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宝贝养蚕记》为例,谈幼儿的学习主体性
作者:计彩娟 来源:苏州市吴江区金家坝中心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3-08-13
我园尝试开展的饲养活动将课程实施聚焦在幼儿的行动上。以下就以《宝贝养蚕记》为例,介绍我园充分发挥幼儿在饲养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使饲养活动真正适应幼儿,真正增进幼儿经验的做法。
一、确定感兴趣话题——最佳状态的投入
饲养活动的核心是最大限度满足幼儿对自己兴趣和想法的追求,并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采取有效措施,只有这样幼儿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适宜的发展。
案例一:我们的饲养计划
准备饲养蚕宝宝,我们事先召集幼儿,了解到他们对蚕宝宝感兴趣的一些问题:“蚕宝宝吃什么?”“蚕宝宝睡觉吗?”“蚕宝宝和毛毛虫一样吗?”……在此基础上,教师把幼儿感兴趣的问题分成一个个可操作、可实施、可探究的内容,并预期当幼儿的兴趣朝这些方向发展时可以学到什么,该如何展示活动成果,将如何吸收家长资源等。下图就是我们通过收集幼儿问题所延伸出来的内容网络。
通过和幼儿一起讨论、交流,发现幼儿探究兴趣,师幼共同预设探究活动主题。这样事先有计划,有准备,再进行实践观察活动,会让幼儿的自主探究更有品质、更有深度,体现蚕宝宝饲养活动的真正教育价值。
二、尝试观察记录——有益经验的建构
在蚕宝宝饲养活动中,除了帮助幼儿感受、了解和关爱生命外,也是以饲养为载体,帮助幼儿获得动物经验的重要途径。如何增进幼儿对蚕宝宝的了解?幼儿观察蚕宝宝的具体观察点又是什么?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我们开始寻找蚕宝宝自身所隐藏的教育价值:蚕宝宝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生长变化等,在此基础上挖掘幼儿对蚕宝宝这些内容的兴趣,生成一个个有意义的观察活动,并鼓励幼儿将观察到的内容及时记录下来。
案例二:蚕宝宝观察日记
蚕宝宝渐渐长大了,身体形态也变得越来越明显,我们的蚕宝宝到底长得什么样呢?有的说:“蚕宝宝的头好小!头上有皱纹,好像老奶奶一样。”有的说:“蚕宝宝身上头部和身体中间有两个“C”一样的东西,屁股上还有一个尖尖的角!小时候看不大出来。”有的则从前足、后足进行了观察,还有的发现颜色也开始发生了变化。幼儿除了观察蚕宝宝的明显特征后,他们还发现了许多不易观察到的细节,并对这些细节的作用产生了好奇。细心的幼儿将每日观察到的内容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完成了蚕宝宝观察日记。
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他们的发现,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与同伴交流,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幼儿回顾自己最初的记载,看到自己的进步。但在记录过程中我们发现幼儿记录的形式比较单一,只能借助绘画的形式表现蚕宝宝的变化。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反思,要加强对幼儿记录形式的培训,适当提供一些记录表格等辅助材料帮助幼儿记录。
三、亲历自主探究——学习方法的积累
在饲养活动中以幼儿自发的探究为基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发展幼儿探究能力:鼓励幼儿针对饲养过程中发生的问题提出疑问,并尝试运用多种感官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仔细观察,引导幼儿通过实验操作、调查、收集资料等方法对问题进行解疑,促进幼儿积累学习方法。
案例三:我给蚕宝宝量身长
幼儿在平常观察中发现了蚕宝宝的身长不一,该如何比较蚕宝宝的长短呢?教师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幼儿自主讨论。经过讨论,有的幼儿说用蜡笔,有的幼儿说用线,还有的幼儿说用积木来量。为了进一步验证自己的猜测,幼儿各自到区域寻找材料动手进行蚕宝宝的测量工作。经过第一次测量,幼儿发现有些工具并不适合,于是在第二次测量过程中,幼儿主动对工具进行了调整:加入了新的测量工具——尺:将原有的线剪为短的线(方便操作):淘汰了积木。经过两次实践测量,到底哪种测量工具最好,幼儿进行了讨论。根据幼儿的意见汇总成下表:
材料
|
认为好的原因
|
认为不好的原因
|
尺
|
可以测出蚕宝宝具体有多长
|
不方便放进盒子里
|
蜡笔
|
量得快;比较长
|
不可以测出蚕宝宝具体有多长
|
线
|
变短可以测得很快,操作也较方便
|
不可以测出蚕宝宝具体有多长
|
