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交往能力培养

作者:王芳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1-05-21
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伴关系可以影响幼儿的情绪发展,我们在前期对幼儿情绪表达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同伴交往问题是幼儿消极情绪的主要来源。良好的同伴关系也能促进幼儿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幼儿期是儿童开始发生群体同伴关系的时期,也是幼儿产生稳定的同伴偏好与个体差异的时期,早期受到同伴拒绝的幼儿,将来出现学业困难、孤独抑郁甚至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和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对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追踪研究
我们对三个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发展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追踪研究。在这三年中,我们每年进行一次取样测查。研究者一对一地邀请每个幼儿到安静的房间,请幼儿看着本班幼儿的集体照,说出“最喜欢一起玩的三个小朋友”和“最不喜欢一起玩的三个小朋友”。研究者记录幼儿姓名,并向幼儿询问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完成全班幼儿的测查后,计算每名幼儿的正提名人数和负提名人数,并将正负提名人数转换为标准分数,正负提名分数相减得到社会偏好分数,正负提名分数相加得到社会影响力分数,按照正提名、负提名、社会偏好和社会影响力四个标准将幼儿同伴关系划分为六种不同的同伴地位类型:受欢迎型、受拒绝型、受忽视型、矛盾型、一般型和其他型。受欢迎型——正提名分数大于0,负提名分数小于0,社会偏好分数大于0;受拒绝型——正提名分数小于O,负提名分数大于0,社会偏好分数小于-1;受忽视型——正负提名分数均小于0,社会影响力分数低于-1;矛盾型——正负提名分数均大于0,社会影响力分数大于1;一般型——社会偏好和社会影响力分数均在-O.5和O.5Z间:其他型——不能归入以上类别的。此外,我们在追踪研究中还发现幼儿中存在互选朋友和互选小群体的现象。互选朋友是指幼儿两两互选,即你选我,我也选你;互选小群体是指三个小朋友之间的互选。
我们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幼儿三年来同伴关系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30%~45%幼儿的社会偏好和社会影响力三年来保持相对稳定,变化不大。从个体差异的角度来看,女孩同伴关系的发展三年来一直优于男孩,也就是说女孩一直比男孩更受到同伴的偏好。这可能是性别角色对幼儿造成的影响。如女孩一般都比较温和,攻击性行为较少;还有一种可能是女孩情绪能力发展比男孩略早,能够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采取恰当的行为。
二、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
从整体来看,从小班到大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发展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根据不同年龄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确定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
1.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及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
小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混沌期,其同伴交往具有随机性和情境性特点。小班幼儿还不能主动与同伴建立稳定的联系,两两之间固定的互选朋友的人数还不多,大多数幼儿对同伴未产生明确的偏好,因此在小班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的社会偏好不存在明显的差距,受忽视型幼儿的人数比中、大班多。
虽说在小班具有稳定互选朋友的幼儿还不多,但是小班幼儿已有简单的交往。由于个别幼儿的交往面比较广,因此小班幼儿社会影响力的差距较大。小班幼儿喜欢具有友好交往态度的同伴,例如,“他喜欢我”“他对我笑”;小班幼儿在交往中常常会发生冲突,但是发生冲突的原因比较简单,如“他不跟我玩”“他很凶”“他的玩具不借给我”等,冲突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暂,这主要和幼儿缺乏交往的方法和手段有关。如果没有外界的强化,幼儿不会在交往中对同伴产生深刻的不良印象。因此,在小班,矛盾型的幼儿人数要比中、大班多。这类幼儿有主动交往的意识,交往范围较大多数幼儿广,社会影响力大,但是还不能有效地解决交往中产生的冲突,导致有些同伴喜欢他们,有些同伴不喜欢他们。还有一些幼儿在交往冲突中不幸被教师和家长多次当众批评,导致其在同伴中留下负面形象。进而成为受拒绝型幼儿。
