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去旅行

作者:  来源:中国幼儿教师网  上传时间:2015-12-24

  策划/本刊编辑部  执行/安超

  人生就像一场旅行,从这个角度讲,我们都在路上。

  俄罗斯诗人巴尔蒙特的诗《我来到这个世界上》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太阳和蔚蓝的原野。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太阳和连绵的山峦。我来到这个世界,为了看大海和繁花盛开的山谷。”

  旅行,是为了看风景、开眼界,看不同的人和不同的生活,从而发现自己,开阔胸襟。旅行对孩子同等重要或者更重要吗?什么样的旅行更适合孩子?怎么应对旅行中遇到的种种问题?

  本刊在北京市西城区信和幼儿园和学前教育家长咨询热线qq群里进行了关于“旅行”的问卷调查,参与回答的几十位家长中95%是妈妈。无一例外,家长都认识到旅行的重要性,大部分家长认为旅行是“带孩子看风景”,个别家长选择“长见识”或者“多接触同龄小伙伴,在旅游中学习交往。”

  很多家长带孩子出行选择一家人一起自由行或者自驾,为了配合孩子的生活节奏,会给孩子更多的自由体验时间。

  旅途中多数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作息不规律,爱吃零食,孩子越小的家长越担心孩子身体吃不消容易生病,还有1/3的家长担心孩子的安全。所以有一半的家长表示不敢单独带孩子出游。

  这些问题到底该怎么对待?希望本期的话题能给您一些启发。

 

  一次特别的旅行

  ——野性的回归

  文/江苏省常州市华山幼儿园  龚启艳

 

  缘起—— 面对自然,孩子似乎没有好奇心和冒险精神

  我的女儿已经三年级了,她从小能够拥有的活动空间,只不过是从家门口的小院子到马路对面的公园。而且一路肯定随时都有一个大人陪伴在身边。她能够玩的,是花坛边上的水泥坛子和小区里的人造滑梯。

  孩子从小就被教育,草坪是不能踩的,花和树是不能碰的,因为这是一个文明的小朋友必须遵守的规则。

  我的女儿和所有城里孩子一样,一天天在这样一个狭小的自然里慢慢长大。她也喜欢撒欢,但是从小都已经谙熟于规则,已经懂得“克制”冒险的冲动。地上太脏,手不要碰;陌生的小狗很危险,尽量远离。

  长大一点了,我们会帮孩子穿戴整齐,装备齐全,开始走出自己的城市。一路坐着舒服的自驾车,到服务周到的景点上慢慢转一圈,看看风景,拿出相机把鲜艳的户外服装与背景融合一下,按下快门,留作纪念。或许这是大多数人的旅行体验吧。

  直到有一天,我带女儿来到了一个大湖边,我才意识到孩子失去了什么。十月的早晨,湖边的日出异常精彩,草地上的露珠白茫茫的一片。我带着孩子飞快地跑向湖边,我以为我的女儿一定要比我更兴奋,跑得更快。

  可是没有想到,我听到的却是:“妈妈,你别跑了,我不去了。湖边太远了,有危险。”

  “宝贝,我们去湖边看看,快来吧!”我尽力挥手让女儿过来。

  女儿却勉强过来应付了我一下,赶紧说:“妈妈,我们回去吧,这里没有什么好玩的,太危险了。”她甚至都不愿探出手去撩下那碧波荡漾的湖水。

  那一刻,我心里有点困惑了——那种人天生的好奇心和尝试冒险的精神何时已经不在女儿身上了?是从来没有存在过,还是已经被我磨灭掉了?

  我曾经想过带着孩子去“撒野”,可现在孩子连一点野性都没有了,还有什么可撒呢?我要重新帮孩子找回野性,找回失去的冒险精神!

