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你不懂
作者:李凌 来源: 上传时间:2017-06-21
爸爸妈妈,你觉得自己对孩子的世界了解吗?让我们先来看几个故事。
故事1
晚餐时,爸爸告诉彤彤“你应该多吃蔬菜,不要边吃边玩!”
“我为什么要听你的?”彤彤突然来了一句。爸爸的心咯瞪一下,一时竟不知该如何反应。
长大了,开始反抗啦?爸爸心里琢磨。
“爸爸,为什么小孩子要听大人的话?”彤彤仰着小睑,一本正经地追问。语气中并没有质疑和挑衅,反倒像是科学家在探讨学术问题。爸爸为自己刚刚冒出的防御反应感到惭愧。他定了定神,颇好奇地反问彤彤:“你觉得呢?”一场颇具建设性意义的谈话就在平等友好的氛围中展开了。
不过,有多少次我们没能及时校准自己对孩子表现的感受,就凭最初感觉到的那一丝不快而做出了反应?“我不过是提了个问题”多少次被当成了违忤和挑战?抑或情急之下,甚至做出过诸如“因为我是你爸”这样简单粗暴的反应?无论怎样,结果都是:表达被压抑,交流被阻断,大家都闷闷不乐。
是什么在作怪?是我们对孩子的成长猝不及防: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萌发,他要自己做主了,他是有独立意识的个体;还是我们对自己地位的防卫过当:这么小就这么有主意了,以后还了得?当然,也让我们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居然连这个小屁孩都这么容易把我惹毛,实在汗颜。
我们是得往长远思量下了,但重点不该是如何镇压反抗、维护自己的权威形象,而应是如何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及孩子与自己的关系,如何应对孩子日益突出的独立需求和逐渐增长的批判意识,如何平衡与孩子之间的尊重和被尊重,如何真正助力孩子成长而不是约束和压制他的发展。
故事2
奶奶有事要回老家一段日子,两岁的小萌没人带,就只能随奶奶一起回老家。这是小萌出生后第一次长时间离开妈妈,妈妈心中有千般不合、万般纠结一打从做妈妈起,一直想着在小萌生命的头几年尽量避免与其分离,可无奈此刻也英雄气短。
无意间,有一天阿姨逗小萌,问小萌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和妈妈在一起。”小萌不假思索地回答。在旁的妈妈瞬间被戳中泪点。要不要这么敏感,这么煽情?难道小萌已经感觉到很快就不能和妈妈在一起了?难道小萌是在向妈妈传递什么信息?难道小萌是在强调这种幸福?难道……妈妈就这么在内疚和无奈中纠结。
直到有一天,当再说起这个话题,小萌还是回答:“幸福就是和妈妈在一起。”妈妈顿一顿,故作镇定地笑着问:“这话是谁说的呀?”“是沉香。”原来,小萌是从近来反复观看的《宝莲灯》里学来的这句台词。小萌说话时认真的样子表明她还是挺认同这句话的,并非简单地在鹦鹉学舌,但她并没有那么复杂的心思在酝酿和影射即将离别的难过。
“幸福就是妈妈和孩子在一起。”这是小萌妈妈的想法也是理想,她希望能一直拥有和感受这种幸福,也希望能够给小萌更多的幸福。所以当理想和现实有冲突的时候,妈妈的内心是不平静和不淡定的,也就对小萌的反应格外敏感,颇有些忧心忡忡。由此,妈妈会过度解读小萌传递的信号,也可能不由自主地做出一些补偿性的行为,比如对小萌更宽容,更容易满足小萌的愿望,或者在言语中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离愁别绪,比如反复叮咛:“妈妈如果不在,你要好好听奶奶的话。”但当小萌问:“妈妈你要去哪里?”又赶紧顾左右而言他地搪塞过去。或者有时候会欲盖弥彰地刻意解释:“幸福其实可以有很多种,和爷爷奶奶在一起也很幸福是不是?”话没错,只是说的时候多少有些言不由衷,孩子听着懵懵懂懂,也可能隐约感觉哪里有些不对劲。所以,有时候当我们觉得孩子的某些反应有些不太对劲的时候,首先可以反思下是不是自己已经不太对劲在先了。情绪是会相互感染的,妈妈把自己的分离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孩子也就更可能认为和妈妈分开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于是表现出相应的情绪和反应,妈妈的担心就再次被强化,如此往复……
爸爸妈妈的陪伴和爱不可替代,但孩子也可以在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和生活场景中获得陪伴、感受爱。虽然自己的孩子最好自己带,但我们有时也不得不向现实妥协。分离会带来焦虑,但焦虑分离及其可能的“副作用”只会增加焦虑、传递焦虑。小萌妈妈可能要做的准备应该是怎么和孩子沟通即将到来的分离,如何在物理空间有隔离的时候保持心理的联结。
故事3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妈妈买了一些樱桃回来,洗好放在碗里,和孩子说想吃可以吃一些。过了一会儿,妈妈来看,一碗樱桃,每颗都被啃过一口。妈妈不悦,责怪孩子怎么可以这么浪费、这么自私,因为她觉得孩子是尝一口觉得不好吃就丢下了。
“我是想尝尝哪颗甜留给妈妈吃的。”孩子眼泪汪汪地辩解道。这次轮到妈妈无语凝噎了。一样的行为,完全不一样的动机推测,真的是要榨出我们内心的“小”了。
但面对那一碗龇牙咧嘴的樱桃,又有多少家长能够完全淡定从容呢?我们头脑中有那么多条条框框:什么样的行为意味着什么;怎样是对的好的,怎样不对不好不应该;孩子有不当的行为就得及时指出,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但不谙世事的孩子经常不按常理出牌,比如这一颗一颗樱桃尝过来的娃,着实让即刻生成评价并快速做出反应的妈妈尴尬了。
这时不妨赶紧和孩子真诚道歉,并表示接受到她的好心好意——这点很重要。如果她觉得委屈,也可以抱着她抚慰下,检讨下妈妈不该简单下判断,而是要问清楚了再说。这也是给孩子一个好榜样——犯错不怕,能改就好。通常孩子们是会“小人不计大人过”的。
当然,不是说孩子表达好心的行为方式不可以探讨、引导,但首先得看见和认可这份心意。如果你忽略了,只揪住不妥的行为不放:“那我们也不能这样啊,这多难看……”在我们的“调教”下,以后她可能会成为一个谨言慎行的孩子,会做“对”的事情,一切都有条有理,但你可能越来越感受不到她的温度。这才是更大的悲剧。
在上面的三个故事中,彤爸想树立权威,萌妈想做完美家长陪娃成长,樱桃故事中的妈妈想教给孩子好的行为规范,这都没有错。不过,我们也看到,作为经过风雨见过世面的过来人的经验,以及我们内心林林总总未被充分消化的小情绪小心思,一不当心就会成为我们理解孩子的眼障。孩子通常比较单纯,把事情想复杂、搞复杂的往往是我们自己。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
摘自《上海托幼》,2016.12.10~11
摘自:《家庭教育导读》2017.05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戴紫手环的日子-------...gege阅读人气:790
- 在儿童世界,我的信用濒临破产慧辉子阅读人气:2575
- 走进孩子的世界丰台二幼_Daisy阅读人气:2064
- 生活在孩子们的世界里小小天使心阅读人气:984
- 越来越大的世界海豚201阅读人气: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