同伴冲突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果元 来源: 上传时间:2014-11-28
同伴冲突在儿童生活中屡见不鲜,对此很多家长感到焦虑不安,尤其是看到孩子间出现争吵、打斗等行为时,往往急于干涉。我们习惯把孩子间的冲突看作儿童成长中的“负面事件”,力图消除和避免。其实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看,冲突是幼儿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事件,对幼儿的社会交往具有重要的意义。
1.同伴冲突是幼儿社会交往中的高发事件。同伴冲突是伴随着儿童同伴交往出现的,在幼年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美国心理学家霍姆伯格研究发现,12~16个月的婴儿,其相互行为大约一半是破坏性或冲突性的。随着年龄增长,同伴交往技能不断提高,冲突频率会逐渐降低。
2.幼儿同伴冲突类型多样。3岁前,同伴冲突都是关于物品、空间的使用权和所有权的冲突,如争夺玩具、图书等。3岁后,随着同伴交往的发展,冲突类型变得多样。除以上冲突仍占较高比例外,儿童谋求加入游戏群体引发的冲突(一方想加入,另一方排斥)、维护共同活动规则引发的冲突(对违反游戏规则、幼儿园行为规则的同伴进行指责)、敌意行为(无故挑衅、欺负他人、报复等)引发的冲突比例不断提高。
3.自我中心的思维特点和社会交往技能的缺乏是冲突产生的根源。幼儿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特点,他们不能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体会他人的情感和需要。在同伴交往中,他们往往只考虑自己的需要,主张自己的权益,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甚至控制同伴的行为。思维特点一样,但需求却各不相同,因此孩子们在一起活动时就很容易发生冲突。此时,如果儿童能够通过协商、合作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能把矛盾化解,避免冲突的产生和升级。但是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缺乏,因此冲突时常发生。
4.同伴冲突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我们很多人担心的相反,幼儿的同伴冲突,除极少数会带来一些不良后果外,大部分不仅无害,反而可以促进儿童的同伴交往。
首先,同伴冲突促进了幼儿思维的去自我中心化。冲突中儿童认识到在自身需要外,其他小伙伴也有自己的需要,如果坚持自己的想法就容易产生冲突。
其次,同伴冲突促进儿童对社会规范的认识。例如儿童在物品、空间冲突中最初形成的是“优势规则”,即身强力壮的同伴在冲突中获胜,取得物品、空间。但是随着冲突的次数增加,儿童逐渐认识到“先前所有权规则”,即谁先拿到或使用某物品或空间,下次使用中具有优先权。
最后,同伴冲突提供给了幼儿学习和演练社会交往技能的机会。冲突中,如果孩子缺乏交往技能,使用抢夺、打人、破坏等消极的交往策略,往往会引发对方的愤怒、报复和成人的干预。因此儿童会尝试改变策略,在成人的教导下学习一些有利于冲突解决的积极策略,如协商、合作,并在以后的冲突中加以运用。
总之,经过了同伴间的冲突,儿童对自身、同伴和社会规则会有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社会交往技能,在冲突中获得了成长。因此,作为家长,我们不应当简单回避和消除孩子间的冲突,而应该以此为契机,开展社会规范和同伴交往技能的教育。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孩子的成长爽阅读人气:1695
- 英国家庭对孩子的餐桌教育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1119
- 润物细无声――论“自制标志”...不告诉你阅读人气:1050
-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李晓静九佾阅读人气:1206
- 警惕天气变化对孩子的伤害qianshuitu2006阅读人气:1282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园长管理]怎样应对孩子的第一逆反期?liujuan阅读人气:1736
- [教师工作]如何应对孩子的叛逆心理?城北木子阅读人气:1280
- [教师工作]如何应对孩子的小报告?joie阅读人气:1116
- [教师工作]老师怎么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喵喵的铃铛阅读人气:460
- [教师工作]老师如何对待不积极的孩子?眼睛猫阅读人气: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