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儿童归属感及其发展

作者:张明红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系  上传时间:2015-10-1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社会领域部分明确提出幼儿要“具有初步的归属感”这一学习与发展目标,以及有效帮助幼儿建立初步归属感的教育建议。将归属感作为幼儿社会适应的重要目标,而非只是在民族文化或多元文化认识中一带而过的内容,是一种重大的进步和突破。
    一、3—6岁儿童的归属感
    归属感,或称隶属感,是指个人自觉地被他人或被团体认可与接纳时的一种感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归属感指的是心理上的安全感与落实感。当人们意识到自己并不是孤立的,许多人和自己有相似的地方,并且这些共同点将大家连结在一起,自己也成为其中一员时,人们便会产生一种安全感和一种亲切、自豪的情绪体验。我国学者冯晓霞在《<指南>解读》中指出,归属感是“个体认同所在的群体并感觉自己也被群体认可和接纳而产生的一种隶属于这个群体、与这个群体休戚相关的感觉”。
    归属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情感,对于儿童的心理健康、亲社会行为和人际交往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对于3~6岁儿童来说,归属就是感觉到自己是某一个群体中的重要一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以及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情感,是对自己所处的群体在思想上、感情上和心理上的认同和投入。具有归属感的幼儿愿意承担作为集体一员的各项责任和义务,并乐于参与集体活动。幼儿的归属感主要包括集体归属感、民族归属感和国家归属感。幼儿最早表现出的是对集体中的人的归属感,然后逐渐扩展到对群体(班级等)产生归属感。
    归属感的产生需要幼儿对自己所生长的社会环境有所感知。在《指南》中,幼儿归属感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对于家庭、社区、班级、幼儿园、家乡、国家与民族的认知,以及对于这些群体的认同与自豪感。《指南》中对于幼儿归属感的操作定义是基于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urie Bronfenbrenner)的生态系统理论提出的。该理论将人生活于其中并与之相互作用的不断变化的环境称为行为系统,包括微系统、中系统、外系统、宏系统。而幼儿归属感的获得与发展就与这四个系统密切相关。同伴相互之间的积极影响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儿童归属感的发展。儿童归属感最早产生于家庭,随着儿童的不断成长,活动范围不断扩展,幼儿园、社区和同伴会不断被纳入儿童的微系统中。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幼儿园是除家庭以外对其影响最大的微系统。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及幼儿与成员的双向关系、幼儿园和班级的环境等因素都能促进幼儿对家庭、班级、幼儿园的归属感的形成。而在中系统和外系统中,父母的工作环境,幼儿园的特色,幼儿生活所在社区的特点与教育状况等,以及幼儿与系统中的环境、人或事的互动,都会间接影响幼儿归属感的形成。宏系统实际上是幼儿存在的大环境及广阔的意识形态,包括文化、亚文化和社会环境。它规定如何对待幼儿,教给幼儿什么以及幼儿应该努力的目标。在不同文化中这些观念是不同的,这些观念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归属感的获得和发展。
    二、3~6岁儿童获得归属感的意义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必须归属于一定的群体才能获得心理的满足,这既是群体存在的重要意义,也是群体的重要功能。”归属感对于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个体对所属团体产生归属感之后,就能自觉地以所属团体的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团体中接受信息、经验和情感,把自己看作是团体中的一个成员。研究结果显示,幼儿归属感的建立一方面与其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学习动机的激发、不良行为的遏制等存在正相关,另一方面对幼儿适应班级、幼儿园及与之良性互动有重大影响。
    1.获得归属感可使人具有安全感和舒适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归属和爱的需要”是入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满足了这一需要,人们才有可能获得“自我实现”的需要。
    2.获得归属感思考可使人增强责任感和成就感
    缺乏归属感会使人抑郁,缺乏朋友,社交圈变得狭窄,缺乏工作激情和责任感,缺乏兴趣爱好。对于幼儿而言,缺乏归属感除了会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伤害和影响外,也会使他们表现出不适当的行为,从而影响自己和周围人的互动。《指南》也建议:“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让幼儿在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中获得安全感和信任感,发展自信和自尊,在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文化的熏陶中学会遵守规则,形成基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获得归属感可使人形成爱的情感和爱国情怀
    幼儿获得归属感,是培养幼儿产生热爱家庭、热爱集体、热爱家乡、热爱民族、热爱祖国的情感的坚实基础。如果一个幼儿缺乏归属感,那么他就很难会对别人产生兴趣,进而也会导致其表现出诸如孤僻、不合群的异常行为。
    三、3~6岁儿童归属感发展的特征
    学前儿童归属感的发展从总体上说具有层级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由近到远,即生活半径从家庭、社区、幼儿园再到家乡、国家、世界,越来越远。(2)由小到大,即地
理版图从小到大,家庭最小,越来越大,扩大到国家和世界。(3)由个体到群体,即从我自己到他人、群体。(4)由熟悉到陌生,即交往对象从亲人到陌生人,社会环境、社会规则等从熟悉到陌生。儿童首先体会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感受到父母的爱和爱自己的父母,亲近与信赖长辈,接着了解生活的社区,感受邻里和睦;入园后,能感受到同伴、老师、班级、幼儿园的温暖;然后,从知道和了解自己家乡的建筑特色、风俗习惯到了解本国的民族和文化,热爱家乡和祖国;最后,知道世界上虽然有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文化,但
