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恩”走进孩子的心
作者:董剑晖 来源:《幼教博览》2009.11 上传时间:2010-01-11
“感恩就是对自然、社会和他人给自己的恩惠和方便由衷地认可,并真诚回报的一种认识、情感和行为。”“感恩”对于幼儿来说就是对于别人的帮助或者恩惠给于报答或者表示感激之情。而“感恩教育则是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实施识恩、知恩、感恩和报恩以至自觉施恩的人文教育过程。”作为幼儿教育者,教育的对象是幼儿,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注意幼儿的年龄特点、个别差异、气质个性等,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以达到教育目的。
目前孩子缺乏“感恩之心”的情绪现状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从来到世上就是父母眼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不只是父母的宠爱,还有爷爷奶奶、外婆外公的娇惯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使得他们对于别人的关怀、老师的指导、社会的关注以及眼前的一些事物熟视无睹,不懂得何为“感恩”,更不知道怎样“感恩”,只是一味地接受或者索取,而不知道给予或者奉献。请看:
情景1:
拥挤的公交车上,奶奶帮强强背着书包,汗流满面,吃力地站着:这时,一位阿姨给奶奶让了一个位,可奶奶并没有坐,而是转头叫身后的孙子。“宝贝,来,坐着”,强强毫不客气地一屁股坐上,还口里喃喃着“你这是什么破位,一点都不舒服”。奶奶不但不生气,还劝孙子说:“你这么坐,要不你坐奶奶身上?”
情景2:
文文生日这天,忙了一天的妈妈为了给文文过一个特别的生日,下班后,顾不得劳累急急忙忙赶回家装饰房间,还特意定了一个漂亮的大蛋糕,等文文放学后想给她一个惊喜:可是当文文放学后打开自己房间的时候却对妈妈大吼:“你怎么把房间弄成这样!”当妈妈把蛋糕切好准备端给她时,她又大叫:“我不喜欢吃这个味道的,你不知道吗!”弄得妈妈不知所措。
情景3:
幼儿园里,宝宝对接自己回家的妈妈说:“今天大家玩捉迷藏的时候我没玩,老师没有照顾好我,把我的腿弄破了,都是老师不好。”一点也想不起老师背他到医院包扎,心急如火的情形。
这样的现象比比皆是:新春佳节看到别的父母送的礼物,未得到礼物的小明抱怨自己的父母无能、没本事,不顾父母正加班加点地工作和没日没夜地照顾卧病在床的爷爷;亲友送去的巧克力,被女儿全部包下,看到紧紧攥着的小手,家中竟无一人能分享“她的胜利品”;刚刚下班的妈妈饿着肚子被儿女软磨硬泡地缠着讲故事。
由此可见,感恩教育迫在眉睫,需要我们极力关注。
1、幼儿没有“感恩之心”的原因分析家庭教养方式直接导致幼儿缺乏“感恩之心”。
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是专制的,或者是过分宠爱的,就会导致孩子出现这种行为。独生子女的状况造成了家庭对孩子的偏爱,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从不对孩子说“不”,总是有意或无意地娇惯、迁就孩子。另外,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的全部精力都用在学习上,从不让孩子做一丁点儿家务;有的当孩子高高兴兴地去做家务的时候,总是嫌孩子做得不好,碍手碍脚,吵着让孩子去写作业或者看书。他们只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而把孩子的素质教育抛在脑后。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孩子任性、懒惰的毛病。家庭把孩子放在了中心位置,什么事情都是围着他转,当孩子们养成“自私”、“依赖”的毛病后,家长才会“反省”,但是这时的孩子早已把这种感觉习惯化了,认为别人为他们所做的都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认为“你必须得为我做”。
2、幼儿自身特点促成其缺乏“感恩”之心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自我中心,他们总是喜欢说:“这是我的”,“我的东西,谁都不能动”等等之类的话,就算是自己的长辈,也休想得到一点“面子”。另外,孩子不会理性思考,希望独占父母、老师的宠爱,希望处于受表扬的优越地位。加上现在流行“众星捧月”,全家照顾一个“宝贝”,有求必应,又不对孩子进行引导,就让孩子在自己的眼皮底下逐渐变得“自私”和“依赖”。
3、“重要他人”的榜样作用难推其咎
