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适宜的评价中共同成长
作者:马骏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附属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3-03-02
开展幼儿戏剧表演活动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家长习惯上希望自己的孩子当主角不当配角、上场表演不当替补演员。近期,我们班组织了《三只小猪》戏剧表演活动.经过前期的语言、艺术、科学、社会等多种领域的活动后.孩子们最后用表演的方式来诠释自己对文学作品《三只小猪》的理解。在排练和演出的过程中,我们促进了家长评价观念的转变,也带来了幼儿、家长和教师的共同成长。
主角VS配角
在《三只小猪》的表演中,我们一共设置了猪爸爸、猪妈妈、三只小猪、大灰狼、稻草、木头、砖头、拉幕和报幕员等11种角色,其中,三只小猪和大灰狼是主要角色,承担了大部分的台词和表演。
一天早晨,小A妈妈对我说:“马老师,我家孩子想演小花猪,你能不能让他演小花猪呀?”
“可以呀,只要他愿意表演就行。”我爽快地答应了。小A妈妈满意地走了。
到了表演的时间,我问:“今天,有谁愿意来表演小花猪呀?”可是,小A并没有举手。
我不禁纳闷起来:“究竟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为什么孩子的表现会和家长说的不一样呢?”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开始留意在家长接孩子时的一些亲子对话。我发现,每当孩子对家长说“我今天演稻草的”,大部分家长都只是随口答应了一下;而当孩子说“我今天演小花猪的”,这时候,大部分的家长都会笑眯眯地表扬孩子:“真的吗?你真棒!” “太好了!”……
原来,问题的症结出现在这儿:受传统观念影响,大部分家长认为主角才是最重要的。一方面,可能是家长认为:演主角是对自己孩子的肯定,孩子能力强才能演主角。另一方面,也可能是家长认为:老师比较关注、喜欢自己的孩子,才会给孩子演主角的机会。这是家长对孩子选择不同角色给予的最初评价,也正是出于这样的评价,小A妈妈才会向我提出这样的要求,而这并非是孩子自己的想法。
但是,孩子为什么不去选我们成人心目中的主角,而去选看起来并不重要的配角呢?我觉得有必要了解一下孩子自己的想法,于是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交流。
师:你们为什么喜欢扮演木头、稻草、砖头、拉幕的角色,而不选择大灰狼、小猪的角色呢?
幼1:因为扮演稻草、木头、砖头的动作很难,要合作才能搭成房子,而且还要按节奏做动作。
幼2:跳舞的人很多,如果我不会,我可以看别人。
幼3:我觉得房子倒下来的时候很好玩。
幼4:大灰狼太坏了,我不想演。
幼5:我喜欢小花猪,因为小花猪最勤劳,它盖的房子最牢固。
家长习惯性地将结果性评价运用到幼儿的表演中,而且片面地重视角色的分量,认为演主角强于演配角。但实际上,孩子的眼里并没有主配角之分,他们按照自己的标准来选择喜欢的角色。之所以出现我的邀请没有孩子领情的情况,是因为孩子和家长的角色选择标准产生了冲突。
当我把孩子的想法告知家长的时候,家长突然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原来孩子是这样想的呀”。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家长向我说“马老师,我家孩子想演××”这样的话了。在围绕角色选择的对话过程中,教师作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中介,促使家长开始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孩子的选择。
一个角色VS不同角色
当主角、配角的风波逐渐平息以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孩子们在选择角色时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习惯选择自己经常表演的固定角色,不去尝试其他角色;一是自己想要表演某个角色,但想要表演这个角色的人数很多,比如,大家为了演“小花猪”这个角色,谁也不愿意作出让步。所以,我们就采用了竞选的方式,谁表演得好谁就可以扮演这个角色。但在竞选角色的过程中,受到自身能力和练习次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竞选结果往往以能力强的孩子获胜而告终。望着其他孩子失望的眼神,我的心中有些不忍。
怎么样能在比较民主、公正的前提下,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尝试表演不同的角色呢?我们想到了演员表,我们将每一个角色都用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规定幼儿在每次表演前必须选择自己没有扮演过的角色,并做上相应的标记。如果还是出现多个人选择一个角色的情况,我们采用竞选的方式,但前提是“如果你已经扮演过这个角色的话,就不能再参加竞选了,除非是大家都不选择这个角色的时候,你可以再次扮演”。这个方法很快得到了孩子们的认同,他们每个人都有机会去扮演自己想要的角色了。
一天,小A在扮演过木头、稻草、砖头和拉幕等角色后,终于选择了报幕员的角色,但这个角色需要5个小朋友通过竞选才能产生。当我告诉他妈妈的时候,妈妈高兴极了,说:“儿子,回家妈妈帮你练习去!”小A开心地点了点头。
经过一个星期的准备,竞选报幕员的活动开始了,小A虽然有些紧张,但还是完整、准确地把所有的台词都念了出来,而且还和台下的“观众”进行了简单的互动,向“观众”提了一些有关故事情节方面的简单问题,如“小朋友们猜三只小猪会用什么来盖房子呢”等。就这样,小A在竞选中获得了胜利,在妈妈来接的时候,开心地抱着妈妈说:“妈妈!我成功了!”小A和妈妈一起在演员表上记录下报幕员的角色。
教师利用演员表推动孩子们尝试扮演不同的角色。小A妈妈在尊重孩子想法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行为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家园的配合最终促使小A敢于挑战自己,获得成功!
