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蜗居思维,促进幼儿成长
作者:何蔚 来源:上海市徐汇区望德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3-03-16
一、跳出蜗居的教材。选择适合幼儿的活动
二期课改《学习活动》在主题活动《我爱我家》中,有一个二级主题“妈妈和我”,里面有“我在妈妈肚子里”的三级主题,里面有听故事、画妈妈,问妈妈自己在肚子里的情景等素材点。教师在把握教材的经验点的基础上,打破教材的束缚,根据本班幼儿特点和现有的资源选取了部分素材设计了采访孕妇、感知理解“我从哪里来”模仿怀孕妈妈、我的好妈妈等环节的活动。这样通过多种形式,让孩子了解在妈妈肚子里的生长过程,体验爱妈妈的情感。
二期课改《学习活动》教材给教师留下了很大的选择空间,但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挑战,它要求我们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学会应用、学会创造。我们要根据《学习》用书上的素材点采用不同的程序导入;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将《学习》用书上的素材点组合搭配;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将《学习》用书上的素材点以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这样更能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积极思考。
二、跳出蜗居的提问方式,推动幼儿积极思维
每一个教学活动都有符合其活动特质的教学目标。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必须精心预设相关的提问,以引导幼儿关注活动内容,引发幼儿讨论问题,从而促使幼儿通过交流、碰撞、分享、内化而达到经验的建构、迁移和运用。
在大班绘本“克里克塔”活动中,教师在设计提问时思考的是大班幼儿对怎样的提问更易理解和思考。因此,在活动中教师把原来绘本中的问题进行了修改,让提问既具有开放性又有明确的指向,实现提问的价值。
活动片段对比
|
原来的提问
|
预见性提问
|
对比效果
|
师:
|
奶奶收到一件礼物,猜猜是什么?
|
奶奶收到一件她意想不到的礼物,猜猜是什么?
|
原设计:问题宽泛,幼儿回答可能不着边际,容易“散、简”。修改后:问题更加直接明了,有针对性。
|
师:
|
克里克塔在奶奶家会干什么?
|
1.路易斯奶奶年纪大了,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麻烦事,自从来到奶奶家,克里克塔就成为奶奶的好帮手,猜猜克里克塔做了些什么事? 2.瞧瞧他们发生了些有趣的事? 3.一般哪里用数字?克里克塔为什么要变成数字?
|
原设计:容易使讨论的话题偏离聚焦的问题。修改后:问题清晰,促使活动目标的达成。
|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要认真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经验现状,所提问题必须是该年龄段幼儿能理解、能思考的,并能进行表达表现的问题;有一定难度和深度的问题可以用几个提示性的小问题组成问题链,以递进的方式呈现;提问不仅要依据当前教学活动的目标,还要考虑到幼儿的后续发展。
三、跳出蜗居的回应策略,不断提升幼儿经验
策略一:有备而来
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幼儿的这些不确定性带来的教育空间是巨大的,因此在设计活动方案前教师要全方位考虑幼儿在教师抛出问题后将会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反应,并据此思考面对幼儿的各种反应,自己应如何回应才会更积极有效。
在大班即将毕业时,让孩子们回忆三年幼儿园生活中,教师问:三年来每个人都有了自己的朋友,你的朋友是谁?有的小朋友说他的朋友是保安叔叔,教师预设回应:叔叔为了大家的安全,每天都把好大门关。有的小朋友说他的朋友是厨房阿姨,教师预设回应:阿姨烧的美味的饭菜让人忘不了。有的小朋友说他的朋友是卫生教师,教师预设回应:卫生教师每天检查小朋友的身体,她最关心我们的身体健康了。有的小朋友说他的朋友是教师时,教师预设回应:我是你们的朋友,当你们需要我的时候,我一定会来关心你的。还有的小朋友说他的朋友是某某小朋友,不过最近吵架了,不是好朋友了,教师预设回应:朋友之间有矛盾很正常,你有什么话要对朋友说吗?如果有小朋友说:“我没有朋友”,教师预设回应:在幼儿园最后的时光里我愿意和你成为好朋友,来个拥抱好吗?最后,教师预设回应:朋友总是给你带来安全快乐的感觉,拥有朋友是多么幸福啊。
策略二:寻根究底
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运用“追问”手段,不仅能使教师了解幼儿探索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特点,还能让幼儿通过“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思维过程,激发师幼、同伴间的讨论和交流,使幼儿始终处于学会解决问题、习得新知识、新方法的良性循环中。