对幼儿来说,重要他人一般包括家长、老师、同伴以及幼儿崇拜的对象等。孩子是天生的“模仿家”,他们总是模仿自己心中的“榜样”,而这些“榜样们”有意无意流露出来的不知“感恩”的作风习惯和行为举止,对孩子的“感恩之心”的减退起到了“促进”作用。
“感恩教育”迫在眉睫
1.家庭实施“感恩教育”义不容辞
(1)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有调查表明,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使孩子谦逊、合作、合群;不良的家庭气氛则会使孩子自私、嫉妒等。因此,家长要和孩子做朋友,当孩子做出不良行为时,要对孩子讲道理,而不是只管斥责。这种讲道理不是建立在高压之下的,要让孩子感到自己被尊重,因为“不尊重孩子的父母,也得不到孩子的尊重”。当孩子得到尊重时,他们也就潜移默化地学会尊重别人了。同时,要让孩子知道父母为他们所付出的辛苦,有意识地让孩子了解他们的工作,教会孩子换位思考。
(2)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孩子在家庭中,常以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祖父,祖母,外公,外婆等)为最直接的模仿对象,并以模仿式的学习来感受事物及外界的环境,发展自己的行为习惯,形成固定的心理模式,从而把从家庭中习得的作风习惯、行为举止等运用于社会交往。因此,家长要做好榜样的引领和指正工作。目前,不少家庭教育忽视身教,有的甚至只是重视言教。试想,如果一个家长不孝顺父母的话,那么你如何教育孩子尊老爱幼?家长不知“感恩”,却要求孩子“施恩”、“报恩”,那只是徒劳。
(3)教养态度与方式。教养态度与方式要根据孩子的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的性格特征而有所差别。不能对孩子过分溺爱,也不能对孩子的行为放任,更不能一味采取高压手段,不考虑孩子的合理要求。
2.幼儿园应开展“感恩教育”
(1)寓感恩教育于各种教育活动之中,使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学习“感恩”。例如,在讲故事时注意培养幼儿的道德感;在歌曲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方式;运用图片诱发幼儿的良好情感等等,从而在实践活动中推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运用多种方法教会幼儿感恩。
a.“师生共同学习”。贝克指出:“在真正的对话中,学习是双向的(相互的),而不是权威的或者由上而下主宰的。”也就是说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教学相长。教育时要学会向孩子“请教”。例如,当教师发现孩子不知道在公共车上给老人让位时,就可以这样问孩子:“老师今天遇到一个问题,你帮帮我吧?”然后老师讲述自己没有让座的情景,此时孩子就会发现自己的不对,进而改正。同时,教师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因为教师的性格、情绪、行为方式等直接影响幼儿。
b.制度规范法。此“制度规范”而非彼“制度规范”,也就是说,并不是老师自己制定的制度规范强加于幼儿,而是让孩子自己策划制定制度,通过自己的制度去规范自己的行为。
c.为孩子搭建自主讨论的平台。当孩子犯了错误时,教师不能直接去批评,因为孩子也有自尊和自信,此时教师可以引领幼儿探讨故事里不知“感恩”的现象,引导孩子“移情”,这样既能维护幼儿的尊严,又能使幼儿感到内疚和罪责感,从而在自主和引领中进行“感恩教育”。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走进孩子的心灵星星糖阅读人气:1475
- 教会你怎样走进孩子的内心方法...Ann、阅读人气:1080
- 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舞羽物语阅读人气:710
- 走进孩子的世界丰台二幼_Daisy阅读人气:2064
- 走进孩子的世界美梦成真阅读人气:1019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老师怎么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喵喵的铃铛阅读人气:458
- [教师工作]小孩子的东西总不见怎么回事惊叹号!阅读人气:376
- [教师工作]所谓孩子的起跑线,什么样的线...心灵之窗@爱阅读人气:1395
- [教师工作]中班的特别孩子的教育方法小白阅读人气:1577
- [园长管理]如何缓解孩子的入园焦虑?撒撒娇阅读人气: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