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幼儿在自己解决交往冲突过程中成长

作者: 李红英  来源: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观澜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6-05-23

    “抢勺子”一类情境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经常出现。案例中描述的这个班级,是中班上学期,处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幼儿在人际交往中很容易发生冲突。究其原因,与中班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和特点有关。就社会性发展阶段看,中班幼儿处在去“自我中心”的过程中,跟小班幼儿相比,虽然有一些进步,但是还无法从他人角度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感受,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或情绪,他们与同伴发生冲突的次数明显增多。同时,中班幼儿尚缺乏相应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没有掌握必要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一日生活中,中班幼儿之间争抢物品、攻击他人、告状声不断的现象,每天都会发生。
  作为每天与中班幼儿朝夕相处的教师,该怎样应对此类问题呢?
  一、转变观念:重新认识幼儿交往冲突的价值
  对于幼儿之间的交往冲突,一些教师倾向于给它打上消极的烙印,希望发生得越少越好。事实上,同伴冲突是幼儿交往中一种重要的社会互动形式,也是教师引导幼儿提高其交往能力的教育契机。就幼儿自身发展来看,交往冲突是其完成自我社会化过程的一种必不可少的途径。在幼儿之间爆发交往冲突时,教师适时合理的引导和帮助,可以及时化解其心理内部冲突,促进其社会认知的发展。教师在交往冲突中引导幼儿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也有助于其掌握必要的交往策略,不断提高其交往能力,并由此促进其社会性的整体发展。
  二、转变角色:从冲突的“裁判者”到讨论的“参与者”
  上述案例中的争抢勺子事件一旦发生,幼儿通常会寻求教师的帮助或直接让教师定夺。同时,为了及时平息事态,防止事件进一步恶化,一些教师也会立即出现,并主动进行裁决。在这两种情形中,教师都扮演了幼儿交往冲突的“裁判者”。如在上述情境中,面对幼儿都想要鸡蛋形勺子时,教师或要求他们“不要自私,拿什么勺子都可以,要学会谦让”,或把勺子全换成圆形的,或先发圆形的再发鸡蛋形的,如此做,幼儿可能也会遵守教师的指令,但却是因为迫于教师的权威而遵从指令,其内心并不认同。因此,虽然暂时控制了事态,但这个冲突依然存在,一旦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时,或老师不在场的情况下,他们可能还会进行争抢。鉴于此,面对幼儿的交往冲突,教师应从冲突的“裁判者”转变为讨论的“参与者”,引导幼儿分析问题,并协商解决冲突的策略。例如,在上述情境中,教师可以和幼儿一起讨论:如果大家都想用鸡蛋形勺子,可我们只有1O把,不够每人分一把,怎么办呢?教师抛出这个问题后,幼儿一定会主动思考,说出各种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再引导他们进行总结,把大家都赞成的办法选择出来,以后遇到交往冲突时就可以采用。因这些办法或策略是幼儿自己协商出来的,他们也乐于践行。
  三、转变视角:从冲突中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和发展需要
  作为教师,我们很多时候是希望幼儿能安安静静地分好餐具,顺顺利利用餐,不太愿意听到这些冲突声的。然而,换个角度来思考一下:同样是勺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幼儿喜欢鸡蛋形的?他们对于对圆形的和鸡蛋形的东西为何有不同的偏好?这种思考,也许可以让教师发现幼儿偏爱鸡蛋形东西的奥秘,同时也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幼儿的兴趣,并引导他们探索与之相关的事物。例如,基于上述情境,教师可以引导该班幼儿继续探索圆形和椭圆形,一个富有意义的数学教学活动——《圆形和椭圆形》,就自然而然地从幼儿生活中生成了。
  面对频发的幼儿交往冲突,对于我们一线教师来说,与其回避,不如勇敢面对。我们除了在日常教育中加强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和交往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在自己解决冲突的过程中成长。
摘自:《今日教育幼教金刊》2016.03
编辑:cicy

上一篇:巧施四法 助孩子建立安全型依恋

下一篇:把“勤俭节约”放到幼儿心里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