  旅行,我还是想到了旅行。我要的是一次寻找勇气与冒险精神的旅行,而不是一次舒服的旅游。

  向陌生的北国出发

  冬天快来了,我立马决定带着女儿去北方,那是一个我们从小就梦想又害怕去的地方,因为小时候就被告知,那里可是冷得能把鼻子都冻掉的。遥远的雪乡成了我们的目的地,户外QQ群里一群陌生的驴友成了我们的旅伴。

  可是没有想到,从做决定开始,我们两个人的旅行就不那么顺利。家里所有人都一致反对,一个从没有单独出过远门的小女子,要带着一个半大的孩子去那么遥远和可怕的地方,而且还是同一群陌生人一起走,那是一件多么危险的事情呀!但是,那种寻找勇气与冒险的冲动,没有让这些成为我们走到雪乡的阻力。我坚决地一个人带着女儿在大年夜踏上了北上的火车,一坐就是近30个小时。

  一路往北,我的心情是激动而紧张的。尽管也做过旅行攻略,但觉得充满了未知,不像以前的旅游那样在自己的控制与掌握之中,家人的担心不时浮现心头,就这样一路带着悲壮的情绪来到了雪乡。女儿似乎也被我的情绪所感染,一下子变得特别懂事。母女二人似乎一下子找到了“相依为命”的感觉。

  陌生的旅途,陌生的旅伴,让女儿不得不主动去面对这些改变,主动去接触陌生的小伙伴,和不认识的叔叔阿姨闲聊几句。我想,在旅途中勇敢地与陌生人交流,就是冒险的开始吧。

  7个多小时,翻越雪山

  雪乡果然没有让我们失望,还没有出发,风已经开始呼啸起来,裹挟着雪花横刮过来,片刻间我们就变成了雪人。路上的雪被踩过之后变得滑溜溜的。城里来的女儿刚开始看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着实兴奋地撒起欢来。可是听到翻越羊草山可能会有困难时,她又退缩了,央求我让她坐最省力稳妥的马拉耙子。我只能妥协了,先陪她坐马车,可是马车也只能走三分之一都不到,因为山路太陡了,马车根本上不去。

  下了马车,我们开始汇聚到驴友队伍里,靠我们的双脚来征服这座雪山。我告诉女儿,接下来的这段路,妈妈可能自身都难保,你一定要坚强一点,靠自己的力量走下去。暴风雪渐渐停了,风刮过松林,吹落的雪花让人感觉又好像下起了小雪。沿途的风景真是异常地美丽。开始的路尽管难走,可是我们还是体力充沛,精神愉悦的。

  一个小时过去了,慢慢地我的脚步越来越沉重。女儿倒走到我前面去了,当我看不到她的时候,心里真有点着急,但没想到她走一段就会在前面等我,虽然是一个短暂的等待,我心里却是热乎乎的。因为孩子知道要等待与照顾妈妈了!

  暴风雪一下子又开始刮起来了,在不断的翻越中,女儿变得越来越活跃。或许当身边真的没有依靠的时候,孩子反而能够找到自己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冒险与勇气的来源——相信自己,依靠自己。艰难的翻越,让我从孩子可以依靠的母亲,变成了和她一样,甚至还不如她的一个小伙伴。

  走了将近2个小时了,我们越来越疲惫。女儿开始一个劲地问我:“妈妈,大概还有多久才到山顶?妈妈,我快走不动了!”

  “完了,要是这个时候宝贝女儿发脾气罢工,我该怎么办呢?”我无奈地看着她,“宝贝,其实妈妈也不知道山顶在哪里,只要我们坚持一下,一定能够到山顶,对不对?你能再坚持坚持吗?”

  “妈妈,向导说山顶有休息的地方,我们一起到那里再休息,到山顶就胜利了,对吧?”

  “对,你要不要吃巧克力,喝点热水?”

  “不,妈妈,我能坚持的。我们的巧克力还有热水不能都吃完,因为还有很长的路,对吗?我们要留一点。”

  听完这段话,我再一次感动了,前途的未知,好像突然让女儿变得那么坚强和懂事。虽然我们不知道前面是什么情况,虽然我们无法预计何时能到山顶,但是我们并不担忧,反而做好准备、充满希望、相互鼓励。冒险,让我们展现出性格中豁达开朗的一面。

  从山顶下来的驴友告诉我们,我们离山顶越来越近,从一个小时,到半个小时。终于,在走了将近4个小时后,我们战胜艰险,到了山顶。登高远眺,我们欣赏到了别样的风景,我和女儿紧紧抱在一起。女儿激动地喊起来:“妈妈,我们赢啦,我们赢啦!我们终于走到山顶啦!”我拉起女儿,奔向山顶的小木屋,脱下厚重的手套围巾,捧起一碗热热的方便面。那一刻,真的是温暖又踏实。

  整整走了7个小时,终于翻越了整座羊草山。在这7个小时中,我的女儿不再是一个娇娇女,她会发现好玩的雪蘑菇,还会勇敢地往山下滑雪俯冲,在雪地里打滚……这,不就是我心目中的野孩子吗?

