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会”和“不会”看幼儿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

作者:吴邵萍  来源:江苏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  上传时间:2009-10-06

 

反思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开始前、过程中和结束后对自己的目标行为全过程以及目标行为和实际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调控、总结的心理需求和行为习惯。反思的核心是“归因”,即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判定。作为教师,要创造机会让幼儿逐步学会比较客观地认识制约自己目标行为的要素,并作出积极归因,进而不断改善自己的行动策略,以追求更好的学习结果。
在幼儿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能否帮助他们逐步发展监控意识和能力,促使他们反思自己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成果之间的关系,学会为自己的学习成果承担责任,逐渐成为自律的学习者呢?在大班幼儿欣赏动画片《西游记》片尾曲《一个师傅仨徒弟》时,我尝试通过两课时的活动引导幼儿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初步尝试对自己现有的学习基础和正在经历的学习环节逐一评价,体验不断努力和不断进步的关系。
一、由“会”到“不会”的评价过程——帮助幼儿准确判断自己的学习水平(第一课时)
首先,尝试让幼儿对已有的学习成果进行自我评价。
《一个师傅仨徒弟》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歌曲。教学开始,我直接播放歌曲开头部分让幼儿倾听,问:“这首歌你会唱吗?”全班幼儿不假思索地回答:“会!”“真的吗?”当我问第二遍时,有两个幼儿说:“我不会。”我就当场在统计表上记录“会”与“不会”的人数,同时请幼儿按照“会”与“不会”分坐两边。结果只有三个幼儿坐在“不会”的一边,其他幼儿全部坐在“会”的一边。三个承认不会的幼儿胆怯地看着我,生怕我批评他们。其中一个幼儿我认为她可能会唱,只是不够自信。而其他幼儿则很高兴地坐在一起看着我,认为我可能要表扬他们。此时如果教师提出“你怎么不会呢”或“你怎么可能会呢”等倾向性问题,一方面会打击这些幼儿的自信心或使他们养成依赖他人判断的习惯,另一方面会导致有些幼儿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而盲目回答“会”与“不会”。我虽然知道许多幼儿的回答未加认真思考,但并没有去评判谁更真实或准确地评价了自己。而是准备在后续的教育过程中引导他们逐步认识自己到底是“会”还是“不会”。
其次,尝试让幼儿验证自己的判断是否准确。即验证自己是否真的会唱,会唱多少,什么才叫会唱,等等。
接着,我问:“这么多小朋友都说会唱,现在谁能上来唱给大家听,教教不会唱的人?”有幼儿自告奋勇,我便逐一请他们上来演唱。在演唱中,幼儿发现只唱了两句,后面的就不会唱了,一连四个幼儿都是如此。我问他们怎么回事,幼儿说以前都是跟着电视机、录音机、VCD机和CD机唱的。我问:“为什么跟着电视机会唱,而没有电视机就不会唱了呢?”幼儿说:“因为电视机上有歌词、有画面,我们看着就会唱了。”我又问:“为什么跟着录音机、VCD机和CD机会唱呢?”幼儿说:“因为有音乐,我们可以跟着一起唱。现在自己唱,又要想歌词,又要想音乐,太难了。”我说:“噢!是这样呀!好吧,我现在放录音,你们来唱。”只听幼儿唱着唱着,声音越来越轻,我问:“为什么你们有的地方唱得清楚,有的地方没有声音?”有的幼儿说:“录音太快了,我跟不上。”有的说:“我有的地方会唱,有的地方不会唱。”有的说:“我有的歌词知道,有的歌词不知道。”我说:“噢!看来刚才我们分得不够准确,还有‘有点会’的人。现在,我们把中间一排定为有点会的人。如果你认为自己是有点会的人,就搬椅子坐过来。”接着,我说:“如果这时你发现自己一点儿也不会,可以调整自己的位子。”此时,有几个幼儿搬起椅子坐过去了。我又问:“谁从头到尾都会唱?”只有几个人举起了手。这时,我重新分类统计了完全会唱的人、有点会唱的人和完全不会唱的人,发现认为自己完全会唱的只有三个人。我便请这几个会唱的幼儿再表演一遍,全体幼儿通过倾听和验证锻炼了自我评价能力。如在会唱幼儿的群体中,不断有幼儿发现自己有些地方其实也是不会唱的。至此,幼儿经历了这样的认识过程:由开始判定的全体人会唱到发现个别人不会唱,再逐步转变为最终判定的个别人会唱或不会唱而绝大多数人部分会唱。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逐步诊断出三种情况:一是完全会唱,不要任何提示;二是部分会唱,但某些地方需要录音或教师的提示;三是完全不会唱。接着,我请幼儿统计每种情况的人数,引导幼儿深入思考“会”的标准。“为什么会的人数变少了,而不会的人数变多了呢?”幼儿说:“原来我以为自己会的,后来发现不会。”“原来我是跟着录音机和电视机唱的,不知道其实自己只会唱一点儿。”
幼儿通过验证、讨论、思考,发现原来“会”唱这首歌有很多标准:不停顿、每句歌词都要记住、每个字都要唱清楚、每个音都要唱准、不跟着伴奏、不要人提示、不要任何图的提示、不要动作提示、不要钢琴伴奏……认识这些标准有利于幼儿较为准确地了解自己当前的学习水平,为下一步设置学习目标和找到适合自己的有效学习方法,进行目标更清晰明确的行为自我监控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由“不会”到“会”的探索过程——帮助幼儿体验努力程度和成果的关系(第二课时)
