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呵护不如教儿自护
作者: 来源:北京军区空军蓝天宇峰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4-10-11
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的能力,它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自我防范能力、自我救护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等。自我保护能力是孩子独立生活的可靠保障,它有助于孩子尽快摆脱成人的庇护,成为一个独立、自主、有生存能力的个体。活泼、好动、有强烈的好奇心是所有孩子的共性,他们对事物具有浓厚的兴趣,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但是,他们的能力和体力却十分有限,动作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又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常常不能清楚地预见自己行为的后果,对突发事件不能准确地作出判断;处于危险之中时,也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从以往的安全事故中可以发现,不少是因为幼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而导致严重后果的。因此,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保护自己”是《纲要》中健康领域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只有具备一定的自我保护能力,才有可能使幼儿避免伤害,保证他们的身心健康和顺利成长。
加强在园教育,避免安全事故
孩子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成长,关系每个家庭的幸福安宁。近年来,儿童意外事故频发,很多孩子是由于缺乏自我保护能力和安全常识而深受创伤。相关调查显示,3—6岁儿童在幼儿园意外伤害发生率为46.10%,排在了儿童死伤事件的第一位。我们在为之心痛的同时,不得不思考:幼儿园作为孩子每天生活的家园,应该为他们创设怎样的安全环境,幼教工作者应当如何在精心呵护幼儿的同时,教会他们自我保护,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呢?
尽管幼儿园已经尽力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但一些安全工作中的误区导致此类不幸仍然频频发生。
重保护,轻自护
在一些幼儿园里,“保安全”成为幼儿园所有工作的中心。为避免幼儿的意外伤害,减少或取消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降低幼儿户外活动的难度和自由度,较多地进行室内活动;压缩自由游戏时间,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的集体活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教育者在关注幼儿安全的同时,要把握好“保护”的尺度。幼儿并非襁褓里的婴儿,他们既有受成人呵护的需要,同时又有“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作为教育者,应更多地考虑怎样增强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提升他们自我保护的本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能因为害怕孩子受伤而采取消极保护措施,放弃教育者的责任。
重课堂,轻生活
在幼儿园的安全教育活动中,教师往往关注孩子是否记住了紧急电话号码,是否学会了逃生动作等等。事实上,孩子当时记住了,可因为缺少实践,或与生活脱节,当危险降临时便手足无措。我们不光要在课堂中将安全知识教给孩子,还要把安全知识渗透于游戏和生活中,更多地与生活相结合,让孩子在玩中自己去体会什么是安全,怎样做才是安全的,逐渐养成内化的安全意识,以及应对危险的能力。
重园内,轻家庭
幼儿园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保障儿童的安全,这不仅是幼儿园及教师的任务,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也肩负重任。目前,一些幼儿园只注重在园内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很少邀请家长参与。而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孩子在幼儿园只要接受知识技能的学习就够了,至于其他的游戏活动,可有可无。
而在一些安全教育开展得比较好的幼儿园,始终与家长保持沟通交流,经常通过亲子游戏的方式,让家长参与到幼儿园的安全教育中来。在这些幼儿园里,家长对孩子的安全教育非常重视,也非常配合幼儿园开展各种活动。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做好家园互动的做法值得推广。只有家园合作,才能更好地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实践告诉我们,防患于未然才是从根本上解决幼儿园安全隐患的对策。
1.支全隐患大排查:
(1)幼儿园设施设备。主要排查对象有室内外的玩教具、图书、器械、门窗、抽屉、柜子、水电气、校车等。注意以下方面:
因物品使用不当或摆放位置不当致伤(如开关门时夹伤手等)。