  带着英雄一样的气概,我们光荣地从长春回到常州,完成了一趟很多人都觉得太难太冒险的旅行。我找到了我的野孩子,我也和女儿一起找到了冒险的精神与勇气。

  我想,许多爸爸妈妈一定和我有共同的疑问:让我们的孩子在旅行中成长,可是到底要怎么成长呢?每一次的旅行到底给了孩子什么?除了开拓眼界,真正触动人心的是什么呢?

  这次北方的冒险之旅,让我感悟到了:旅行,可以磨练孩子的个性,更能够赋予孩子冒险的精神与勇气!

  这也是人生这趟旅程中必不可少的东西吧!■

 

  带孩子旅行没有那么麻烦

  文/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师进修学校  刘洁

 

  旅游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是其他的活动无法替代的,但身边有许多朋友不愿带3岁以下的孩子出行,尤其当爸爸难于一同出行时,不少妈妈对独自带孩子出行顾虑重重,怕麻烦,怕hold不住孩子,怕意外。

  以我带女儿旅行的经验,可以告诉妈妈们,困难虽然存在,但只要做好必要的物质、心理准备,面对问题沉着冷静,问题总会解决的。孩子也可以成为你的小帮手,提小物品、看东西、放风等等……旅行中孩子会因为没有无微不至的照顾,而更有机会独立成长。遇到问题时妈妈的镇静,会增加孩子面对变化的自信。其实生活就是面对一个个未知,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旅行的过程只不过是集中演练而已。

  女儿2岁4个月后,我就开始带她外出旅游。家里其他成员认为孩子什么也记不住,不同意我带女儿出去。那个时候来自旅游方面的信息也很少,遇到的困难比现在要多很多。每去一个地方我都要查阅很多资料,还要跟去过的人了解那里的情况,那时的旅行是有难度的。

  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为旅行提供了便利,只要做足“功课”,旅游会变得轻松和愉快的。

  首先,要挑选合适的旅游方式和出行伙伴。带孩子旅游要结伴而行,人、事、物都是他们游玩的内容。尽量不跟散团走,选择亲子游或亲友一起自由行是比较好的形式。如果没有合适的伙伴,可以选择大人或孩子一方是朋友关系的。不合适或者完全没有关系的旅游伙伴,在旅途中需要相互磨合、迁就,这样会增加旅游的困难,大人和孩子虽然得到了更大的挑战,但也会减少游玩的兴致和乐趣。

  其次,要做必要的物质准备。行程路线、交通工具、宾馆预订等工作要提前做,避免行、住无着落;时间安排要“留白”,打出富余,给孩子足够的休息、发呆时间;旅途中切记让孩子多喝水、多吃水果,少吃零食,防止上火。携带的用品也要考虑周到,要准备常用药品和适合当地气候的衣物,鞋子要跟脚舒适,便于穿脱;衣物简单,不要为了舒适而试图多带东西,你会发现很多都用不上。所带的东西最好能一物多用,如大块的围巾,可以挡风寒、当玩具、做地垫、当包裹。行李最好放在有滚轮的拉杆箱里,减少背着的物品。一二件小玩具、一两本图画书,准备几个手工小制作、小游戏等,有助于打发等待时间,关键时刻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记得一次在海边的饭馆吃面,等待的人特别多,孩子又累又饿已经有些难耐了。我看到桌子上有一次性筷子,就把上面的纸袋取下来团在一起,在一端点上眼睛,做成了一个小虫子。女儿被吸引也模仿着做了一个,她和我一起玩毛毛虫的游戏,就这样不知不觉中度过了无聊的等待时间。