根据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我们确定了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在认知方面,能够理解并掌握友好的交往态度,理解并关注朋友的表现,理解什么是积极的交往行为;在情感方面,向往“有朋友真好”,感受“与朋友一起游戏”的愉悦,体验解决交往冲突后的满足感;在行为方面,能主动向同伴表示友好的交往态度,关注朋友在做什么。能够与朋友礼貌交往,解决与同伴的交往冲突。
2.中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及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
中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分化期,其同伴交往具有探索性和冲突性特点。中班幼儿能主动与同伴建立关系,并且能不断尝试与不同的同伴建立关系,对同伴已经有了明显的喜恶,因此在中班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之间的社会偏好差距突然增大,受忽视型的幼儿人数减少,受欢迎型和受拒绝型幼儿的人数增多。
中班幼儿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起稳定的朋友关系,两两之间的互选朋友数开始比小班增多,大多数幼儿都能进行交往,不同幼儿间社会影响力的差距明显缩小。幼儿选择同伴的标准越来越明确,喜欢同伴的理由是他(她)能陪伴自己一起活动,即一起玩、一起坐、一起吃饭等.而不喜欢同伴的理由往往是那些消极的交往行为,即“他打我”“他骂我”“他批评我”等。中班幼儿的交往冲突明显增多,同伴地位的分化也很明显。从不喜欢同伴的理由来看,中班幼儿的冲突性质发生了变化,往往与自尊相关,如幼儿不喜欢同伴批评自己,不喜欢被有意和当众欺负,而不再像小班幼儿那样,拒绝同伴是因为对方不满足自己对物的需要,冲突的特点从“以物为中心”转化为“以人为中心”。
根据中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我们确定了中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在认知方面,能够在活动中认识到“虽然我在这方面不够好,但我在其他方面有优势”,“虽然我现在表现还不够好,但是我会进步的”,从而形成过程性能力观,进而形成强大的内心自我,学会从他人的表情、语言和行为推断他人的动机,判断他人的情绪和意图;在情感方面,能够体验到自夸和被夸带来的愉悦感,享受自己进步的成就感,体验交往冲突解决后的满足感:在行为方面,能够赞美自己和赞美他人,能向同伴展示积极的交往行为,能避免消极的交往行为,能有效地调节自身的情绪。
3.大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及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
大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形成期,其同伴交往具有群体性和稳定性特点。大班幼儿已具有稳定的同伴关系,他们主要在自发形成的小群体中进行交往,交往对象比较稳定,对同伴的喜恶也趋于稳定。因此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之间的社会偏好差距较中班幼儿小,互选小群体的幼儿人数最多,占到了班级人数的一半左右,一般型的幼儿人数最多。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稳定的互选朋友关系,同时开始出现了自发的小群体。大班幼儿选择朋友的标准与中班幼儿一致。喜欢同伴的理由也是因为他(她)能陪伴自己一起活动,略微不同的是,大班幼儿更多提到的是“我们是一个小组的”“我们是一个小队的”。大班幼儿在选择不喜欢的同伴时往往凭借以往形成的固定印象,而不是同伴在当前交往中的表现。大班幼儿的冲突多发生在小群体中,大多是由缺乏合作技巧导致的,但是在来自小群体内同伴的压力下,他们往往会改变自己的一些行为。
根据大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我们确定了大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在认知方面,能认识到群体的力量,认识到友好合作对于群体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性;在情感方面,能够体会到群体活动的愉悦感,体验并享受群体活动带来的荣誉感,体验群体合作中冲突解决后的满足感:在行为方面,能够在群体中采取积极的交往行为,避免消极的交往行为,能够很好地与他人合作。
要实现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必须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首先,从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出发,预设一定的教育内容,同时考虑各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以及幼儿其他领域的平衡发展需要。这样的预设是必需的,关注的是幼儿普遍的发展特点。其次,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关注点生成一定的教育内容。预设的内容可以随生成的内容而调整,甚至被生成的内容取代,预设的内容也可以和生成的内容并存。再次,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教育内容来实现相同的培养目标。
编辑:cicy
 

上一篇:教师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时的行为误区

下一篇:让幼儿在“田野”里健康成长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