在活动“会说话的手”中,有个幼儿合作的游戏环节,看着图片模仿出小手在一起的各种造型。有的小组合作成功,有的小组没有合作成功,我问:“在合作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有的小朋友说:“需要看图数清人数,再合作。”我追问:“为什么?”有的说:“因为人数错了,合作出来的图案就不对了。”有的说:“需要一个小组长。”我追问:“小组长有什么用?”有的说:“需要有个人统一指挥,就不容易乱”,还有的说:“合作好以后要和图片对比一下”。我追问:“为什么还要对比?”“因为可能会看错,对比一下就是检查。”最后我把大家的回答做了小结:要想合作得又好又快,首先需要仔细观察图片,快速找到合适的人数,在小组长的指挥下完成造型,最后还可以再次观察图片进行对比检查。
利用有效追问能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学习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同时,也能有效地培养幼儿观察、分析、思考与推理的能力。
策略三:灵活机动
在集体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事先无法预料的状况。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有机智的反应能力和灵活的应对能力,是回避转移不予理会,还是适时的地加以引导,或是放手观察,共同探索,这对教师的回应能力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而教育机智也就在这时表现出来。
在绘本“我爸爸”活动中。当孩子们拿着各种动物的图片说自己爸爸的长处时,有个小朋友拿着一张小猪的图片说:“我爸爸像只猪,他很懒很胖。”教师回应:“这只小猪看上去怎么样?”他说:“看上去很可爱。”教师接着问:“你爸爸有可爱的地方吗?”他想想说:“爸爸和我玩游戏时很可爱。”教师回应:“哦。胖胖的爸爸也有让你快乐的时候。”
遇到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可能心中会“咯噔”一下,心想麻烦来了,而这里教师通过巧妙的回应,让孩子从情感上认同了自己的爸爸。如何处理幼儿的出乎意料的回答的关键是教师要认真倾听,从中挖掘合理因素进行回应,就能使活动峰回路转,焕发精彩。
策略四:顺水推舟
在教学中,有时候孩子的回答并不正确,这时教师最好不要立即就对孩子的回答作出否定的回应,而应该顺着孩子的思维回应,通过回应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
在活动“噼里啪啦砰”的活动中,其中有一张小鼹鼠挖地道碰到一个大红薯的图片,教师问:“小鼹鼠挖呀挖,碰到了什么?”有个小朋友说:“碰到了太阳。”教师问:“为什么是太阳?”他指着图片上的红薯根说:“太阳有光芒的。”这时另一个小朋友说:“那不是太阳。”教师马上说:“有人反对,你说说为什么不是太阳?那它是什么呢?”他说:“太阳在天上,小鼹鼠在地下挖洞碰不到,应该是红薯。”教师指着图片问:“哦,那么这一条条的到底是什么呢?”小朋友说:“那是红薯的根呀。”这时候。教师拿出红薯的实物让孩子们观察,然后说:“原来红薯是生活在地下的啊!”
从案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在乎的是幼儿的表达,顺着幼儿思维的方向,通过提出关键性问题的引导,帮助幼儿通过讨论、质疑,最终获得了经验。
策略五:点石成金
在活动中,幼儿的想法和表达还比较浅显,教师要善于把握教育契机,把幼儿零散的、个体经验在最近发展区内进行经验的梳理与提升。
小朋友听完故事“老消防车的新工作”后问:“老师,人是越来越老,为什么老消防车那么老了,退休了,还会感到自己越来越年轻呢?”教师没有直接回应,而是问大家:“有人能回答这个很好的问题吗?”有的小朋友说:“因为老消防车找到新工作了。”有的小朋友说:“因为老消防车能为小动物服务了。”还有的说:“因为老消防车成了森林里的大忙人,越来越有活力了。”教师回应:“一个人虽然老了。但是被别人需要的感觉会让自己越来越有精神。”
通过案例可以看到,教师透析幼儿话语,判断互动的要点,在幼儿需要梳理经验时,提升幼儿经验,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善于随机应变,善于捕捉幼儿发出的信息,就能走进幼儿的心灵与幼儿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构建园本文化 促进幼儿和谐发...过往行人阅读人气:1017
- 教学反思促进幼师专业成长 海豚201阅读人气:1433
- 音乐教育在幼儿成长教育中的作...月牙儿阅读人气:1697
- 音乐教育在幼儿成长教育中的作...月牙儿阅读人气:1341
- 构建园本文化 促进幼儿和谐发...过往行人阅读人气:1346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果果香阅读人气:1388
- [教师工作]幼儿教师如何写教师的个人成长...小蝶阅读人气:1291
- [园长管理]研修在幼儿园园长成长中的作用...别傻了姑凉阅读人气:984
- [教师工作]儿童语言的发展对思维、记忆、...月如霜阅读人气:2387
- [园长管理]如何提升幼儿园的知名度?雪阅读人气: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