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方言陪伴孩子的成长

作者:  来源:《学前教育》(家教版)  上传时间:2021-04-08

    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从小讲方言会影响将来说普通话。那么,孩子学说方言和学说普通话会有冲突吗?讲方言会对孩子产生哪些影响呢?听听专家怎么说。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代汉语研究所 曹梦雪

 

曹梦雪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代汉语研究所讲师,文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包括儿童语言习得、语音学、方言学。

  

    随着社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除少数极为闭塞的区域外,我国多数地区都形成了汉语方言与汉语普通话并存的语言格局。这种多语环境,给儿童的语言习得和家庭语言教育带来了全新的挑战。而随着普通话的推广,许多家长因为担心方言会影响孩子对普通话的习得,便只让孩子学习普通话,这也间接导致许多方言和地方文化陷入濒临失传的窘境。到底该不该让孩子学习方言呢?如果学,应该怎样学?这些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方言与普通话各司其职,并行不悖

    方言,通常指一种地方性的语言形式,只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通行。各地的汉语方言最初均源自古代中原地区的汉语,但因各地自然、人文环境等的差异,各地方言的发展变化不尽相同,逐渐形成了特点各异的方言格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流动的增多,一种可以跨地域通行的、全民通用的普遍语言形式,便自发产生并约定成形。在北方官话方言的基础上,基于一定标准加以规范,就形成了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普通话。普通话基于方言而生,自然也与方言同源。方言与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存在系统性的联系。如语音方面,广州话里的“ ”音均对应普通话里的“jia”音(如“家、加、假、架”等);汉口话里的韵in”与声母“d”或“t”相拼时,对应到普通话里

韵母均读 ”(如“丁、停”等)。

    方言和普通话分别承担不同的语言功能。方言是一种生活用语,是朴实的、独特的、祖辈代代流传的乡音,承载了故乡文化和家庭记忆。普通话是一种工作用语,是规范的、通用的、人们彼此沟通的工具,传递了社会万象和经验学识。国家一方面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人才和社会交流,打破教育和经济壁垒;另一方面也大力支持方言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保护保存濒危语言资源,传承发扬地域语言文化。两方面举措分别针对语言使用的不同层面,并行不悖。

    因此,我们应该正视方言与普通话共存的现状,明确方言与普通话在不同场合和不同层面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发挥的不同作用。由方言或地方口音所带来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应被打上“土气”“落后”等负面的标签。我们不能因为推广普通话就摒弃方言,方言与普通话可以和谐共存。

 

儿童对母语的习得是自发的

    健康的儿童,不需要额外的努力就可以逐渐形成一套完善的语言系统。与成人的第二语言(如英语)学习不同,儿童对母语的习得是自发的,只要环境中有足够数量的语言刺激,语言习得就会发生。

    新生儿对语言极为敏感,无论周围的语言环境如何,他们都具有普遍的语音区辨能力(如区分n”与“l”、前鼻音与后鼻音等)。然而,一个系统的区辨

性越高,其交际效率就越低。例如,红色是一个宽泛的概念,而枣红色、桃红色等就是相对具象的概念;在一叠色卡里,找出一张红色卡片,显然要比找出枣红色或桃红色的卡片要容易得多。随着心智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儿童会像园丁修剪树木一样“修剪”自身的语言系统,适当“舍弃”一些周围语言中不需要的区辨能力,以将“精力”更多集中在需要关注的区辨特征上,并逐渐形成一套只对特定特征敏感的稳定高效的语言系统。

     例如,湖南等地的方言中不需要区分n”与“l”,则相应地区从小讲方言的儿童便会逐渐丧失区分“n”与“l”的能力;而湖南方言(如长沙话)有6个声调,则相应地区的儿童便会更加关注声调特征上的区辨。因此,儿童的语言获得与其生活的语言环境息息相关。

 

方言先行,普通话后起

    先习得的语言是“一语”,是母语,后学会的语言是“二语”。在大多数家庭中,孩子的一语是地方方言,二语是普通话。一语的习得来自家中长辈的语言输入,是儿童自发的语言获得。二语的学习,往往来自幼儿园或小学老师的语言指导以及儿童与其他孩子的语言接触,是儿童接受的系统性语言教育。

    因为从小讲方言,孩子在初次进入普通话环境时,可能会感受到“语言冲击”或“文化冲击”,并产生一定程度的心理失衡。不过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很强的,虽然部分孩子由于天性怕生或缺乏安全感,会有适应困难,但只要家长为孩子提供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孩子便能很快适应新的语言环境。

    虽然儿童语言系统的可塑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衰减,但在青春期以前,儿童的语言能力都会维持在较高水平。因此即便普通话是后期介入的,现代高水平的学校教育和传媒覆盖,都足以保证儿童的普通话水平可以达到家长的预期。

    事实上,除了经过专业训练的人群(如播音员),人们日常使用的“普通话”都是一种带有地域色彩的“地方普通话”(如东北普通话、四川普通话等)。即便是北京普通话,也与标准普通话存在一定的区别。虽然家长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讲出标准的普通话,但还是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来对孩子的普通话水平提出合理的预期。无论是首席科学家还是平民百姓,人们受到认可和尊敬,更多

