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世界,妈妈要懂

作者:  来源:《学前教育》(家教版)  上传时间:2021-06-07


受访专家/胡慎之 采写/陈蕾 安超

(胡慎之  绅塾创始人,关系心理学家,出版有《如果父爱缺席》等多本心理学专著)

 

为什么“爸爸没有时间陪伴孩子”?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宗接代是家庭对男性最重要的诉求,其中更多强调的是“生出来”和“孩子是我的”;同时,在长期的封建男权社会,男性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基本体现在一些意象化的东西上,如规矩、家谱、价值观等,父亲负责发号施令,女性是执行者。所以,在传统的家庭教育模式中,父亲一直没有太多时间去陪伴孩子。

另一方面,现代的爸爸们确实有一种焦虑,即养家糊口和陪伴孩子之间的冲突,好似“我放下手里的砖就能抱你,但我抱着砖就抱不了你”这样。而母亲之所以会经常陪伴孩子,是因为她和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原始的、天生的,早在十月怀胎期间就已经跟孩子有了互动,孩子像妈妈生命的一部分,亲密感非常强。

而且,妈妈们对于爸爸如何陪伴孩子的期望,其实更多来自于自己所渴望的父亲陪伴方式,即理想父亲的方式。妈妈会把理想父亲和现实中的孩子爸爸进行对比,结果自然更多是否定或贬损。很多爸爸本来就力不从心,于是一方面可能会对妈妈有些不满,但他会压抑起来或者回避掉;另一方面,在更多的时候他会产生诸如“我做的事情没成就,反而还被责怪”“陪孩子越多,受到责怪越多,不陪还好些”或者“反正这样了,不如去做我更擅长、更喜欢的事情”之类的想法,逃避便成为爸爸们的选择。

 

“妈妈需要爸爸陪伴孩子”有时是个假象?

在不少家庭中,妈妈需要爸爸陪伴孩子其实是一个假象,因为妈妈对爸爸的潜台词是:“你要按照我要求的方式来陪伴孩子,你就是我的替代品。”有的妈妈会对爸爸说:“你能帮我看一下孩子吗?”这不是妈妈底气虚,而是她把孩子变成了自己的一部分,并不属于爸爸,因为陪伴孩子是她自我价值的最好体现。特别是一些全职妈妈,价值感多来自于孩子的表现好不好、身体是否健康,对这类问题的过度焦虑让她们无意间就把爸爸边缘化、排斥在外了。爸爸感受到后,就会回避陪伴孩子的问题,虽然他心里会失落,可不一定表现出来,因为不会被理解——一个全能型妈妈或者说一个控制感很强的妈妈,基本上是比较自恋的,她觉得孩子的成长应该归功于自己一个人,其他人但凡介入一点点,都是在夺取功劳。

什么时候妈妈才会真正地想让爸爸介入?当她无能为力了,孩子成长为她不希望的样子,而她也没有办法管了。所以经常会看到,当孩子到了青春期或者青春期前期,很多妈妈就会求助于身边的爸爸:“你来管一下孩子吧。”但有意思的是,妈妈永远是对的,因为如果孩子有问题,一定是父亲缺席的原因。这时候父亲才变成了孩子的爸爸,也成了一个被推责的对象。

 

爸爸陪伴孩子时不够用心吗?

“用心”的标准是什么?是妈妈制定的,还是妈妈对一个理想爸爸该如何用心的想象呢?确实有很多父亲不太会做父亲,所以我们要向父亲传播一个理念:父亲陪伴孩子不是时间,也不是形式,而是质量。想想我们幼年的时候,父亲是如何陪伴我们的?有一些时刻可能永远停留在记忆里,只是因为时间或形式吗?

妈妈们要相信,只要爱自己的孩子,中国的男人们都会很用心地陪伴孩子。问题在于,妈妈们能不能接受他们陪伴孩子的方式?比如像网上“不要让男人带孩子”视频中那样,其实男人带孩子就是这样的,多有意思。有的妈妈说,自己陪伴孩子时会全心全意地跟孩子玩和互动,可爸爸会边看手机、电视边陪孩子;有的妈妈说,如果爸爸回家很累就自己待着,不会马上切换到爸爸的角色。实际上,爸爸的这些表现给孩子呈现了一个真实的人,也是很重要的。妈妈们会自我牺牲,但并不代表爸爸们也要用这种自我牺牲的方式。如果家里所有人都要自我牺牲的话,最后牺牲的一定是孩子。

 

父亲的角色有四种功能,做到这些更重要!

养育,简单地说,是能够挣到钱养家糊口,在孩子出生以后能提供一份比较安全的生活,即家里不用常为钱财物等焦虑。

护佑,意指保护和保佑,其中“保佑”是指让孩子成长得更好。这就需要爸爸做一件事情:把孩子从妈妈身边拉开。如果妈妈跟孩子纠缠得很紧,爸爸又没有这个意识,基本上就无法完成。硬拉不是好方式,爸爸要让孩子感受到外面有更有趣、更好玩的事物,不只是和妈妈在一起的感觉。

规训,是让孩子认同一些自然规律或遵守一些规则。妈妈总想把孩子留在身边,但孩子要离开妈妈才能成长,这时爸爸的作用就很重要,要把孩子拉出去认识外面的世界。可是妈妈不放手就不会认同爸爸的理念,爸爸也就没办法让孩子看到真实的世界——妈妈一直给孩子创造了一个人为的虚幻世界,就像虽然没吃过李子也可以知道它是酸的,但只能想象它是酸的,其中缺乏了现实检验。于是,孩子会自然而然地一直留在妈妈身边,因为外面的世界太陌生,又没人带他去,也没有支持系统。

传道,指传递价值观,所谓“龙生龙,凤生凤”的意思。孩子如果认同爸爸,把他当成榜样、英雄,就会从爸爸身上学习一些社会化能力。比如,爸爸带他去开会、见朋友,孩子可以看到并模仿爸爸怎么跟朋友相处、怎样应对一个困难……如果缺乏这些机会,孩子没有习得这些技能,外面的世界就会变得更加危险,他会更加退缩到自己的虚幻世界里,也不会认同爸爸,爸爸的价值观就无法传递给孩子。

有些妈妈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以后,就忽略了爸爸的情感诉求。她认为身边的男人什么都不需要,因为他应该是强大的男人。在这种家庭关系下,爸爸的很多功能就得不到呈现,或者说,被妈妈阻碍住了。爸爸没有体会到养育和陪伴孩子的成就满足,就会渐渐放弃,最终只剩下责任和义务。他对“爸爸”的角色认识很模糊,只取决于妈妈怎么要求,而不是自己的认定和担当,这怎么能起到积极作用呢?

 

想建设并拥有健康亲密的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吗?请爸爸一定要想着回家,因为家里有需要你自己去承担的东西;妈妈和孩子更要欢迎爸爸回家,这也是实现爸爸回家的前提。


关键词:

上一篇: 剪在窗花里的尊严

下一篇:/ 怎么办二则 /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悄话”——如何预防儿童性侵犯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