  再次,旅途中沉着应变。旅游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这正是其挑战、魅力所在。如孩子肠胃功能弱,由于饮食习惯不同,土特产要慎重购买和品尝;新奇的玩具是各旅游景点的必卖之物,要考虑安全、卫生、携带问题。当然还有突发事件,妈妈们更要保持冷静,从容淡定。人多的地方一定要看好孩子,保持在安全距离内。记得女儿大概5岁那年我们在南京夫子庙游玩,我对她说人多要跟紧我不能离开,她点头答应了,刚开始一切顺利。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很吸引人的眼球,我跟朋友边走边看边聊,走出一段后发现孩子没有跟着我,当时我脑中“嗡”地一下懵了,各种不确定性浮现在眼前。我一秒钟都没敢停留,迅速按照来时的路线往回走,当看到不断转动着小脑袋找我的女儿时,我调整好情绪,平静地走过去拉着她的手,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说:“走,跟妈妈去那边看看!”接着我问她:“刚才你是不是没有看到妈妈呀?”她点点头,我安慰她说:“妈妈一直看着你呢!如果你看不到妈妈就在那里等着,妈妈会找你的。”她始终也不知道我们俩“失联”了一段时间,以为我一直在她身边。这件事没有给孩子留下任何阴影,但警示我不要只顾自己玩,更不要让孩子离开视线。妈妈们也可以准备一些应对走失的策略,如将写有自己电话号码的纸条装孩子口袋里,告诉孩子找不到妈妈别乱走,原地等待,或者找穿制服的工作人员求助等。

  最后,记录有意义的旅游事件。带孩子旅行并不是让他记住什么,但可以记录点什么。我清楚地记着那一幅幅画面:大太阳下女儿手遮挡在眼前,满头是汗,眉头紧锁;“女汉子”般的妈妈拖着很大很大的箱子,旁边站着一个很小的孩子……这是一个妈妈和孩子共同经历、共同成长的一种方式。

  现在我的女儿已经长大了,尽管她不能说出我们共同走过的每一个地方,共同经历的每一件事,但旅行中的体验已经植入她的生命中,使她的眼界更开阔,对人更豁达,遇事更冷静。特别是我们两人永远心心相印,像朋友一样无话不说,实为母女却像姐妹,总有聊不完的话题。这不能说都是一起旅游的功劳,但旅途中的共同面对,应该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吧!

  没有旅行的童年是遗憾的!没有带孩子旅游的妈妈是遗憾的!只要做好充分的物质和心理准备,敢于面对旅游中的挑战,那么勇敢地带孩子走出去吧,旅行并没有那么麻烦!■

 

  幼儿旅行六问

  文/北京市第八中学  翁莉

 

  我的儿子今年19岁,在美国一所大学读本科一年级。第一次带他出门旅行是他2岁零10个月时,和几家朋友一起去海南2周。3岁半,我们一家一起去宁夏银川2周。其间,在鸣沙山滑沙,骑骆驼在腾格里沙漠边缘行走,在黄河上坐羊皮筏子漂流……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所有的大小假期,我们母子都在旅行的路上。到孩子小学毕业时,他已经去过22个省,独自离家参加过5次夏令营。孩子15岁时远赴北极,参加中国科学院青少年教育中心组织的野外科学考察。然后是南极,第二年再次赴北极,最远乘破冰船到达北纬78°。18岁时独自背包在欧洲旅行一个月,其间遇上法国铁路系统大罢工,流浪汉的连偷带抢,银行卡不被识别等等许多困难,他都自己想办法解决了。丰富的阅历为他今天独自在外求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近来,很多年轻家长跟我讨论带孩子出门的问题,归纳起来,家长的顾虑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提问1:孩子这么小,去过的地方将来根本不记得,花这么多钱带孩子去值得吗?

  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澄清一点,您是带孩子去“旅游”还是去“旅行”?