是因为其在人格、专业素质等方面的综合表现,而与其普通话水平无直接联系。虽然仍有一部分人习惯将口音与社会地位或个人教养关联起来,但我们并不认同这一观点。

 

双语并进,机遇与挑战并存

    那么,从小就让孩子同时接触方言和普通话,使孩子成为一个“双语者”(具备双重母语),会对孩子的语言发展造成怎样的影响呢?事实上,健康的儿童足以应对由方言和普通话所构成的复杂语言输入环境,他们从很小起(约23岁)就有能力区分两种语言。双语儿童最终的语言发展水平能够与单语儿童相当,并且具备独特的语言发展模式。

    在双语环境中,方言和普通话的输入量很难达到平衡,二者的语言系统在复杂程度上也存在差异,所以双语的发展大多是不同步的,有先后和强弱之分,其中一种会成为优势语言。优势语言会在前期干扰弱势语言的发展,这常表现为方言阻碍儿童对普通话的习得。如方言占据优势后,可能会阻碍孩子对普通话中“平翘舌、前后鼻音、儿化、轻声”等语音特点的习得。但是当儿童大脑发育到一定的认知水平后,干扰会转变为相互的提携和促进,使双语并肩发展。双语儿童最终皆可发展出高度熟练的双语使用技能。

    双语环境中,同一个概念会有不同的指称或表达方式。例如,“西安话—普通话”的环境中,西安话的“水”说“fei”,而普通话则说“shui”;“上海话-普通话”的环境中,上海话说“吃酒、吃烟”,而普通话则说“喝酒、抽烟”。两种语言的不停切换,会使双语儿童接受到的语言输入时常与预期不符(如西安的儿童预期“水”应该对应“fei”的音,却听到家长说的是“shui”),从而或多或少地感到困惑。这种困惑常表现为一段不爱讲话的“沉默期”。在这一时期,儿童实际上是在尝试厘清两套语言系统之间的关系。若方言先占据了优势,则儿童的普通话就可能存在一段沉默期,表现为不能或不愿意使用普通话。沉默期过后,双语儿童的语言发展便会突飞猛进,迅速达到单语儿童的水平。而双语环境中,上述指称与概念之间的复杂关系,有利于开发儿童的语言能力,增快儿童对新词的习得速度。

    在沉默期,家长应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充分的鼓励,可以尝试引导孩子厘清方言与普通话在指称事物、表达意思时的区别与联系,明确方言与普通话两套语言系统的界线(如说明方言与普通话在读音或词汇用法方面的具体差别),以帮助孩子更快地突破双语发展的瓶颈。

 

放心孩子的普通话,请留住孩子的方言

    为了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具备更广阔的交流空间和发展前景,我们鼓励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的普通话能力,但也不应扼杀能够为孩子保留生活气息和乡土情怀的母语方言,不要人为剥夺孩子成长环境中(无论是成人与孩子之间,成人与成人之间,还是孩子与孩子之间)的方言输入,而是要为孩子自主的语言习得提供更多的选择。家长可依据家庭的语言环境和孩子自身的情况,选择方言先行、普通话后起的“一语二语”模式,或者方言和普通话齐头并进的“双语”模式。

   普通话的学习,完全可以在学龄阶段完成。而若是孩子从小脱离方言环境,长大后想再回过头来学习方言,则要困难得多。脱离语言环境的语言学习就只能依靠教学,而目前来看,社会上的方言教育资源非常有限。现在已有一些地区开始鼓励孩子讲方言,传承乡土文化。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代表)的部分幼儿园和小学陆续开展了“方言进课堂”的活动,适当地推广方言文化,帮助孩子重拾传统,建立语言文化自信。

    归根结底,家庭是方言的摇篮。掌握方言,可使孩子与家中长辈更为贴心地交流,拉近亲人间的距离,深化亲情。家长若能鼓励孩子多使用方言与长辈进行交流,使用方言特有的称谓词称呼长辈,则是帮助孩子维系方言情结的最好方式。此外,祖辈流传下来的儿歌、民间故事、谜语、歇后语等具有地方特点的口头文化,常以方言为载体。这些生动的语言形式都能够引起孩子们的兴趣。做游戏时和小伙伴们一起唱一段儿歌,饭后睡前听长辈讲一段精彩的故事,都能让孩子乐在其中。继承祖辈血脉的同时,我们的孩子也有责任传承祖辈的文化。我们不应让多彩的地方文化在下一代的手中失传。

    讲好普通话,可以让我们的孩子走得更远,走得更宽;而记住方言,则能够让他们永远知道自己是从哪里出发的。

【注:本文作者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方言-普通话”双语环境下的婴幼儿声调习得机制研究(编号:18CYY021)。本文为该项目的阶段性成果。】

 

原文刊登在2021年1期《学前教育》(家教版)


关键词:

上一篇:二宝来了

下一篇:我跟别人聊天,孩子很厌烦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悄话”——如何预防儿童性侵犯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