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使幼儿创造力潜能开发释放的方法论研宄
作者:郎明琪 来源: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十五”课题优秀成果汇编 上传时间:2006-05-25
内容提要:幼儿创造力潜能存在于主体之中,反映内在的本质属性,但是它不能够完全无条件地自主释放,需要适时适宜的外部“力量”,才能使其进发并自主发展。而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全面的给予”和“机械的模仿”,而是来自于有一定“方法论”导引的“开发的活动”和“释放的环境”。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本课题认识上、操作上、联系上、落实上的问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成果体现在:形成了对八种方法的界定和论述;形成了体现方法与对象适宜性和互动形式有机结合的案例分析;形成了体现“方法论”具体化的百余典型案例。具体论述:感知操作发现法、借助材料变通法、景物切换联想法、经验重组再现法、问题引出探询法、尝试创新设计法、生活体验表现法、一物多用多玩法。
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选题的价值
关于幼儿创造力开发的问题是当今幼教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幼儿创造力潜能的开发、释放与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创造力的持续发展,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盛衰与民族的兴亡。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对创造力研究有了更新的进展,较有影响的有斯腾伯格(R.stemberg)在1988年提出的“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以及他与洛巴特(T.Lubart)1991年共同提出的“创造力投资理论”。他们着重解释和研究创造力资源问题,诸如智力过程、经验体系、智力方式、个性特征、动机、环境线索等,尚未涉及幼儿创造力开发、释放的方法论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吸收西方创造力研究的一些成果,创立了关于儿童创造力及其发展的基础研究和教育培养训练,但是这种主要侧重于创造力思维能力的训练“指导性多于自主性”,不能使幼儿的创造力潜能得到自主的开发与释放。
幼儿创造力潜能存在于主体之中,反映内在的本质属性,但是它不能够完全无条件的自主释放,需要给予适时适宜的外部“力量”,才能使其进发并自主发展。而这种“力量”不是来自于“全面的给予”和“机械的模仿”,而是来自于有一定方法论导引的“开发的活动”和“释放的环境”。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发现了幼儿具有巨大的创造潜能,当教育者创设的实施方式方法与幼儿的创造力发展特点相适应时,幼儿的创造力表现超乎于成人的想象,但这些往往是精心研究的个别观摩活动、偶发活动等等,没能形成在理解幼儿创造力本质理论下的促进幼儿创造力潜能开发、释放的方法论,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使很多创造性活动走了过场。如果建立“方法论”的研究不仅将丰富发展相关理论,并使有关理论的具体化过程更系统、具体、有效,还能促使在“方法论” 指导下生成一系列的创造性活动,实现幼儿创造力潜能开发、释放的可能性向现实性转化。
2.本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重要观点