幼儿的主动学习不仅需要可以操作的具体材料,更重要的是要有能够引发幼儿产生“问题”或“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如在案例“我给蚕宝宝量身长”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解决“比较蚕宝宝大小”的问题,这为幼儿的自主学习提供了可能。虽然从幼儿的活动表现来看,幼儿有些想法的可操作性和正确性不高,但通过跟进的实践探究活动,幼儿会自主发现哪些工具是比较合适的。此时教师无需给幼儿过多的建议,只需给幼儿提供疑惑——试误——解答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机会。在本次“测量蚕宝宝长短”的系列活动中,并不是单纯测量出蚕宝宝的长度,关键是帮助幼儿通过实际行动获得有关测量的直接经验和方法。
四、参与表达表现——积极情感的形成
幼儿通过细致观察、自主探究,积累了许多蚕宝宝的经验,幼儿这一认知经验的获得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但如何引导幼儿将认知由内向外表征,使幼儿在这种交互中获得发展,这是我们面临的又一问题。
案例四:我们眼中的蚕宝宝
幼儿饲养的蚕宝宝一天天在长大,如何将幼儿的劳动成果更好地与同伴分享与交流,使个体的经验提升为全班幼儿的经验呢?教师注意引导幼儿用多样性表征方式来表达对蚕宝宝的认识。如引导幼儿画一画可爱的蚕宝宝:幼儿将日常观察到的蚕宝宝特征用画笔一一记录了下来,蚕宝宝的气门,3对小小的前足,4对粗壮的后足等:用泥塑方式捏了一条条栩栩如生的蚕宝宝;用身体动作模仿蚕宝宝吃桑叶、爬行、睡眠的形态,创编生动的韵律活动。除此之外,教师还时刻注意鼓励幼儿与同伴、成人交流自己的发现,通过小组讨论、个别交流、集体分享等形式相互吸收同伴的有益经验,扩大自己的经验积累。
我们尝试引导幼儿综合运用多种方法表达对蚕宝宝的认识和感受。如利用语言、绘画、唱歌、舞蹈、角色游戏等来表达。通过尝试我们发现表征是幼儿自发的行为,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律,由近及远、由简变繁慢慢扩大幼儿表征的范围。不同形式的表征不仅帮助幼儿巩固已获得的知识,又进一步激发了幼儿参与饲养活动的积极性和体验饲养的乐趣。
五、扩充生活经验——探究过程的提升
幼儿参与饲养活动是为了丰富关于动物的经验,了解动物的特性和生长发展,但是饲养活动的教育价值并不只局限于动物本身所呈现的“身体特征”“食性”“生活习性”“生命周期”等。此外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环境赖以依存的相互关系也是饲养活动所追求的教育价值。通过实地参观工厂——小小讲解员介绍丝绸制品——设计真丝制品,使得幼儿的饲养探究活动更加深入。
案例五:丝绸制品展示会
幼儿在丝织厂实地参观蚕茧到蚕丝的制作过程后,幼儿对丝绸制品的喜爱程度日益加深。他们不仅从家里带来了各种丝织品:真丝睡裙、真丝围巾、真丝领带、丝绸衣服,更有家长让幼儿带来了丝织品的宣传小册,有蚕丝被、蚕丝被套、真丝窗帘等等。在与幼儿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丝织品展示会。随着收集的丝织品类型越来越丰富,幼儿设计丝绸制品的愿望也油然而生了。
幼儿的饲养活动并没有因为蚕宝宝结茧、产卵而结束。在欣赏了《蚕丝之旅》视频后,幼儿的兴趣点开始向“神奇的蚕丝”转变。在“丝织品展示会”“小小模特秀”“丝织品设计会”等活动中,教师注意结合各领域内容引导幼儿操作实践,将活动往深处挖掘,使幼儿获得更多的体验。
在开展蚕宝宝饲养活动中还有很多教育价值有待我们进行开发和挖掘,生成更多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要把课程建设的着眼点放在过程之中,要尊重幼儿的学习,关注幼儿的行动,根据幼儿的学习来确定教师的教学行为。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幼儿的学习特点碧草青青阅读人气:551
- 在体育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低调含香阅读人气:1342
- 0-3岁婴儿的学习特点gege阅读人气:890
- 重视0-3岁婴儿的学习特点gege阅读人气:1028
- 2012年12月:谈幼儿美术...小陶123阅读人气:1120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呢?花语阅读人气:1035
- [业务管理]如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幼儿...快乐教师阅读人气:2476
- [教师工作]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就只有指幼儿...小蝶阅读人气:1006
- [教师工作]如何利用“生活即教育”的观点...枫叶红阅读人气:2757
- [园长管理]怎样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学习情...地瓜收到阅读人气:3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