因设施年久失修或摆放不稳突然倒塌、坠落等致伤(如滑梯等)。
因幼儿好奇,随意触碰危险设备引发(如电源开关等)。
(2)幼儿游戏活动。主要是在集体教学活动、区角游戏活动、户外体育活动和其他游戏活动中避免幼儿受到伤害。
(3)幼儿在园生活环节。主要是在盥洗、进餐、午睡、上下楼梯、来离园等环节避免幼儿受到伤害。
(4)幼儿园组织的外出活动。主要避免幼儿园组织幼儿外出参观、游玩等活动期间发生的幼儿伤害。如:
使用工具不当弄伤自己或他人(如剪刀、铅笔等尖锐物体)。
争抢玩具,引发矛盾,发生肢体冲突致伤(如打架、咬人等)。
在室内狭小空间奔跑、追逐、打闹致伤。
做危险动作致伤(如翻爬窗台栏杆等)。
走路、运动时东张西望导致碰伤。
天气炎热时,长时间大运动量户外活动而导致的脱水、中暑。
离开老师的视线,脱离集体,独自活动,发生危险(如溺水、走失等)。
不好的饮食习惯致伤(如进餐时说笑、咬筷子、快速喝热汤、随意捡食地上的东西等)。
玩弄小物件,塞进曼、嘴等处引发窒息。
(5)幼儿自身原因。主要避免由幼儿自身的身体状况而引发的伤害。
家长未告知教师孩子的过敏史、病史及详细的服药说明而导致孩子受到伤害。
因穿戴不合适的服饰参加户外活动而受伤。
(6)教师工作中离岗、疏忽(如教师带班期间接打电话疏于管理,孩子之间发生打闹而致伤;教师让孩子去厨房送餐具,利、心烫伤等)。
(7)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如殴打等)。
(8)传染病流行(如甲流、手足口等)。
(9)不明身份的外来人员对幼儿进行的暴力侵犯(如劫持人质、砍伤、打伤、性侵等)。
(10)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台风、洪水、泥石流等)。
2.安全防范小策略:
(1)给园领导的建议:
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制度(如安全防护体系、岗位责任制、考核评估标准等)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如地震、火灾疏散预案等)。
加强教师岗位培训,提升教师职业道德水平,注重教师“德”、“能”双提升。
定期进行园舍维修、改造。派专人负责维护设施设备,定期、不定期检查,发现隐患及时非除,切忌侥幸心理。
(2)给教师的建议:
坚持政治思想、理论业务学习,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我。
上班时间坚守岗位,不随意离岗,不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注意排查班级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通过多种途径对幼儿开展安全教育。
在常规教育中培养安全意识。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幼儿只有具备良好的常规习惯,才能确保安全。应从坐立行走卧食等多方面培养常规,如上下楼梯靠右走,不推不挤;坐椅子时不前仰后翘等。要通过游戏、比赛等有趣的方法,反复练习、强调,方能见效。只有使之内化成幼儿的自觉行为,才能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在游戏活动中学习自我保护本领。游戏是幼儿生活的基本活动。将枯燥的安全知识融于各种游戏活动之中,使得安全教育生动、活泼、有趣,更贴近幼儿生活,比单纯的说教有优势。如在娃娃家游戏中,“宝宝”随意给陌生人开门,“妈妈”就告诫她应该怎么做。
通过多种方法对幼儿开展安全教育。
情景表演。幼儿年龄小,思维具体形象,对理论说教不易理解,情景表演不失为理想的方式。如《午饭时间》的情景表演,幼儿看了后,知道吃东西时不能说笑,不能边走边咬筷子,喝汤时先要小心地试试烫不烫,然后再喝。这样的方法使幼儿印象深刻,便于学习。
故事讲述。听故事是孩子的最爱。如在餐前、睡前给孩子讲《小红帽》的故事,知道不能轻信陌生人的话。也可将生活中的安全事故编成故事,如《欢乐的游乐场》,让幼儿知道怎样玩才是安全的。这种方法简便,不需准备任何道具材料,而且幼儿容易理解。
讨论交流。幼儿积累了一定的安全知识(如走失了怎么办)后,可以让他们观看相关视频资料,或就这个话题展开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方法,以增强安全意识,提高自护能力。
邀请嘉宾。充分利用家长、朋友资源,邀请有关人员来园,和幼儿开展安全活动。如请来交警叔叔,给幼儿讲解、示范交通法规,学会看交通信号灯过马路等。
实操演练。遇到地震、火灾,怎么快速逃生,孩子们光了解还不行,需要反复多次的实际练习,这样当灾难来临时,才有逃生的可能。演练应成为幼儿园中的必修课。
多放手,少包办,为幼儿创设更多的自我学习空间。
教师应时刻铭记自己的责任,肩负起教育者的使命,为幼儿的终身学习和长远发展打下基础。教学过程中,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同时,相信孩子的能力,尽量给予孩子尝试的机会,在可能的范围内多让孩子“磕磕碰碰”,学会自我保护。如怎样开关抽屉不会夹伤。可以让多名幼儿尝试,感受,然后各自说出心得,教师帮助总结,最后得出最佳方法,这一定比单纯接受教师的指令更易于幼儿接受。
(3)给幼儿提出建议:
始终牢记,在园遇到问题或身体不舒服,想办法第一时间告诉老师。
●不要随意触碰老师和家长说过的危险物品。
不玩危险游戏。
不随意离开老师和集体,必须离开时(如要如厕),一定告诉老师。离园时,看到家长后经老师同意,才能走。一定不跟陌生人走。
和同伴发生矛盾时,不打架,协商解决。
始终牢记父母电话和有关自己的过敏史(食物、药物等)。
——杨黎
灵活家教手段,提高自护能力
安全教育单靠幼儿园一己之力是不行的,只有发动家长,家园联手,才能筑起幼儿的安全防线。
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又如何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呢?
