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幼儿运动的再理解

作者:张韫  来源:思来氏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上传时间:2012-04-18
一、运动的指向与含义
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运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要对“运动”这个词进行精确定义是非常难的,因为该词本身的含义太过丰富,以至于研究者难以解读它的精确指向。如果从英语的角度来看“运动”这个词,很多人会想到“sports”或者“physical education”。加德纳教授在他著名的多元智力理论中自创了一个词来表示“身体一动觉智能”(BodiIy Kines—thetic Intelligence)。 Kinesthetic这个词在韦伯大词典中无法找到,因此它不是一个标准的英语单词,而是“kinesiology”的变式,“KinesioIogy”的意思是“研究人类动作对神经与器官等生理机制影响因素的科学分支”。在美国,有一家叫做“H u m a n Kinetics”的国际运动学会,其中使用的词正是“Kinetics”,其下属机构有ASEP(American Sports Education Program)。因此,我们通常所说的“Sports”是“Human Kinetics”的下位概念。
可见,运动教育的背景学科是我们不太熟悉的“KinesioIogy”,而这一学科的基础假设是,人类能够通过进行各种动作对自身脑神经、感官、内脏等生理构造与健康状况产生影响。在人的幼年阶段,运动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幼儿的神经与感官达到理想的发育水平,能够适应其认知外部世界的水平。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一目的也会逐渐转化成提高神经与器官的健康水平,延缓身体的衰老等。因此,运动教育根源性的本质,在于运动能否对神经与感官生长发育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开展幼儿运动活动的主要目的
()促进幼儿的神经与感官发育,为生活与学习做好准备
开展幼儿运动活动的首要目的毋庸置疑,即通过科学、有效的锻炼,使幼儿的肢体更协调,感官更灵敏,从而获得健康的身体。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通过运动达到的“身体健康”并非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指的肢体强健——跑得快、跳得高等,而是指能够良好地综合控制自身的各个肢体与各项感官,以适应生活与学习的要求。
对于相对重视学习、忽视身体锻炼的国内教育来说,很少认识到运动与学习的紧密联系。事实上,运动不仅能为将来的学习做好身体上的准备,还能有效改善学习障碍行为。美国教育部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在全美不同州,接受特殊教育的儿童比例已经占到学龄儿童比例的8%~20%,除了言听障碍、视觉障碍、智力障碍等,越来越多需要接受特殊矫治的儿童属于心理与行为异常以及学习障碍,其中尤以学习障碍最为突出。
学习障碍主要分成三种类型,分别是阅读障碍、计算障碍与书写障碍。长期以来,我们倾向于将学习困难形成的原因归结于学生本人学习不努力。其实,许多学生因为有身体与感官机能等客观上的缺陷,才会对学习心有余而力不足。可以说,幼儿后期表现出的学习障碍以及注意力、记忆力、自控能力不佳等问题都与早期幼儿阶段大脑发育不完善有关。
脑部的整体外观和形态在出生后已经很少有所改变,但脑神经的可塑性能让细胞之间的组成层面产生巨大改变,并进一步影响认知。经由适当的刺激,脑部能重新进行自我塑造,扩充脑神经通路并促进链接的形式,运动正是达成这一效果的最自然、最简单可行的手段。因为运动能增加大脑皮层的厚度,促使大脑释放出一种叫做脑啡肽的物质,这种物质能够减轻神经的紧张度,提高学习效率和记忆力。而且,幼儿在运动时,左右两侧肢体协调动作,又促进了大脑左右两半球的协调发展,可以充分发挥大脑的智能潜力。由于心脏机能的提高,能供给大脑充足的氧和糖,也保证了脑的发育。
3~6岁的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大脑发育最旺盛的关键阶段,充足的运动能够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在运动带给幼儿的诸多益处中,这一点是最为本质与关键的。
()增强幼儿的社会交往与情绪管理的能力
运动在幼儿社会技能与情绪管理能力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相比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其他环节,以及家庭生活中的场景,运动中幼儿之间的互动更为激烈,而且随着运动量的增加,幼儿的各项生理唤醒水平更高,情绪表现也更显著。
幼儿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其自我意识正在被家庭和学校逐渐地放大。无论是幼儿园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鼓励幼儿更自信,更善于表达表现,更勇于张扬自己的个性。事实上,幼儿在真实的成长过程中,面临的考验是一次次不可预料结果的挑战,甚至是一次次失败与挫折。而在幼儿阶段培养起来的顺境中的极端自信,很多时候在挑战与挫折面前显得十分脆弱。
