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引导“倔”孩子

作者:张寒  来源:  上传时间:2014-07-05

      每次开家长会,总有很多家长向老师诉苦:“我家孩子太倔、太任性了,一点都不听话,说风就是雨,不答应就又哭又闹,真拿他没办法。老师您可得帮我们好好管管……”“我家孩子也是这样,要买什么就非买不可,要不然就不走……”这是很多年轻父母的困惑:孩子任性时,说轻了孩子不搭理你,说重了孩子哭闹,大人也觉得有点小题大作,心里也不好受,可又不能事事都由着孩子,这到底该怎么办呢?
      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做的不是一味地指责自己的孩子,而是应该静下心来想一想,到底自己的孩子为什么这么倔,这“牛脾气”究竟从何而来。想一想事情的前因后果是什么,再想办法解决。
      镜头1
      琪琪今天来得有点晚,妈妈送来时眼睛还红红的。我问琪琪:“琪琪,怎么不高兴了?”这一问不要紧,琪琪突然就“哇”地一声大哭起来。她妈妈气愤地大声说:“可把我给气死了。今天降温有点冷,我给她找了一件厚衣服穿,她死活都不愿意,非得穿昨天穿的那件带小熊的薄外套。好不容易给穿上了,就是不愿意来上学,说不喜欢这件衣服,让我给硬拽来的!”我一看,果然琪琪身上穿着一件新衣服,是黑色的,满缀有红色的桃心。我把琪琪拉到怀里说:“琪琪,你看今天天气多冷,小朋友都得穿厚外套,老师也穿了,要是穿薄了感冒,打针多疼啊!”琪琪看看我,不哭了。我又接着说:“你看你这件新衣服多漂亮,上面有好多‘爱心’,老师很喜欢呢,别的小朋友也很喜欢,是不是啊?”下面的小朋友都说:“琪琪真漂亮!”这时候琪琪才破涕为笑,高兴地和妈妈说了“再见”。
      原因分析:孩子“关键期”的正常反应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有两个个性发展的“关键期”,分别是3—6岁和11—12岁,而3—6岁恰巧是孩子上幼儿园的三年。在关键期,孩子的心理结构会发生质的飞跃,自我意识发展得很快,无论穿什么衣服、吃什么东西、玩什么玩具都想自己决定。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想法,急切地想要摆脱父母的控制,不想什么事都听从大人的安排,所以他们常常说“不”。这其实是孩子想要独立的一种表现,只不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往往不知道怎样恰当地表达出来,而家长却觉得孩子是无理取闹,是不听话、任性的表现。
      对策:尊重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及时进行引导
      要明白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出现这样的行为是正常的,不能把孩子所有“不听话”的行为都归结为“任性”,直接一棍子打死。对于孩子有主见的表现,应该给予尊重。家长可以尝试让孩子自己去决定一些事情,比如自己衣服的颜色、款式,买哪些日常用品……如果担心孩子年龄太小不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可以放手让孩子去体验一两次他们选择的结果,这对于培养孩子的判断和承受能力都是很有好处的。记得我女儿三岁时,有一次看我吃白色的药片,觉得那是好吃的东西,吵着要吃,说苦她也不信,结果尝了一下就吐出来,再也不要吃了。家长可以多了解一些心理学的知识,不能仅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和孩子多沟通,听听孩子的心声,及时地给予恰当的引导。
      镜头2
      旋旋上中班了,在幼儿园各方面的表现都还不错,就是每天来园还要哭闹一场。妈妈每次都要把他抱进教室,他抱着妈妈大哭,老师把他硬从妈妈怀皇拽过来哄一会儿才能好。如果是爷爷送来的,他不哭闹,但是每次都要爷爷给他买一个玩具拿在手里才行。旋旋妈妈说,在家里更任性,什么都得听他的。必须开着电视才能吃饭,喜欢吃的东西别人不能碰,他的玩具别人也不能玩,他放的东西换个地方都不行,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闹得大人最后只好妥协。
      原因分析:家长无微不至的过度关爱
      旋旋是独生子,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妈妈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他就是“中心”,大人们有求必应。当他提出一个不合理的要求时,家长稍加反对,他就大哭大闹,家长就不忍心了,最后就做出了让步。这样一来,孩子就会形成一种观念:只要我哭闹,大人们就会妥协,我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这样恶性循环,孩子提的要求越来越无理,家长越来越没有应对的办法,时间长了,孩子就越来越任性。这也是现在的孩子普遍出现的问题。
