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欺负与被欺负”的思维定势

作者:金利波  来源:  上传时间:2014-11-28

    人类具有群居性,由此体现出人类的社会属性。因此人际交往是人一生都要不断学习的重大课题。
    在多年的心理咨询生涯中,我遇到很多孩子出现交往障碍的个案。父母一面希望孩子学习与人交往,一面又害怕孩子被人欺负。有些父母一面熟视无睹孩子欺负他人,一面又担心因为自己的制止导致孩子胆小被人欺负。还有些父母一面暗暗得意孩子欺负他人,一面又担心万一有一天孩子不知轻重导致他人受伤。凡此种种,尽显父母们最真实的心态。
    在很多父母深层的价值观里,孩子在交往中欺负他人就是占了便宜,被人欺负就是吃了大亏。这里姑且把欺负他人和被他人欺负分别称为强势和弱势。强势孩子的父母愿意孩子与人交往,主动交往,甚至暗中认为多交往才能检验、证明孩子的实战能力和交往能力。他们不担心孩子被欺负,而担心孩子致伤他人,担心对方父母找上门儿来找麻烦。在这种心态趋势下,在解决冲突时,他们常常首先否认事实,帮孩子撇清、抹掉责任。这样做会让对方父母感到他们的不诚实和逃避责任,因此非常不利于解决孩子间的冲突。
    弱势孩子的父母常常是有顾虑地让孩子被动交往,有选择地交往。他们最担心孩子被人欺负,导致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受到伤害。所以,一旦发生冲突,他们常常首先指责对方孩子没教养,并要求赔礼道歉。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化里,指责对方孩子没教养,对方父母会认为这是指桑骂槐说自己没教养。这种杀伤力巨大的语言无疑是交往中的核武器,会导致冲突双方的父母僵持不下,极不利于孩子间冲突的解决。
    事实上,持以上两种心态的父母都是被同一根绳索束缚着,即欺负与被欺负的思维模式。用这样的思维定势看待孩子间的交往,常常会身陷吃亏、占便宜的怪圈中难以自拔,并表现出种种矛盾的做法。
    父母内心总是担心孩子“欺负与被欺负”,这种心理会自然流露在平日的态度和言行之中,因此会想尽一切办法阻止孩子和其他孩子接触,比如远离、隔离其他孩子,躲开、逃避一起玩的机会和现实。这样,就失去了积极热情、主动参与交往的动力,常常表现出消极冷淡、被动畏缩的状态,正如一位父母在接受心理咨询时所说的,“我一直不太愿意让孩子参与这样的团队活动”,结果是剥夺了孩子和其他人一起玩的机会,使孩子感到孤立,更难于融入集体。父母在言行上本能地采取过度保护孩子的措施,常常把孩子间正常的碰撞看作是“被欺负”。于是,小朋友间的争执和摩擦就演变为成年人之间暗暗的较劲和内心的不快。其实很多时候,孩子并没有感觉自己被人欺负,而是成人的言行强化了他们被人欺负的意识。
    交往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功课,是未来人际关系的雏形,孩子从中可以学到最基本的人际互动模式。因此,父母首先要放松心态,跳出“欺负与被欺负”的思维模式。其次,父母要做好、做足心理准备,有勇气坦然地、心情平静地面对孩子交往过程中的碰撞和摩擦,用长远眼光看待一时的得与失。父母的顾虑重重、患得患失、左右摇摆,只会增加孩子学习人际交往过程的复杂性、难度和阻力。孩子不在密切的人际接触、磨合、碰撞中学习,怎么可能学会人际交往呢?
编辑:cicy

上一篇:同伴冲突对孩子的成长有积极意义

下一篇:如何让孩子顺利度过逆反期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