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网 >>幼教问题

已关闭

昵称:linghuna

等级:一级

回答:0

最佳:0

提问:我班的小朋友,总有几个老喜欢向我打“小报告”对于这样的小朋友,应该如何正确引导?

悬赏分:10 分 回答: 1 浏览: 2006

提问时间:2009-12-06 19:32

我班的小朋友,总有几个老喜欢向我打“小报告”对于这样的小朋友,应该如何正确引导?

已有回答:共有 1回答

昵称:石头记

等级:六级

回答:24

最佳:1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孩子打小报告的原因,有如下几条:

1、打小报告是孩子是非判断能力发展的一种表现。
    从心理学角度看,在幼儿阶段,儿童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有了认识。比如经常能听到:“小兴拿别人的橡皮”“小超乱扔垃圾”诸如此类的“小报告”实际上是儿童根据社会道德规范对别的小朋友的行为作出判断,是孩子一种强烈是非判断的直接诉诸。他们的强烈是非判断有时甚至忘记此时是在课堂上,一旦发现别人的行为不当,就向老师报告。
    2、打小报告是孩子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需求。
    很多时候,我刚一走进教室,就会有一个或者两个孩子围过来,牵着你的手说:“×××骂人了,我没骂。” 初听感觉可笑,但仔细体会,却可发现这也体现着小学生对不良行为的否定,他们希望教师对自己的正确行为给予积极肯定。于是,此时我们不妨给孩了一句表扬,即使只是随口,起到的作用也要比冷漠的注视好得多。小学生尤其希望从老师那儿得到积极肯定的评价,从而得到一种心理的满足。
    当然也有些孩子“打小报告”的对象往往是教师所喜爱,经常得到表扬的儿童。他们用“打小报告”的方式,一方面表现自己的愤怒以及是非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则希望借此使对方受到教师的惩罚,寻求教师对自己的关爱以及提高自己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
    3、打小报告也是孩子寻求教师帮助的一种方法。
    那天,我正批改着作业,婷婷急匆匆地跑来对我说:“老师,军军老拉我衣服。”这些拉拉扯扯的小事,在孩子同伴交往中时有发生。拉扯的人往往是因为好动或想逗逗对方,并无恶意。但被逗者会有被骚扰的感觉,因而向教师求助。小学生天生具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于是在集体活动中不可避免地出现意见不和,互相冲撞等纠纷,致使一方或双方感到委屈、愤怒等情绪。因此,他们就会告诉教师以求得公正裁决,有时,他们甚至不追求公正裁决,只是使自己委屈的心理得到平衡,只是希望老师知道他受到了伤害。这也是一种心理需求的典型表现。
    4、打小报告还是孩子试探心理的一种行为反应。
    其实,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各种心理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很多时候,他们对某件事件的对错难以判断,就会兴冲冲地报告老师,以观察老师的态度。如果老师持肯定的态度或不在乎的态度,孩子就会模仿。午休课上,孩子们在看课外书,我正在辅导个别后进生。小婷跑过来,煞有介事地告诉我:“老师,小峰在玩玩具。” 当时我正忙着辅导后进生订正作业,随便说了一声:“喔,我知道了。”等我辅导完后抬起头,却看见小婷和小峰两个人一起在玩玩具。
    有人说:教育无小事,小事即教育。面对孩子们的小报告虽然繁琐,但是它们却是孩子们真真切切的一种心理表达,是孩子在走向成长路上的心灵轨迹。因此处理方法要妥当,需要老师的引导和教育。既不能置之不理,又不能简单粗暴,采用科学的方法,才能让低年级学生的“小报告”现象适度而有效。
    起初,孩子的小报告,时常令我感到不胜其扰,特别是在课堂上——更糟糕的是时常因为处理这些小报告会扰乱我们既定的课堂计划。为此,我反思、徘徊、烦闷,最后沉静下来,在不知不觉间,发现孩子的小报告“只是想让你知道”,特别是在我总结了孩子打小报告背后的原因之后,我开始试着用眼神和我的体态语言与孩子交流。一个老师已经看到了的眼神,并且摇摇头,提示孩子先上课,有事下课再说的动作。不用语言贸然提示,而是用行动告诉她:你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但你不能打断老师讲课,干扰课堂秩序。渐渐地使孩子明白此时不宜打小报告。我坚信,当老师读懂了孩子,孩子就会明白自己应该怎么做了。特别是有些调皮孩子都有这样的缺点,需要老师正面的引导和教育。面对“打小报告”者,教师应以体谅的态度让“打小报告”者得到老师的关怀,同时让孩子知道事情并没有那么严重,并引导鼓励他如何自己正确处理问题。老师对班级的态度,对学生的看法,应当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多给孩子们一点宽容和体谅,孩子们才会更加诚实善良,友好和善,才会让你感到更加欣慰和鼓舞。

回答:2009-12-07 11:13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