      对策:适当冷处理,制定规则,态度要坚决
      当孩子因要求不能得到满足而发脾气的时候,家长越是关注他,他就越觉得大人可能会做出让步,哭闹得越厉害。这时家长不妨冷落他,让他一个人哭闹一会,情绪缓和一点的时候再给他讲不能答应他要求的原因。但是家长的态度要坚决,不能因为孩子的哭闹做出让步,尤其要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制定规则。比如看动画片不能超过两集,中间要休息一下;比如看完的书、玩过的玩具要放回原处;比如不能一到超市就要求买玩具……无论孩子怎么哭闹,都不能在已确立的规则上做出让步,越哭闹越不能答应要求。要让孩子明白,不讲道理的耍赖是没有任何作用的。刚开始,孩子一时难以接受,不良行为可能还会出现反复,但久而久之,孩子慢慢就适应了这种教育方式,再加上家长及时给他讲道理,就不会那么蛮横、任性了。
      镜头3
      洋洋的脾气特别倔,他和小朋友相处时,明明是他有错在先,先欺负别的小朋友,就是不肯认错,也不肯说对不起。老师要是批评了他,他都能站在原地一上午,也不回位,也不吃加餐,像在跟老师怄气。妈妈说在家里也是这样,从来都不承认自己有错。
      原因分析:跟父母学习的坏习惯
      后来,老师跟洋洋的妈妈沟通了多次,才找到了洋洋倔脾气的根源:洋洋的爸爸是一个对孩子特别严厉的人,总说男孩子不能溺爱,要严格要求,对洋洋就特别“专制”。什么都得听大人的,不能有自己的想法,还总是指责妈妈太护着孩子。但是有时候爸爸自己也会犯错,却从来都不承认自己有错,错怪了孩子也不向孩子道歉,时间长了,孩子也跟着大人学会了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
      对策:对孩子言传身教,冷热有度
      孩子虽然小,但是也有辨别是非的能力,父母们不要以为孩子小就可以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孩子的眼睛始终都在盯着大人,跟着模仿。所以父母们要想教育好孩子,自己一定要做好榜样;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如果父母本身脾气就很暴躁,孩子往往就会显得更倔强。对待孩子虽然不能一味迁就,但也不能总是冷冰冰地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面孔。大人都会犯错误,更何况是小孩子,不能对犯错误的孩子动辄打骂,这样会使孩子过于懦弱或叛逆。要多和孩子讲讲道理,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这样做”、“为什么不可以那样做”,凡事多沟通,给孩子一个心理缓冲,让孩子能够心甘情愿地接受。比如说孩子正玩玩具玩得高兴,硬让他马上去睡觉,他当然不高兴。如果说:“明天要早起上学,你再玩10分钟就洗脸睡觉好吗?”这样会比较容易接受。再比如,看动画片之前就和孩子说好:“你只能看一集。”孩子看完后自觉就关上电脑,这样他自己也会有成就感,觉得自己说话算数。
      镜头4
      成成是一个常规习惯特别不好的孩子。上课时坐不住,不是钻到桌子底下,就是给别的小朋友搞破坏:别人画画,他给人家乱涂;别人拼好的玩具他给拆开;还常常拽女孩的小辫,要不然就趴在桌上睡大觉。老师批评他他就点点头,说一定改,转脸就忘得一干二净,还是照样调皮。
      原因分析:父母太忙,忽视孩子的内心
      经过了解,孩子家里是做羊肉生意的,父母半夜要起来杀羊,白天要卖肉,孩子天天都是自己吃饭穿衣服、自己睡觉。爷爷奶奶只能帮忙接送一下孩子,也要忙着做生意。孩子放学了就在摊子边玩,大人也没有时间与他交流。与孩子的父母沟通时,他们都说:“说他他也不听,我们确实太忙了,哪有时间管孩子,也知道这样对孩子不好,但是没有办法啊!”
      对策:多关注孩子的内心,让孩子感到家庭的温暖
      现在许多父母都忙于工作,有的还要外出打工,孩子跟爷爷奶奶在家里留守。这些孩子虽然物质上可能并不缺乏,但是心灵深处却没有安全感,缺乏关爱。父母忽视孩子的感受,或者是对孩子压制过多,孩子就容易和父母产生对立情绪,变得越来越任性。
      既然已经为人父母,就不能光顾着挣钱或忙于事业,要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孩子人小心不小,大人们试着去了解孩子,孩子也会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慢慢地就不那么倔了。
      总而言之,孩子“倔”总是有原因的,作为父母不能任其发展,也不应该简单粗暴地对待,应该认真地分析原因,找出对策,这样孩子才能够越来越懂事,身心发展越来越健康!
编辑:cicy

 

上一篇:《指南》引领下培养幼儿家乡归属感的实践

下一篇:把握自发探索和规范行为的平衡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