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侵害与社会能力、问题行为的关系

作者:董会芹  来源: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上传时间:2014-07-15

      一、问题提出和研究方法
      同伴侵害是个体遭受同伴攻击的经历。对幼儿同伴侵害问题的研究揭示,同伴侵害是年幼儿童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有1O%到22.6%的幼儿持续或经常受同伴侵害。同伴侵害形式主要包括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两种类型:其中,身体侵害是指同伴以打、拧、踢等方式攻击受侵害儿童,关系侵害是同伴通过支持他人或控制社会交往情境而攻击受侵害儿童。但是,也有研究者认为,早期同伴侵害具有明显情境性特征,即攻击者并非攻击特定的对象,而是攻击众多的同伴,随着年龄的增长,某些儿童才成为攻击者稳定的攻击对象,特质侵害才出现。本研究拟采用短期追踪研究考察3~5岁儿童中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的特征以及跨时间的稳定性。
      焦虑脆弱性假设指出,儿童之所以成为受侵害者与其本身具有问题行为有关。近年来国内外的众多研究表明,受侵害儿童的社会能力较差,他们通常缺乏社会交往所必需的一般社会能力,如友好、合作、亲社会技能、幽默感等。同时,同伴侵害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同伴冲突事件往往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发展,导致儿童多方面的适应问题,如抑郁、焦虑、孤独等内化问题以及违纪、攻击等外化问题。亦有许多研究者探讨了儿童社会能力以及本身所具有的问题行为对其以后同伴侵害状况的影响,以学龄儿童为被试的追踪研究发现,儿童社会交往能力差以及抑郁、低自尊等因素能够预测一年以后同伴侵害的增长,稳定的同伴侵害与退缩行为、同伴拒绝有关。这些研究表明,同伴侵害与儿童社会能力、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可能是双向的,同伴侵害影响儿童的社会能力与问题行为,反过来,社会能力与问题行为对儿童以后的同伴侵害也会产生影响。
      已有研究发现,儿童社会能力不仅能够预测儿童未来的同伴侵害,而且与问题行为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儿童社会能力越差,问题行为越多。近期研究亦揭示,社会能力差与问题行为之间具有共发性,低社会能力是问题行为的基础。根据以上研究结论,我们推测,受侵害儿童本身具有问题行为,且儿童社会能力对其未来同伴侵害的影响必定依托儿童本身具有的内外化问题作为中介变量得以实现。由此,本研究假设,儿童问题行为可能在社会能力与同伴侵害间起到了中介作用。
      概言之,本研究拟以3~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从济南市普通公立幼儿园抽取3、4、5岁幼儿294名,第二次测评时有15名儿童因生病、转学等流失,完成两次测评的被试共计279名,其中男孩160名,女孩119名。3岁组72名儿童,其中男孩为41名,女孩为3 1名;4岁组儿童94名,其中男孩为59名,女孩35名;5岁组儿童113名,其中男孩为60名,女孩为53名。考察我国文化背景下同伴侵害的特征、跨时间的稳定性,同伴侵害与儿童即时社会能力、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问题行为在儿童社会能力和未来同伴侵害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为幼儿阶段攻击与同伴侵害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本研究采用的研究工具为同伴侵害的测量、问题行为测评、社会能力测评,程序上采用了两次测评,秋季一次,第二年的春季一次,两次时间间隔为6个月。第一次测评内容包括同伴侵害、社会能力以及问题行为。教师评定问卷由每班的班主任老师在幼儿园会议室统一完成,由于评定项目多,故分三次进行。第二次测评内容为幼儿同伴侵害,测评方式同第一次。使用SPSS13.0录入并分析数据。
      二、研究的结果
      1.同伴侵害发生的一般特点
      本研究发现,在我国文化背景下,幼儿受同伴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的发生率在13.62%和17.92%之间,与Crick等以幼儿为研究对象的结论相似,也与我国学者以中小学生为研究对象的结论大体相同。这表明,在我国目前情况下,幼儿阶段就已经存在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现象。但是,并非所有受侵害儿童同时遭受同伴的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两次测评中同时受两种侵害的儿童人数分别占所有受侵害儿童的27.63%和3 5.3 8%,与前人研究结论一致,表明攻击者实施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所选对象并不完全相同。这可能与两种同伴侵害的性质有关。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作为同伴侵害的亚类型,二者之间既有共同的性质,但也存在某些差异。其中,幼儿身体侵害的发生多源于儿童之间物品的争夺,而关系侵害带有明显的社会排斥性质,由于这两类同伴侵害的发生原因以及表现形式不同,导致两类侵害的互动群体不同。
      研究证实了幼儿阶段同伴侵害具有一定的情境性特点,受侵害儿童的身份随年龄的增长发生了某些变化,有些儿童首次测评时为受侵害儿童,但追踪测评时却不再是同伴攻击的对象,发生率在4.56%至16.67%之间。这些儿童成功摆脱了受侵害者的身份,可能与他们自身的某些特征,如具有良好的友谊关系,或采取了某些特定策略有效处理了同伴冲突有关。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讨这些儿童成功摆脱受侵害身份的内在机制,为同伴侵害的干预提供相应的实证依据。