是世界是一个大家庭,对不同文化要接纳和相互借鉴、学习,和平是大家向往的。
    3~6岁儿童各年龄的归属感的情感体验对象与认知内容都有所不同。
    1.3~4岁儿童归属感的主要特点
    3~4岁儿童归属感的最重要对象是家庭,他们在情感上表现出对家庭的依恋,尤其是对于主要照料者的信赖与亲近。他们大多知道自己的家所在社区的情况、家庭成员的情况等。在刚入园阶段,面对幼儿园新环境,他们大多会表现出与家庭成员分离后所产生的焦虑情绪,这其实也是幼儿归属感的一种表现。这种分离焦虑说明幼儿对于家庭有着深切的归属感,而对幼儿园以及班级还未产生信赖感与认同感。3~4岁儿童分离焦虑的表现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1)反抗阶段——嚎啕大哭,又踢又闹。(2)失望阶段——仍然哭泣,但是断断续续的,带有动作的吵闹减少,不理睬他人,表情迟钝。(3)超脱阶段一接受外人的照料,开始正常的活动,如吃东西,玩玩具,但是看见母亲时又会出现悲伤的表情。
    3~4岁儿童归属感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克服分离焦虑,对于幼儿园和班级中的同伴及教师产生信赖感与认同感,从而产生对于幼儿园及所在班级的归属感。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逐渐调整依恋对象的范围,除了家庭中的主要照料者以外,还会扩大到老师,表现为寻求老师的关注与赞许,并开始适应幼儿园与班级的新环境,在新环境中获得安全感。
    《指南》对于3~4岁儿童归属感的特征作了如下概括:
    ●知道和自己一起生活的家庭成员及与自己的关系,体会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
    ●能感受到家庭生活的温暖,爱父母,亲近与信赖长辈。
    ●能说出自己家所在街道、小区(乡镇、村)的名称。
    ●认识国旗,知道国歌。
    其中,前两项是3~4岁儿童归属感的真正体现,而后两项是为了对社区、家乡与国家产生归属感而进行的认知上的准备。
    2.4~5岁儿童归属感的主要特点
    4~5岁儿童归属感的主要表现是归属对象扩大至幼儿园和班级。该阶段儿童产生了对自己所在班级的集体荣誉感,表现出喜欢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和班级,为自己是班级中的一员而感到高兴,也十分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比较关心所在班级和小组是否获得荣誉,在被老师和同伴认可与接纳时感到愉快,反之则会感到沮丧、失落。这一阶段儿童的归属感主要和其集体融合感密切相关,他们开始在意老师和同伴对自己的看法。
    4~5岁儿童除了归属对象的范围有所扩大之外,在对归属对象的认知上也产生了变化,表现为对归属对象有了更为深入与全面的认知。例如,开始了解和知道自己居住地周围的
环境和标志性建筑,知道自己是什么地方的居民,意识并且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认识国旗,会跟唱国歌。这些对于周围环境的深入认知是儿童以后对于家乡、国家及民族产生归属感的重要基础。
    《指南》对于4~5岁儿童归属感的发展作了如下概括:
    ●喜欢自己所在的幼儿园和班级,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能说出自己家所在地的省、市、县(区)名称,知道当地有代表性的物产或景观。
    ●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奏国歌、升国旗时能自动站好。
    3.5~6岁儿童归属感的主要特点
    5~6岁儿童归属感发展的第一个特征是集体归属感的情绪体验更为深刻。与4~5岁儿童相比,5~6岁儿童的集体归属感表现出更多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他们愿意承担集体的责任和义务,积极参加集体活动。他们很喜欢集体活动,为了集体的荣誉竭尽全力、加油呐喊,非常在意竞赛的成绩,很在意自己是否被老师和同伴肯定与接纳。这一阶段儿童的归属感与其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密切相关,他们开始关注集体的荣誉及自己在集体中的作用和地位。
    5~6岁儿童归属感发展的第二个特征就是产生了对于国家与民族的归属感。他们非常喜欢听老师和家长介绍社会热点新闻、家乡的变化以及祖国取得的重大成就,知道汉族和主要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及民族文化,而且也开始关注国家和民族,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
    随着5~6岁儿童对于国家与民族的归属感的产生,他们开始知道其他国家、文化与民族的存在。因此,5~6岁儿童归属感发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对多元文化有了初步的体验与认知。美国学前教育专家莫里逊(George Morrison)认为,多元文化教育是帮助儿童理解、欣赏、尊重其他种族、性别以及社会经济、语言和文化背景不同的人,使儿童能够在一个不同文化的世界中生活、学习、交往和工作的教育。多元文化教育能够让儿童以客观、公正、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培养其初步的文化认知感与判断力。事实上,在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国家归属感的同时,引导儿童意识到文化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使儿童学会尊重别人、友好地与别人合作,也是帮助儿童形成归属感的重要教育途径。
    《指南》对于5~6岁儿童归属感发展的典型行为作了如下描述:
    ●愿意为集体做事,为集体的成绩感到高兴。
    ●能感受到家乡的发展变化并为此感到高兴。
    ●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
    ●知道国家一些重大成就,爱祖国,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归属对象,归属感的产生能使人获得安全感与认同感,归属感是人的基本需求之一。学前儿童归属感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征与发展脉络,把握其内涵与发展特征,有助于我们提供一个能够促进学前儿童归属感发展的教育环境。
摘自:《幼儿教育》2015.09
编辑:cicy

上一篇:学前儿童归属感培养的教育建议

下一篇:别让爱成为孩子眼中的奢侈品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