巧用故事,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故事是最受幼儿欢迎的,家长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当地选择故事内容。如给年龄小的孩子讲故事时,家长可以多用一些动物形象,从而提高孩子的兴趣。在给年龄大的孩子讲故事,比如,讲述安全故事《我会过马路》、用电安全故事《停电了》时可以适当地让孩子来想象故事中发生的后果,并说一说“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做”,让幼儿参与到故事中,进一步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达到教育的目的,让孩子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
广泛收集资料,向幼儿传授安全知识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注意收集各类安全常识,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如安全标志、求助电话、自救小常识。家长可以在和孩子一起聊天的时候向孩子介绍相关的知识,让安全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印入孩子们的脑海中。
1.常用求助电话。报警电话110、火警电话119、急救电话120都应被孩子熟记握,并懂得用简洁、直接的方法告知自己的处境,家长还应让孩子熟记家人的电话号码。
2.常用安全标记。让孩子知道红色标志是禁止,黄色标志是警告,蓝色标志是指令。在孩子理解后,要注意提醒孩子遵守要求,以避免发生危险。
3.常用小常识。摔倒后如果感觉很疼,疑似骨折了,要保持原来的姿势原地不动;被小动物咬后要及时去医院打狂犬疫苗等等。
抓住生活的突发、偶发事件及时进行教育
大多数意外事件都是突发性、偶发性事件,如果这些事件是孩子亲眼目睹,甚至亲身经历的,运用这些事件进行教育,幼儿容易理解,并且印象深刻,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育果。
如一次放学回家后孩子们聚在一起玩游戏,玩得正开心的时候,有两个小朋友奔跑时撞在一起,其中一个孩子的鼻子出血了。大部分孩子不知所措,任其低头流血,幸好家长及时赶到,作了适当的止血处理。
针对这件事,家长可以及时组织幼儿讨论“流血了怎么办”,让幼儿回忆曾见过医生和老师是如何处理的。比如,“把手举高”、“把头仰起来”、“把鼻子塞起来”、“手指出血了放到嘴里吸”……抓住这一机会,家长还可以进一步组织幼儿讨论:“奔跑时,怎样避免碰撞、跌倒”。除了要求同伴间互相谦让、团结友爱,还帮助幼儿了解在奔跑时尽量与伙伴顺着同一方向跑,学会躲闪,避开别人的碰撞,跌倒时尽量蜷成一团,从而保护自己避免受到伤害。
通过这样的偶发事件对幼儿进行教育,幼儿印象非常深刻,在以后的奔跑游戏中就学会了躲闪,很少出现碰撞。即使出现流血事件,孩子们也不会手足无措,而且能够自己处理止血。由此可见,利用偶发性事件对幼儿进行自我保护能力的培养,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巩固幼儿自我保护的技能
蒙台梭利早在十九世纪就提出“实践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并形象地解释为:听到了,随后就忘记了;看到了,就记住了;亲手做了,就自然理解了。所以说,如果能创造机会让幼儿参与实际操作,变被动理解为主动内化,做中学、做中体会和感悟,不仅能够激发起他们的兴趣,更能在活动中巩固新掌握的方法和技能。
家长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各种情境,帮助幼儿认识在社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并做出合乎社会规范的行为反应。比如,观看短剧《一人在家的时候》。通过观看真实的情景,知道独自在家时哪些行为是危险的,应该注意什么;或者抛出问题:“迷路时怎么办”,将迷路的几种应急方法设计成情景表演,让幼儿自然而然地了解迷路时应该怎样做。在这样一次次以情景表演贯穿始终的自我保护教育中,孩子完全融入了情景,获得了自护经验,巩固了自我保护的技能。
以随机教育为途径,渗透自我保护教育
教育幼儿自我保护的目的是培养有生存能力的个体,这需要我们持之以恒,抓住时机,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因此,家长要聚焦幼儿的一日生活,在适当的环节渗透自我保护教育内容。生活中,可随时提醒幼儿不从台阶上往下跳;饮水时不大声说笑,以免被水呛到;不触摸电源插孔,不将发夹、螺丝等塞入插孔内,了解电的用途及危险;游戏中注意提醒幼儿不追逐,不玩坏了的玩具,不推搡,遵守游戏规则;坐汽车时手上不拿尖利的玩具;乘坐电梯时不能蹦跳等。此外,家长还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及时对幼儿进行相关教育,利用真实情境,让幼儿感受其后果和危害,积累自护经验,增强自护能力。