2.1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1.1解决认识上的问题: 在观念上往往认为,幼儿创造力潜能的开发是创造性思维本身的培养与训练,忽视与创造力人格、创造力思维方式为一体的整体认识。需要建立其“方法论”研究的指导思想。
2.1.2解决操作上的问题:在理论上对幼儿的创造力潜能虽然不予否定,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存在“不教不会”的观念和做法。需要通过研究“方法论”,实施有效的指导和有依据的操作。
2.1.3解决联系上的问题:在教育实践中,由于没有方法论的指导,对其个别精心准备和偶发的典型成功例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个别孤立活动的再现,不能建立迁移机制。需要通过“方法论”研究,形成系统的迁移机制。
2.1.4解决落实上的问题:在教育观念向教育行为转化的过程中,最主要的是如何看待孩子和如何发展孩子的问题,其误区是:往往认识不到幼儿创造力潜能是指就其创造主体所具有的个人发展价值。需要通过研究“方法论”,实现对幼儿有个人发展价值创造力潜能的开发与释放。(不是给幼儿插上想象的翅膀,而是帮助幼儿张开想象的翅膀。)
2.2重要的观点和原则
2.2.1 首先视“幼儿的创造力潜能开发释放的方法论研究”是一个集创造力人格、创造力思维、创造力思维方式为一体的应用性研究。特别强调幼儿在活动中的主动活动的积极状态,自信心,挑战勇气等创造人格的开发与释放。
2.2.2幼儿的创造力潜能是客观存在的,其开发、释放的过程是个体主动控索的过程,这是研究该方法论的重要原则。
2.2.3在理解幼儿创造力本质理念的基础上,研究建立开发、释放的方法论。应体现联系机制,即环境与活动、生活与活动、需要与发展的有机联系,使“方法论”的指导既能发挥在学科整合中的作用,又能实现有效的迁移。
2.2.4幼儿的创造力表现是幼儿创造力潜能的显现状态,就其创造主体所具有的个人发展价值应指向一个“新’’字(幼儿自己的新发现、新想法、新选择、新尝试、新方法、新设计、新表现等),不去刻意追求有形的结果。
我们认为,能认识到幼儿的创造力潜能和明确如何去开发、释放的方法论,是最接近解决如何看待孩子和如何发展孩子这个重要问题的定位研究点。这也是我们选定该选题的根本所在。
原则:教育目标的综合性、环境创设的开放性、教育途径的多样性、领域之间的联系性、引发活动的需求化、实施案例的游戏化、活动过程的民主化、具体体验的个性化。
3.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3.1有关概念的界定
3.1.1方法论
方法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关于方法的理论。严格地讲,方法论是对研究方法整体与研究对象特性之间适宜性问题的探讨。对研究对象的认识,是人们选择、改造或更新方法及方法体系的根据和出发点;对研究对象认识的深化,往往导致研究方法论的突破性的进展。所以说,通过对方法整体与性质适宜性的探讨,研究适宜的方法和对方法的论述,是方法论研究的根本任务。本课题即从方法论的角度着眼于方法与对象关系的研究,有针对具体方式和方法的综合研究,形成其“方法论”的方法界定、基础支撑和互动方式。
3.1.2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的创造力是低级层次的创造力,指对幼儿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而不涉及到社会价值的创造力。因此,应该视其为创造力的表现。其特点表现为:不断发展变化,比较简单、初级;自发力强,借助表现的活动及领域相当广泛;主要表现为创造性想象。
3.1.3幼儿创造力潜能
主要指就其创造主体所具有个人发展价值的可能性。
3.1.4幼儿创造力潜能的开发
在富有创造因素的教育活动中,提供和保证幼儿的创造力潜能从静止状态转化为显现状态。
3.1.5幼儿创造力潜能的释放
在富有创造因素的开放环境中,幼儿自发、自主地与之发生作用,自然的使其创造力的潜能从静止状态转化为显现状态。
3.2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