  所谓“旅游”就是“上车睡觉,下车照相”的“插红旗游”,以回来后能向别人介绍去过哪里为目的。这样的旅游学龄前的孩子当然记不住,也就没什么意义了。

  “旅行”的概念则完全不同——在一个地方相对悠闲地待一段时间,去吃当地人才去的“苍蝇小馆”和路边摊,到当地人常去的超市或早市买新鲜的水果蔬菜,在大街小巷和当地晒太阳的老人聊几句……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接触到与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完全不同的人和事,他会发现土豆在有的地方居然叫“洋芋”;叔叔可以叫“二大”,姑姑可以叫“娘娘”;有的地方每天都只吃两顿饭,每顿都是米饭炒菜的正餐;有的地方可以从早到晚在任何场合都穿着拖鞋;有些地方热得即便在寒假里也能穿裙子;有些地方的湖是绝不能下水的,否则当地人会追着你打;有些地方的水非常珍贵,只能喝不能干别的用,洗脸漱口都属于可耻的浪费……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自然而然就懂得了“世界是多样的”,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尊重差异”和“跨文化的理解与沟通”。

  慢慢地,他或许不会那么挑剔别的同学这不好那不好,不会大惊小怪地嘲笑别人不同的做事方式……

  一位诺贝尔奖大师说:“大学教育留给我的,是那些忘掉所有知识之后剩下的东西”。同样,旅行留给孩子的,是忘掉了所有景点之后,沉淀在人格中的宝贵财富——开阔的眼界,包容的胸襟。

  提问2:选择什么样的目的地合适呢,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

  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是“家长旅行,拉上孩子作陪”,还是“孩子出去旅行,家长全身心陪伴”?如果是前者,家长完全可以把孩子托付给老人,自己去参观人文景点就行了。不必拉上孩子,孩子肯定看不懂,而且非常受罪。如果是后者,那就按照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旅行目的地吧。

  通常,2~4岁的孩子最喜欢在海滨挖沙子。他们不看海、不游泳、不看日出,就只专注于低头挖沙子,似乎没什么目的,就是百玩不厌,家长只要陪着就好了。4~6岁的孩子,开始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挖沙子了。这时,家长可以参与其中,带着孩子开发一些有情节、有目标的挖沙游戏。比如,堆沙堡,用小车搬运沙子,模仿种植物,挖沟引水造水渠、水库……或者玩一玩水上游乐项目,坐水上摩托,游泳之类。6、7岁以上的孩子,可以逐渐引导他们欣赏自然之美了,日出的壮观、日落的辉煌、云彩的多变、山势的峻拔等等。

  至于人文景点,可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之上,再“行万里路”,孩子才能真的看懂,真的有收获。

  提问3:旅途中舟车劳顿,卫生状况堪忧,孩子在路上生病怎么办?

  不管带什么年龄的孩子出游,行程都不要安排太满,让孩子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同时,要留一些 “发呆”的空白时间,让孩子的想象力自由驰骋。

  至于生病问题,其实即使天天在家呆着,也不能保证不生病。如果孩子很小就走南闯北,他的身体的适应性会锻炼得非常好,轻易不会生病。老话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绝对有道理。只要吃东西时用水洗了,不直接喝生水,不把小黑手直接放到嘴里舔,符合最基本的卫生习惯,一般不太容易生病。

  如果孩子5、6岁都从没出过门,没吃过“不干不净”的食物,那么头一次出门时,还是有可能拉肚子、小感冒的。建议初次出门从近郊游开始,循序渐进,慢慢拉长旅行的时间,给孩子一个适应过程。家长再带一点应急的小药,一般不会有大问题。

  我们这么多年在外旅行,只遇到过一次孩子在路上发烧的情况。那年孩子7岁,而且刚好是从一个城市出发到另一个城市的早晨。上车前我们给孩子吃了退烧药,一路拼命给孩子喝水,并用温水擦身等物理方法降温,7个多小时的车程之后,终于到达了下一个城市。本想去医院看急诊的,却意外发现孩子在本该烧得最厉害的黄昏时分退烧了!我想,或许是多年的东奔西跑锻炼了孩子超强的身体素质吧。

  提问4:旅行中遇到危险和突发情况怎么办?

