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怎样对待孩子的提问

作者:王瑜元  来源:2016年第2期《学前教育》家教版  上传时间:2016-05-10

王瑜元

北京市学前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学术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国际行为发展研究会(ISSBD)会员。

 

多年前,我曾系统地记录了自己的儿子成成从4岁半到5岁半提出的4043个问题,并尝试进行了初步分析。结合最近收集的“学前教育家长咨询热线”qq群及北京市延庆县第三幼儿园不同年龄段孩子提出的问题,我又对孩子的提问动机及家长的支持策略做了新的思考。

 

由交往需要引发的问题

 

儿童出生后不久就表现出他们对“交往活动”的需要。起初,他们用表情与亲近者交往;当他们学会运用语言后,“言语”这一交往手段逐渐被儿童运用自如,“提问”作为对话言语的开始,也就频频出现了。在“幼儿提问——成人回答”的过程中,孩子的交往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对亲人的依恋也得以实现。

可以说,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基于交往需要提出的,其中一些甚至纯粹为了“交往”,我们可以称之为“纯交往问题”。这类问题主要包括以下3种。

表达诉求

 

日常生活中,孩子常通过提问的方式向我们表达诉求。如,成成问我:“你给我买一个放大镜,行吗?”

我们应该怎样做呢?我觉得,首先要认真了解孩子诉求背后的原因,判断其合理性,再做出明确表态。如,“你想用放大镜做什么……好的,过几天咱们去商店看看。”

 

显示自己

 

对一些自认为很有把握的事,孩子有时会通过提问来考考成人,以显示自己知道得多。如,成成拿着小雨姐姐送他的玩具哈巴狗问:“妈妈,你猜这个哈巴狗是买的还是人家给的?”此时我们应该理解孩子为寻求自我肯定而“显示”自己的行为,还可以引出更多的话题。比如问他:“哪儿来的小狗啊?你为什么那么喜欢它呢?”

 

渴望赞扬

 

当孩子从事感到自豪的活动时,可能会用提问的方式加以强化,以求得成人的赞扬。一天,成成帮我往院子里搬白菜。虽然我看着他做这件事,可他还要一边搬一边问:“妈妈,你知道这些白菜都上哪儿去了吗?你知道是谁搬的吗?”此时我们要接纳孩子渴望赞扬的心理需求,用肯定的回答鼓励他们的行为,还可以请他们说说感受,如,“当然是你搬的呀!给妈妈帮了这么大忙,高兴吗?”

   

由认知需要引发的问题

 

孩子的许多提问是在“交往需要”和“认知需要”共同作用下产生的,我们将其归纳为“由认知需要引发的问题”。从提问指向事物的角度,可以将这些问题分为三类。

 

对新接触的事物提问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因此,新接触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引发他们的提问。这时,他们的问题常以“是什么”的形式出现。

如,我第一次带成成去自然博物馆,看到展品他就一个劲儿地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孩子答案,也可以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如:“这个是恐龙蛋化石;那个我也不太清楚,我们先拍下来,回家上网查查资料也许能知道。”

 

对想象中的事物提问

 

幼儿期是想象力蓬勃发展的时期。因此,孩子不仅会对现实中的事物提问,也可能对想象中的事物提问。

如,成成问:“天为什么没底儿呀?我想:出了天,就是一滩一滩的泥。是吗?”成成说的“一滩一滩的泥”来自他的想象,而这种泥是否存在,他不能确定,所以要提问。

又如,小班的小杰问:“我给小兔子吃萝卜,它说什么了?”“思维拟人化”是小班幼儿的特点。喂兔子时,杰杰想象兔子会对自己“说”点什么,可事实上他并没听有到,因此要提问。

怎样回应呢?我觉得,首先要肯定孩子的大胆想象,然后鼓励他说明理由。如,“你真有想象力!你为什么觉得出了天是一滩一滩的泥呀?”“你想让兔子说什么呢?”

 

对需要进一步探索的事物提问

 

人们常说: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在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孩子总会把我们当作“探索伙伴”,和我们讨论各种问题。孩子在深入探索中的提问主要可分为四类。

鉴别特征

孩子的已有经验中“收藏”着许多事物的特征。他们很乐于利用这些特征对遇到的新事物做出鉴别。如果鉴别遇到困难,他们就会提问。

如,成成看到路边有棵半躺着的树。他问:“这是古老的树吗?”又问:“这是死的树吗?”因为前些天在香山游玩时,成成看见一棵躺着的树。爸爸告诉他,这是棵生长奇特的古树。从此,“古树是躺着的”就成为他经验的一部分。成成同时知道,许多生物死后也是“躺着”的。眼前这棵半躺的树究竟是“古树”还是“死树”?鉴别遇到困难,于是他要提问。

此时怎样回应呢?我认为:可以和孩子一起观察、发现事物的其他线索,再做判断,还可以鼓励孩子继续探索其他有关事物。如:“今后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古老的’和‘死的’动植物,看看哪些是躺着的,哪些还‘站着’。”

 

探查原因

自然界中千变万化的事物非常容易引发孩子的探究兴趣,探查事物变化的原因是他们问题的重要来源。

如,成成看见火烧云,问:“云彩不是白的吗?怎么变红啦?”在成成的记忆中,云彩明明是白色的,这次他却发现了“红云彩”。认知冲突出现,因此他要提问。此时不妨这样回应:让我们再看一会儿,或许能发现云彩变颜色的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参与的活动越来越丰富,此时他们提出的与“探查原因”有关的问题自然会与日俱增。

如,幼儿园从中班开始要求小朋友刷牙。中班的妞妞就问妈妈:“为什么每天都要刷牙?”珍珍折纸折不齐,她问:“妈妈,我为什么折不好呀?” 此时我们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做事的理由,也可以和他们一起查找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如:“让我们一起试试,看怎样才能折齐。”

横向比较

人的知识经验有时会以“网络”的方式储存在记忆中。这些“网络”可以引发我们对事物作横向比较。

如,成成问:“雪豹跑得快还是金钱豹跑得快?那猎豹呢?油猪呢?”透过这个问题,可以看到他记忆中的一个网络:

编辑:Fay

上一篇:有了老二,老大变多动了?

下一篇:资源共享:我与女儿的“较量”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悄话”——如何预防儿童性侵犯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