幼儿评委VS家长评委
经过一次次的排练,《三只小猪》终于要在家长开放日公演了,孩子们特别激动,因为在以往的演出中,都是由其他班的孩子当小评委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演员,这一次是由每一位家长来当评委,不仅有最佳演员奖,还设置了最佳团队奖。孩子们在竞选自己想要表演的角色后,都努力练习着,希望能获得家长的认同。
在往前的评价中,还闹过一些小插曲。有一次,我们班有个孩子对评选出来的最佳小演员表示不满意,他说:“我不同意××当最佳小演员,因为最佳小演员是要靠表演,而不是靠关系,她和大二班小朋友是好朋友,所以他们才会选她的,我不同意。”类似对评价公平性的质疑还有很多。
我们首先肯定了这些孩子的行为,甚至还赞赏,因为能质疑的孩子说明其评价水平发展较好。但我们也告知孩子们,要承认这样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是所有的评价都是绝对公平的,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孩子学会包容不同水平的评价,另一方面也给那些没得奖的孩子一些高水平的评价,让他们获得平衡。
这次,请家长当评委,目的除了展示活动成果,还有让家长体验高水平的评价。活动前,我们先召开了家长会,帮助家长明确这次活动的目的和家长需要承担的角色。我们首先告知家长,借助表演后的评价,孩子能不断发现、反思自己的表演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然后针对问题再进行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接下来,讲了过去有的孩子对同伴或者其他班小朋友的评价和选择提出质疑,并对这种情况进行了解释,使家长投入到评价标准的制定中,为公平评价创造条件。
活动开始了,我们和家长、孩子一起交流了评价的标准后,演出正式开始。这次活动中,孩子的演出精彩,但家长的评价更精彩。
家长1:我觉得××表演得最好,他的动作很夸张,声音也很响亮。
家长2:我觉得××表演得最好,因为她跳舞的动作很柔软,就像稻草的样子。
家长3(孩子演报幕员):我觉得我的儿子虽然演得不是最好,但是,他在家里经过了大量的练习,而且挑战了原来没有演过的角色,对他自己而言他就是最好的! (这位妈妈话刚说完,我发现她儿子的脸上露出了很开心的笑容,而这个孩子在日后的六一节表演中,出演了大灰狼的角色。)
家长4:我觉得今天稻草跳得最好,他们搭出的房子造型在舞台上保持的时间最长,他们一动也没有动,连××也没有动(××是班级里最调皮的一个孩子),他们合作得最好。
家长5:我觉得每一个小朋友都很棒!因为每一个人都经过认真地练习,只要认真练习就是最棒的!
我们的家长逐渐从活动的“观摩者”转变成活动的参与者、评价者,评价的标准也从一元到多元,从关注表演结果到关注表演过程,从关注知识技能到关注学习态度。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幼儿的表演做出了评价,既肯定了幼儿的表演行为,也为一部分幼儿提供了更高水平的评价示范,在丰富评价标准的同时,也满足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同样也丰富了教师的评价视角。这就是代表理解、尊重的评价,促进发展、成长的评价!这就是教师、幼儿、家长的共同成长。
编辑:cicy 转载自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学前教育》杂志
- 相关博文:
- 学习《指南》:与《指南》同行...世外仙姝阅读人气:1157
- 我们与孩子共同成长丰台3幼张舰阅读人气:1432
- 倾听孩子 共同成长哆啦阅读人气:945
- 抓住身边的教育,和孩子共同成...gege阅读人气:1231
- 小丫对我的评价 方子阅读人气:781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园长管理]如何确定恰当适宜的教学目标?别傻了姑凉阅读人气:756
- [园长管理]一个幼师如何快速成长为一个成...蔷薇阅读人气:1143
- [教师工作]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小白阅读人气:6509
- [园长管理]怎么能让新老师尽快成长?让老...花语阅读人气:1007
- [园长管理]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需要关...花语阅读人气: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