首先,引导幼儿自己发现“不会”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即引导幼儿关注学习过程的细节,看看哪些行为出了差错,哪些行为没有落实,哪些该做的事没有做。
在活动中,我进一步用问题引导幼儿:“你知道自己什么地方不会吗?是歌词不会还是旋律不会?如果是歌词,是在哪个地方不会或者是哪个词不会?是听不清歌词还是记不住歌词?歌词你都懂吗?什么地方不懂……”为了帮助幼儿明确自己的问题,我用慢速清唱的方法让幼儿分辨。很多幼儿实际上根本不知道自己“什么地方”“什么东西”不会,如果教师不能认识到这一点并设法帮助他们澄清,他们必然会养成对学习“稀里糊涂、得过且过”的坏习惯,直接影响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当幼儿说有的地方会、有的地方不会时,我就追问:“什么地方会呢?你能唱出来吗?什么地方不会,你能说出来吗?”如果幼儿唱不出、说不出,我就放录音或范唱,让幼儿听辨后指出来,然后我放慢速度,用夸张的口型对此处反复示范,让幼儿明确问题所在。如看到幼儿唱完“白龙马”就停下,然后在“朝西”时再唱,我就对着幼儿用夸张的口型范唱“蹄儿”,幼儿立即说:“就是这儿,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唱的是什么。”于是,我就解释“蹄儿”的意思,再次示范并请他模仿说“蹄儿”,帮助他明确自己的问题。
其次,引导幼儿设置适合自己的目标和方法。即提出开放性问题,让幼儿根据所看、所听、所思确定自己的学习任务。
在活动中,我进一步提出开放性的问题,如“你今天要做什么使自己进步?你想解决什么问题?你想学什么”,使幼儿表现出积极性和责任感,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问题和水平设置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第一水平层次的幼儿可以有表情地独立演唱,且不要任何提示;第二水平层次的幼儿可以重点澄清几处记不住的地方,并反复练习,力争记住;第三水平层次的幼儿要理解并熟悉每一句歌词的内容,清楚地演唱比较容易唱的重复部分。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协助幼儿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如,对于第三水平层次的幼儿,我先让幼儿听录音,并说说什么地方的歌词是重复的,什么叫重复。不仅如此,我还要求幼儿知道歌曲中需要重复演唱的歌词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歌词,谁认为自己能够把重复的歌词唱出来。接着,我请他们倾听重复处并学习一遍。通过倾听别人演唱和自己辨认等策略,这部分幼儿明确了应该学什么。在幼儿学会后,我再问他们为什么要重复。幼儿通过思考发现重复的地方很重要、很好听、比较难唱等,从而深化了对重复部分的理解和学习。
再次,引导幼儿讨论用什么方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即在引导幼儿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完成学习任务时,要预想并准备好各类资源,以支持幼儿自主地实现学习目标。
在活动中,我进一步用问题引导幼儿:“你想用什么方法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看图谱、听录音、请同伴教你、请老师教你……你还需要听几遍?练习几遍……”幼儿想出了各种办法。如“我请会唱的小朋友教唱”“给我听录音”“我看着图谱来练习”“请老师教我”,等等,我便逐一提供幼儿需要的支持,要求幼儿记住自己是练习了几遍学会的,引导幼儿检测自己的学习过程,根据自己的需要调控学习时间。
最后,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标准来检验学习成果。
在活动中,我分别请各组幼儿上来告诉同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练习的,练习了几遍学会的;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并请大家检验,体验到自己的努力程度和成果的关系。如我让第一水平层次的幼儿独唱,而到重复处让第三水平层次的幼儿接着唱,第二水平层次的幼儿则重点表演前半段并将歌词“蹄儿”“脖铃儿急”“仨”唱清楚。在这些幼儿表演时,其他幼儿按照表演者的学习任务来验证、评价他们是否完成目标。通过这一环节,幼儿逐渐从“不会”走向“会”的目标层次。
以上就是以歌曲学习和歌唱技能发展为唯一目标的教学跟同时关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发展的教学的区别。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教师让盲目说“会”的幼儿逐步明晰自己并不全会以及什么地方不会,从而进一步明确各自合适的努力方向,最后由“不会”到“会”,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成功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
编辑:cicy 

上一篇:帮幼儿跨过任务的门槛

下一篇:在日常生活情境中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