      但是,仍然有许多儿童成为稳定的受侵害者,发生率在2.78%到15.93%之间,两次测评均为受侵害儿童的比例因同伴侵害类型以及年龄的差异有所不同。从人数比例来看,连续受关系侵害的儿童要比连续受身体侵害儿童的比例高,具体到不同的年龄组,连续受身体侵害的儿童人数比例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5岁组儿童的人数比例显著高于3岁组和4岁组儿童。连续受同伴关系侵害的儿童人数比例虽然5岁组儿童的人数比例比3岁组和4岁组高一些,但年龄组差异不显著。这说明,同伴侵害现象尤其是身体侵害在幼儿早期阶段确实与Perry等所述相符,具有一定的情境性,攻击性儿童可能会攻击周边任何一名同伴。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具有某些特定品质的儿童逐渐成为同伴攻击的靶子,同伴侵害的稳定性逐渐增强,5岁甚至更大一些的儿童受同伴侵害的身份可能会逐渐稳固下来,成为稳定的受侵害者,对此尚需要其他形式的研究(如观察研究)以及长期的追踪研究予以证实。
      2.同伴侵害与社会能力、适应问题的关系
      本研究证明,同伴侵害与儿童社会能力、适应问题之间存在双向关系。一方面,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同伴侵害与儿童当前的社会能力、问题行为有关,与不受侵害儿童相比,受侵害儿童的外化问题多,受身体侵害的儿童内化问题多而社会能力却相对要低。另一方面,与研究预期一致,儿童当前的社会能力通过问题行为对其以后的同伴侵害具有预测作用。研究发现,问题行为在社会能力和未来身体侵害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社会能力差的儿童,更容易产生问题行为,而问题行为又导致他们更可能遭受同伴的身体侵害。但是,儿童问题行为在社会能力和未来关系侵害之间只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一方面,儿童社会能力直接影响其以后的同伴侵害,即儿童社会能力越差其以后遭受同伴关系侵害的可能性越大;另一方面,社会能力又通过问题行为间接影响关系侵害,即社会能力较差的儿童,问题行为较多,而问题行为多的儿童容易受同伴关系侵害。
      以往研究发现,受侵害儿童通常具有较高的攻击性行为,他们因为攻击同伴而遭受同伴的还击,从而陷入攻击互动之中,同时这些儿童通常不被同伴所喜欢,容易被同伴所排斥,这可能是受侵害儿童外化问题较多且社会能力又通过外化问题进一步预测以后遭受同伴侵害的原因。同样,社会能力较差的儿童,缺少与同伴建立良好关系的技能,参加同伴互动的机会较少,容易被同伴所忽视,从而易产生内化问题,而其内化问题又会导致同伴关系更差,从而可能被同伴选为攻击的靶子。概括而言,受侵害儿童与其同伴相比具有更多的问题行为,而儿童本身社会能力较差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问题行为,从而导致他们更可能遭受同伴侵害,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三、教育启发
      本研究使用教师评定法对幼儿阶段同伴侵害的稳定性、同伴侵害与儿童社会能力及适应问题的关系做了短期追踪研究,所得结论尚需要其他研究方法以及较长时间的追踪研究予以验证。尽管如此,本研究对同伴侵害的干预仍具有某些启发意义。
      第一,同伴侵害干预应该在幼儿早期阶段进行。本研究发现,幼儿早期就存在同伴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现象,但是还带有明显的不稳定性。尤其在3~4岁间,同伴侵害的情境性较强,而稳定性较差,连续受侵害的儿童比例仅在2.78%至8.33%之间,而有5.56%至16.67%的儿童半年之后摆脱了受侵害者身份,同时又有5.56%至l2.50%的儿童半年之后加入到受侵害者行列。这说明,特质性受侵害儿童尚在发展形成阶段,此时进行有效干预可使儿童避免稳定受侵害身份的最终形成,减少长期同伴侵害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第二,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会能力。研究发现,儿童的社会能力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其半年后的关系侵害,同时还通过问题行为间接影响未来的身体侵害和关系侵害。这表明,社会能力对儿童具有保护作用,社会能力强的儿童受侵害的可能性减少,同时社会能力强的儿童,问题行为少,再次成为攻击靶子的机会减少。因此,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来讲,采取措施培养儿童的社会能力是降低儿童再次成为受侵害者的首要任务。
      第三,对儿童的问题进行干预,减少儿童的内外化问题行为。在社会能力和儿童未来身体侵害中,问题行为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社会能力通过问题行为间接影响以后的同伴侵害,而在社会能力和儿童未来关系侵害中,问题行为也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这充分表明,问题行为是儿童成为同伴攻击靶子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因此,干预过程中,对那些稳定的受侵害儿童,教育者不仅要培养他们的社会能力,如同伴交往能力、冲突处理能力以及亲社会行为等,还采取措施减少这类儿童本身具有的内化与外化问题,降低他们继续成为攻击靶子的可能性,使他们早日摆脱受侵害者的身份。
      摘编自《中国特殊教育》(京),2013.5.77~81
编辑:cicy

上一篇:大自然,儿童生命的源泉

下一篇:《指南》引领下培养幼儿家乡归属感的实践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