研究的内容:3-6岁幼儿造力潜能开发、释放的方法论。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成果体现在:
3.2.1 研究并形成了对八种方法的界定和论述
3.2.2研究并形成了体现方法与对象适宜性和互动形式有机结合的案例分析
3.2.3研究并形成了体现“方法论’’具体化的百余个典型案例(本文简单举例)
4.通过具体论述,反映“方法论”理论化和具体化的有机结合
4.1感知操作发现法:开发释放幼儿创造力潜能的“感官动员”
感知操作发现法,,是“以有一定简单操作原理的材料作为载体,使其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幼儿通过感官活动、主动操作、尝试的探究过程,自己发现其简单操作原理的方法”。
感知操作发现法,,有两个关键点:其一是准备的材料通常是有一定操作原理、能引发幼儿觉得好奇、有探究愿望的材料,如磁铁、多角的镜子、电简等。其二是由师幼共同提出探究任务,教师适时给予“言语暗示,,和t・材料暗示”,由幼儿自己反复操作、摆弄、探究,自己发现“原来是这样”的探究过程。自己发现是开发释放的本质,‘‘言语暗示’’和‘‘材料暗示”是开发释放的外力。
如小朋友在玩“接亮小电珠”这个感知操作活动中,运用该方法,教师提供的材料有许多探究点:开封和没有开封的电池,外露和没有外露的电线等。小朋友自己发现了怎么接的方向、包装皮的阻当、正负极的对应、电池多时灯会更亮、更热……引发出电是有危险的,小朋友要安全用电等。幼儿在感知操作发现法的调动下,自己发现了芹菜和白菜“喝水’’的线路不同;油水分离的轻重不同等等;小熊照一面镜子和照两面镜子有什么不一样,将两面镜子的夹角变一变自己发现了变大或变小;为什么陀螺在铁丝拧成的轨道上跳起了和轨道运行线路一样的‘‘舞蹈”,他的秘密机关在哪里?……幼儿的自己发现调动了他们强烈的 探究兴趣。幼儿的“自己发现’’虽然现在还不够“创造力表现”,但往往就是开发、释放幼儿创造力潜能的“敲门砖”,因此把“感知操作发现法”视为第一方法。
4.2借助材料变通法:开发释放幼儿创造力潜能的“材料激活”
借助材料变通法,有两种表现方式。其一是引导幼儿按一定目的,由一种材料引发使其材料自身发生变化的探究方法;其二是引导幼儿按一定目的,由一种材料与其它材料相互作用发生变化的探究方法。
借助材料变通法,,有两个关键点:其一是通过探究某种材料自身的变通方法来达到目的,如通过折、剪等方法让躺在盒子里的小动物图片站立起来。其二是通过探究某种材料与其它材料之间相互作用的变通方法来达到目的,通常是引导幼儿“请材料帮忙”,幼儿会积极地选择材料。如通过其它材料辅助(夹子夹、粘在盒子上等方法)让图片中的小动物站立起来。通常活动室里的材料都是幼儿尝试变通的原材料,尝试能否达到目的。为了达到活动目的,小朋友借助材料变通的方法很多,该方法会给小朋友在很大的探索空间中感受无穷的探究乐趣与探究成就感。如当小朋友准备着“让皱纹纸条飞上天与小鸟做游戏”时,小朋友就有了变化纸条形状和借助其它材料帮忙的创作冲动了。
小朋友身边有很多的材料――各种各样的纸、游戏纸牌、铺路用的石子……借助材料变通法使这些材料成为小朋友特别钟情的“好朋友”。把这些材料自身变一变,或请一些别的材料来帮忙,就可以让不起眼儿的材料变成好看、好玩的玩具。在该方法的指导下,幼儿可以让纸条飞得又高又远,让普通的石子变成可爱的小动物,还可以让空心的玩具汽车自己跑起来,可以自己变个花样过小桥……起到了材料激活的作用。
4.3景物切换联想法:开发释放幼儿创造力潜能的“头脑旅行”
“景物切换联想法”是利用某种物体自身不同角度的变化,切换到相关的、不同的情景中,使每一次切换都能使幼儿发生一次新的联想,进行一次新的“头脑旅行”,并通过多种方式表现出来的方法。
“景物切换联想法”有两个关键点:其一是利用某种物体自身不同角度的变化使幼儿发生新的联想,如小白兔采的大蘑菇像什么、小蘑菇像什么;蘑菇立着放、躺着放、倒着放分别像什么。其二是利用某种物体造型的特点切换到相关的、不同的情景中,使每一次切换都能使幼儿发生一次新的联想。如小白兔来到小鸡家,把采的蘑菇送给小鸡当了小伞;来到小熊家,把采的蘑菇送给小熊当了小碗;来到小虫家,把采的蘑菇送给小虫当了小船……此时,小动物的家是背景,小兔采的蘑菇是对象物。如小手型在不同角度、不同背景的穿插中,变成了大树、和平鸽、仙人掌和大吊车……通过借形想象、景物切换的方法,使幼儿联想的事物很多,表现的方法(自编儿歌故事、画画、创编节奏型等)也很多。