结语
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不仅有责任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避免让幼儿接触不安全的事物,更应该对幼儿进行初步的、基本的安全指导和教育,以提高幼儿预见危险、排除危险的能力。只有经常地锻炼、强化,才能使幼儿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自我保护。所以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既要时刻紧绷安全之弦,又要及时架起教育之桥,在呵护的同时,不忘教会他们自护,帮助孩子掌握打开安全世界大门的钥匙。
由活动时间,周末安排得满满当当。
策略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人生起点,有不同的遗传基因和生长环境。所以,不同的孩子本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又如何会有“起跑线”上的输赢可言呢?就教育孩子而言,家长首先要充分了解孩子的特点,了解孩子与众不同的“起跑线”,在此基础上根据孩子的特点来培养。比如,如果飞飞妈妈想让孩子学画画,那么首先要考虑飞飞是不是喜欢画画,尊重孩子的意愿和兴趣比让孩子被动学习更有意义。
案例二:“抓行的蜗牛”
同样是晚上离园时间。
鸿鸿见妈妈来了很开心,一下子扑到了妈妈的怀中。
妈妈:“宝贝,你今天学了什么呀?告诉妈妈。”
鸿鸿:“呃……唱歌。”小家伙侧着头想了好长时间。
妈妈:“那唱的什么呀?快点想一想。”
鸿鸿:“我忘了……”
妈妈:“你这孩子,学什么都忘了,你来干什么的?”
反思
也许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很多父母关心的是孩子学了什么重点知识。虽然这种关心是无可厚非的,但他们在问的过程中不注重询问技巧,又不会等待孩子思考、回忆,其结果可能就是孩子不想说,或不知道从何说起。
有一个《牵着蜗牛去散步》的故事:上帝让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可是蜗牛爬得实在是太慢了,我不断地催促它,吓它,责备它。它却用抱歉的目光看着我,仿佛说: “我已经很尽力了!”我又气又急,就去拉它,扯它,甚至踢它。蜗牛受了伤,反而爬得更慢,后来干脆趴在那里不动了。而筋疲力尽的我也只好看着它干瞪眼。无奈之余,我不禁有些奇怪:上帝为什么叫我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呢?又有一天,上帝还派我牵着那只蜗牛去散步。看着它蜷缩的身体、惊恐的眼睛,我不禁起了怜悯之心。我不再催它,逼它,干脆跟在它的身后,任蜗牛慢慢地向前爬。咦,这时候,我突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是花园。接着,我听见了虫鸣鸟叫,感到了温暖的微风,还看见了满天的星斗。陶醉之余,无意中向前一看,呀,蜗牛已爬出好远。等我跑步赶上它时,它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迎接我。未等我开口,它已经带着自信,奋力向前方爬去……教育孩子的过程是不是也像牵着蜗牛散步呢?
策略
如果鸿鸿的妈妈和孩子交流时换一种说法会是怎样的效果呢?
鸿鸿见妈妈来了很开心,一下子扑到了妈妈的怀中。
妈妈:“嗯!宝、贝,让妈妈看看!(专注地看了孩子一会儿)今天在幼儿园一定玩得很快乐吧。”
鸿鸿:“……对呀!我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搭积木,我们搭了一条又长又宽的马路,还搭了许多的交通工具,让车子在马路上‘呜呜呜呜’地开,可好玩了!”
妈妈:“那你今天还学了什么本领呀?”(依旧是专注地看,仔细地听。)
鸿鸿:“我还学唱了一首歌呢,是……”孩子们一定会有说不完的高兴事。
其实只是家长换一个方式问,多等一等孩子的反应,就能够引起孩子的说话兴趣。让孩子知道从何而答并且有话可说,讲述的欲望自然就会大大增加。这不仅有助于家长们对孩子一天的学习、活动情况有更多的了解,还有助于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如果孩子在回答的时候附带上他自己的见解,思维会更加活跃。
所以,家长们,请你们“慢下来力,减少教育的浮躁与功利,让孩子们充分感受、体验生活,不急功近利,等等孩子。当你慢下来,慢下来,再慢下来的时候,我们的孩子就会快起来,快起来。更快起来……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千般呵护,不如自护欢乐童年阅读人气:541
- 教孩子学不如教孩子玩紫玫瑰阅读人气:662
- 如何教儿童学数学 通过生活融...gkhf05阅读人气:431
- 幼儿安全自护意识的培养蓝天幼儿园阅读人气:1357
- 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蒙台梭...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