  旅行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未知的过程,旅行的魅力就在于此——不断地探索、发现,体验不一样的生活,寻找不一样的人生。如果想培养出一个富于创造力的孩子,就要在生活中培养他乐于探索、敢于冒险、面对危险沉着应对的气质。当然,家长自己首先要能做到成熟稳重、临危不乱。

  孩子跟我旅行的这些年,遇到过很多危险,但我们从未停下旅行的脚步。孩子4岁时,去妙峰山玫瑰谷的路上,头天刚下过雨,山石比较松动。我们的车在公路上正常行驶,一块小轿车顶那么大的巨石飞落到车后五六米处。我认真地告诉孩子,如果我们的车慢一秒钟,我们肯定会被砸扁了,但我们绝不能因为这种潜在危险就止步不前了。孩子6岁时,我们和几家朋友自己组团去云南玩。在从丽江往中甸去的公路上,前方500米左右,一股小的泥石流把一辆白色的面包车包裹起来,冲到山坡下的江里,只剩右侧车尾在泥沙之外露了一个小角。据说,车里的5个人肯定都已经窒息死亡了。我们的司机师傅问带领我们的朋友是掉头回去,还是等道路挖通了继续走,朋友坚定地说,继续走!趁等待的时机,我带孩子走到能看见白色车尾的地方,告诉他这个残酷的事实,并问他:“你同意叔叔的决定吗?前面的路还会有危险,也许下一个被埋的就是我们,你怕吗?”出乎意料,孩子套用了我常说的一句话来回答:“不怕,无限风光在险峰啊!”那一刻,我为这个小男子汉而自豪!

  此外,玩漂流遇到山洪暴发,坐飞机遇到紧急迫降,滑雪时眼看着别人从山坡冲下来摔骨折……旅行中的危险无处不在,正是因为孩子亲眼目睹了这些危险,以及长辈们面对危险时的临危不惧,甚至是积极伸出援手救助他人,他才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的男子汉,敢于独自背包闯荡世界。

  敢于面对旅途中意料之外不可控制的危险,与家族的冒险精神和旅游经验的积累有关,也和我自己对环境地理状况的把握有关。但我们也决不鲁莽行事。儿子8岁那年我们到四川藏区,过山口的时候 儿子下车还看不出什么,上完厕所后想跑向我们时,腿一软栽倒在地。我想坏了,高原反应了,于是马上掉头返程。医生建议,孩子最好十几岁以后再去西藏,心脏不好的尤其要谨慎。

  提问5:旅行,是选择旅行团,还是朋友结伴,或者家庭单独出行呢?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答案,只能说各有利弊。

  孩子4岁以前建议不要随散客拼团出游。家庭或朋友结伴最好,以便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合理安排旅行节奏,有利于孩子随时休整,不至于因体力透支而生病。

  5、6岁之后就可以跟团了。团队的行程既定,不会因为个人好恶而改变,按点集合,过时不候,吃团餐时既要互相照顾,自己又要吃饱。这样虽然累,但可以在旅行过程中帮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规则意识、时间观念,并培养收拾整理行李的能力。

  朋友结伴出行,最好是与孩子的朋友结伴,而非家长之间是朋友,孩子们之间却年龄差异很大。孩子与同龄小朋友一起出门,是家长观察、指导孩子如何与人相处的好机会。家长可以先旁观自己的孩子是如何处理与小朋友之间的问题的,然后私下找机会帮孩子具体分析到底怎么处理,然后让孩子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实践家长刚才的指导。所谓情商,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

  提问6:带孩子旅行花多少钱合适?

  带孩子旅行是一件既费时间、金钱,又费心力的事。这一点,家长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必须量力而行,决不可拼命攒钱,做超越自己正常消费能力的事。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孩子边走边玩,乐在其中,家长则觉得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浪费了自己给他创造的学习、体验机会,因而大发脾气。实际上,只不过是家长潜意识里觉得这个地方这么远、这么贵,心疼自己付出的时间和金钱罢了。如果家长选择一个自己能承受的目的地,那么在路上就不会太急迫,才能容忍孩子的发呆、浪费时间、错过景点,才能真正静下心来,和孩子一起享受散漫的旅行节奏,发现别样的人生乐趣。

  总之,旅行让孩子独立、坚强、开放、包容、乐观、勇敢,如果您想把孩子培养成以世界为舞台的“国际人”,那就带孩子去旅行吧。■

——文章来自学前教育家教版

上一篇:发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特点

下一篇:幼儿园共同生活中人群资源的利用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