幼儿经过多次有趣的“头脑旅行”,会自然建立一种积极的迁移,每当想到一个新的地方,就会想到自己喜欢的东西能在新的地方发生一次新的联想和变化:如小朋友喜欢的“瓦罐”, 通过变大、变小、变不同的摆放位置,会想象出许多不同的造型;小朋友喜欢的“瓦罐”来到天空中,变成了“瓦罐热气球”;来到军营中,变成了“瓦罐坦克”;来到海底世界,变成了“瓦罐潜水艇”。此时幼儿会有一种创作冲动,快把“头脑旅行”记下来、画出来、做出来、说出来。
4.4经验重组再现法:开发释放幼儿创造力潜能的“阶梯整合”
“经验重组再现法”是根据特定线索,引导幼儿把已有的相关经验(认知经验、生活经验等)一步步像上阶梯一样“走一走”,再进行重新组合和整合,形成新的发展线索,体现新要求的表现方法。
“经验重组再现法”有两个关键点:其一是重组的内容一定是幼儿熟悉的、曾经获得的经验,便于重新组合。如小班小朋友对“彩泥“『青有独钟,他们把揉成的圆球当成“小馒头”,把“小馒头”压扁了叫 做“饼干”,搓长了叫“面条,把“饼干”折捏在一起说是“饺子”……这是幼儿获得的便于重新组合的经验。其二就是把幼儿获得的便于重新组合的经验按照一定的发展线索进行重新组合。如教师充分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重新组合,引导幼儿玩儿起了“变变变”的游戏。“小饺子”变成了嘴巴、耳朵、花瓣……“面条”变成了太阳光、头发、爷爷的拐杖、树干和树枝……幼儿的“彩泥塑”丰富了,其创造力潜能也得到了开发和释放。
幼儿最熟悉的、最喜欢的事物往往就是幼儿创造的源泉 。如果按照一个新的发展线索再重新组合一下,会有什么新的故事发生、新的画面出现、新的东西再现呢?在“经验重组再现法”的指导下,幼儿把自己熟悉的各种各样的水果,依照形状不同进行新的组合,“水果五官”再现了一张“奇特的脸”。小朋友不仅在活动室里找出了许多可以比一比的东西,还编出了比什么、怎么比的儿歌;幼儿还通过把自己收集的落叶墙饰和创设的采摘墙饰等画面进行重新组合,自编了儿歌“秋天中的发现”……当教师和幼儿共享一个新的决定(教学内容)时,“经验重组再现法”帮助幼儿把喜欢、熟悉的故事儿歌、图形、物品等进行重新组合,再现一个幼儿更喜欢的新事物时,幼儿的创造力想象超乎成人的想象。如老师和小朋友一起把掉在院子里的杨树花收集起来,一次别开生面的仿编儿歌的活动便开始了。教师分别把一串、两串和一串串的杨树花投影到屏幕上,引导幼儿按“落叶”的儿歌形式进行想象和仿编,幼儿编出了“一串杨树花往下掉,好像毛毛虫睡懒觉:两串杨树花往下掉,好像毛毛虫伸懒腰;串串杨树花往下掉,好像许多毛毛虫在舞蹈”等。小朋友把扬树花放在托盘中, (一串、两串、一串串)在摆弄中想象和仿编儿歌。幼儿编出了“一串杨树花往下掉,好像小朋友鞠躬问声好;两串杨树花往下掉,好像小朋友背着(双肩带)书包上学校;串串杨树花往下掉,好像许多毛毛虫在做早操”等等,非常的生动有趣。
4.5问题引出探询法:开发释放幼儿创造力潜能的“问题磁场”
“问题引出探询法”是以提出形象生动、与幼儿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利于操作、探究空间较大的问题,像磁场一样吸引幼儿不断发现问题,引出能取得多种解决问题途径的探询方法。“问题引出探询法”有两个关键点:其一是提出的问题一定是特别生活化的、形象生动的、简单好操作、探索空间较大的问题。如小朋友看到的生熟鸡蛋都是躺着的,提出你能让鸡蛋站起来吗?你能让鸡蛋摔不碎吗?这些问题就符合这些特点。其二是探索解决问题时,能引出便于操作、用很多方法尝试解决问题的途径,幼儿可以大胆尝试。如可以尝试运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让石子浮在水面上,尝试选择各种工具又快又便捷的分离杂物等……用问题引出探询,用探询解决问题。
许多有趣的问题就在幼儿的身边,因为是和孩子一起找,适应了幼儿的认知水平,因此和幼儿一起找问题和解决问题本身也是开发释放的重要环节。如你能让皮球滚过自己搭的桥吗?你能帮蛋宝宝站起来吗?你能让石子不沉到水底吗?你能在雨水地走路鞋不湿吗?……在幼儿手和脑动起来的同时,成功已经在向幼儿招手了,幼儿个体的主动探索更生活化了。