而在运动中,这种社会化的体现是幼儿会遇到竞争、合作、挑战、交流、责任、参与等,这些都需要幼儿逐渐形成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才能从容应对。同样,在运动中,幼儿还会体验真实的“喜”“怒”“悲”“惧”等各种情绪。在鲜活的场景中体验并学习理解情绪、表达情绪、控制情绪,往往比从图画书或课堂上获得的体验来得更为深刻。
()培养幼儿的运动兴趣,养成终身受益的运动习惯
运动是一种值得保持一生的生活习惯,而对现代生活而言,这种习惯的养成尤为重要。因为在青年时期适应了快速的工作与生活节奏之后,如果没有固定的运动习惯,很容易形成亚健康的身体状态,而且很难重新培养自己的运动兴趣。
美国运动教育学会的研究指出,3~8岁间参与运动的程度将决定其一生对投入运动的兴趣。这就是在许多西方国家,成年人体型与健康状况两极分化的现象十分严重的原因——因为那些具备良好运动习惯的人,会主动去寻找社会提供的丰富运动资源,从而一直能够保持较为健康的运动方式并持续参与运动;而那些没有养成运动习惯的人,在比较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下,就容易产生营养过剩,并引发各种疾病。
将运动培养成一种生活习惯对我们开展运动活动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因为这种习惯并不会在自由的运动活动中由幼儿自发形成,而是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并且有针对性地挖掘幼儿在运动方面的潜力,激发其运动兴趣,培养让幼儿受益一生的运动习惯。
除了以上三个目的之外,现在幼儿园的运动活动还往往被赋予许多其他意义,如亲近自然、学会利用器具等。应当说,这些活动目标都能够为运动这一活动形式增添许多有价值的元素。但是,从幼儿终身发展的角度来说,以上三个目的应该是与运动最为密切相关的,也应当是教师在设计运动活动时给予最大关注的。
三、运动的量与性质
相比学习、游戏与生活活动,幼儿在运动活动中表现出的年龄特征实际上更为清晰,也有具体的科学依据可以遵循。从这一角度而言,运动应该是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最容易评估效果的活动。
然而从笔者观察到的幼儿园运动来看,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完成各种任务,但是至于这个任务必须使用哪些动作,教师鼓励幼儿使用哪些动作,动作应该达到的次数,使用器具的大小、重量标准,哪些动作没有达到则可能暗示幼儿发展的迟滞等要素,在运动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也就是说,教师并不特别清楚一个运动活动与幼儿的身体成长发育之间具备怎样的关联。
这种现象在教研活动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教研组在探讨一个运动活动的成效时,更多地关注这个活动是否引起了幼儿的兴趣,幼儿的参与程度如何,教师的讲评是否到位等;对于运动活动中的动作选择和难度讨论,往往会陷入瓶颈——当一个幼儿无法顺利完成动作时,教师应该根据他的兴趣判断他是否继续尝试,还是应该对他有一定的要求;而对于运动量的讨论,则大致是以出汗量为标准,看看幼儿是否气喘、脸红等,以此来判断运动量。
在综述大量运动相关文献与课程内容时笔者发现,很多学前阶段运动教育课程都是围绕动作展开的(如澳大利亚运动协会标准等),在一个讲求科学性的运动活动中,首要确定的元素是这个活动应该包含哪些动作,这些动作应当达到怎样的训练量,如果幼儿无法达到训练量则应当采取哪些辅助手段或替代手段等。之后,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客观标准来设计活动的各个环节,编排活动场景,增强活动的趣味性与吸引力,以期达成活动中辅助的社会性培养目标与培养运动习惯的目标。
而对于不同年龄段幼儿在这些动作上应该达到怎样的标准,也有大量的研究进行佐证。教师只需参考这些资料就可以完成活动的设计,也可以对幼儿的发展进行评估。
另外,值得我们参考的是,近年来对于运动教育的大量研究都是从动作的性质入手进行的。这主要是因为动作是无法穷尽的,因此在分类与梳理时存在许多困难。但是通过动作的性质来归类,则会相对清晰,如明尼苏达大学前校长Bruininks教授就对动作的性质进行了如下划分:
●精细动作(小肌肉动作)性质:准确性,整合性,灵巧性,协调性。
●粗大动作(大肌肉动作)性质:平衡性,协调性,速度性,敏捷性,力量性。
不论是手部的小肌肉动作,如剪、撕、描等,还是大肌肉动作中的跑、跳、走、掷等,都可以从以上性质入手进行讨论,启发教师关注同一个动作的不同表现方面。
从性质入手研究运动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因为这种分类与幼儿的神经、感官发育联系更为密切。如果关注某一个动作进行训练,那么其包含的所有性质的水平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但是如果关注一系列动作的相同性质进行训练,那么就能够更直接地刺激脑部皮层,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
编辑:cicy
更多有关“幼儿园体育活动设计”的精彩内容,请关注中国幼儿教师网2012年专题——
 

上一篇:户外探秘队:幼儿定向运动样式的新探索

下一篇:将自制体育器械引入幼儿园——开展自制体育器械的经验分享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