4.6尝试创新设计法:开发释放幼儿创造力潜能的“定式跳跃”
尝试创新设计法”是借助幼儿已有的经验表象,建立一种与相关规则相适应的、让规则的定式具有跳跃的、有幼儿自己的创新立意、并能尝试设计表现的方法。
运用这个方法要把握两个关键点:其一是引导幼儿在设计活动中,先要弄清体现设计内容的“规 则”。如幼儿设计广告语的“规则”是幼儿自己总结的“简单、好看、好记、夸奖”。这个“规则”不是定势,而是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特点需要的。有了这个“规则”,再着手幼儿的创新设计就不难了。如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一个小朋友设计的棋盘,其实就是在发现棋盘的特点,找出不足的同时,即建立了设计棋盘的“规则”。其二是鼓励幼儿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做法和表现方式,如小朋友设计的棋盘有在活动室活动的“行走棋”、在建筑区设计的交通棋、双人玩的环保棋和爱心棋等,都有各自的“规则”。再如小朋友设计的未来汽车在选材、造型、功能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独特想法、做法和表现方式。幼儿自己选材搭设的跨跳障碍,既安全又能随时调换跨跳和连续跳的高度呢!幼儿设计的音乐火车还是一个可以变化节奏型的音乐游戏呢!一个座位坐一个小朋友,表示一拍;两个座位坐一个小朋友,表示两拍;一个座位坐两个小朋友表示半拍;每一次变化都是一个新的节奏型的出现,幼儿玩节奏型的情绪可高了……
相信幼儿,只要方法得当、引导到位,幼儿的“创新设计”超乎成人的想象。
4.7生活体验表现法:开发释放幼儿创造力潜能的“心路张扬”
生活体验表现法”是以一种想象夸张的手法,幼儿把自己生活亲身体验的心路加以描述、绘制等表现的方法。
生活体验表现法”有两个关键点:其一是选择的内容要与幼儿自己 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而且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如小班幼儿选择画”肥皂泡泡是我的好朋友,幼儿把泡泡画的很大,和自己跳舞;幼儿给自己编的故事配音响效果,用的材料都是自己亲身体验过的。其二是幼儿表现的方式方法既有自己合情合理的想法,又表现了大胆想象、夸张的思维特点。如幼儿把许多碎纸片当成小厨师做饭做菜的材料和给兔妈妈做衣服的材料,既夸张又不失具体形象。
幼儿在每天快乐学习、生活、游戏中都记住或经历的事情往往就是大胆想象、夸张的事情。如幼儿在进入情景,做“聪明的小兔”独自在家时,就想出了许多对付坏人的办法。再如幼儿把
- 相关博文:
- 幼儿创造力qianshuitu2006阅读人气:1501
- 幼儿创造力的培养风飞花阅读人气:852
- 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1580
- 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海豚201阅读人气:1692
- 调教幼儿性格偏差的方法 小小天使心阅读人气:1144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园长管理]培养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方法有...果儿阅读人气:2080
- [教师工作]有效组织小班幼儿的方法qinqin1989阅读人气:2821
- [教师工作]现在幼儿家长太难沟通了,有什...琼子阅读人气:804
- [教师工作]现在幼儿太自我了,有什么好方...霞娃阅读人气:748
- [业务管理]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方法有哪些...yangjili阅读人气:3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