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入园焦虑案例分析与指导策略

作者:彭燕  来源:   上传时间:2006-12-18

幼儿入园焦虑案例分析与指导策略


对入园焦虑的认识


每年秋季开学的时候,我们都能看到一些新入园的小班或托班幼儿,在与家人分别时哭喊:我要妈妈!”“我要回家!的确,对于年幼的儿童来说,陌生的环境中充满了未知的危险和潜在的危机,他们为离开父母可能带来的危险与对新环境缺乏控制而感到不安。这种个体在预感潜在的危险或不幸时,所产生的强烈的负性情绪和紧张的身体症状就是焦虑( Barlow,1998 ),因为上幼儿园与父母分离所产生的焦虑也就是入园焦虑。焦虑是一种指向未来的情绪,其心理机制中包含两个关键特征:强烈的负性情绪和恐惧成分。


7个月到学龄前,几乎所有儿童都曾因与父母或其他亲近的人分离而不安。事实上,这种在面对陌生环境时产生的不安的感觉是一种适应性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保护婴幼儿的作用,它可以唤起婴幼儿对危险的警觉,提醒照顾者注意保护孩子。如果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缺乏分离性焦虑,那倒是一件令人担忧的事情,它表明孩子存在非安全性依恋(insecure attachment)或其他问题。


根据鲍尔比(Bowlby,1973)对儿童依恋理论的观点,儿童恐惧是有生物学的根源的,是建立在与生存有关的感情依恋基础上的。婴儿只有亲近照顾自己的人,其生理需求和情感需求才能得到满足。但是,过早与母亲分离的儿童、受到严厉管教的儿童或需要总不能满足的儿童,对分离和团聚表现非典型性的反应。早期非安全的依恋一旦被内化,将决定儿童如何看待世界和他人,造成儿童对环境不信任、认为从环境中得不到帮助、敌视环境或认为环境中充满了危险,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焦虑和回避行为。


对于入园焦虑的干预措施有很多,所有的措施都应该有针对性地解决三个问题:不安全的认知、负性情绪和逃避的行为。并且,这些措施都需要家园双方的密切合作。


二、案例分析


1、倩倩小朋友在刚进幼儿园的一段时间几乎不说话,虽然她在家里话很多。一整天,她只是在向老师提要求时才说最简单的话,如:我想尿尿。但她似乎非常注意观察老师和别的小朋友,她看人的眼神非常专注,几乎是紧盯着对方,尤其注意观察老师的言行。她会记住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许多细节,回家后详细地复述给父母听。她告诉妈妈她害怕幼儿园,不想上幼儿园,她说自己不知道为什么不想说话。


个体原因


这是一个因为入园焦虑而产生选择性缄默的孩子。她的语言发展很好,但是她担心交流会给自己带来意外的麻烦。她默默地观察周围,揣摩老师的要求,行动小心谨慎,循规蹈矩。这种对新环境的不良适应如果没有得到矫正,将会发展成为社交恐惧症


孩子对新鲜刺激的反应速度与程度是不同的。有一些孩子天生容易过度兴奋或者退缩,对新环境的刺激反应过分的敏感,这种稳定的特质是引发入园焦虑的危险因素。倩倩就是这样一个敏感的孩子。她不习惯幼儿园里的集体活动规则,害怕因为做错事情而被老师批评,对集体生活中处处存在的约束感到很不适应。这可以从她回家对父母口述的幼儿园生活看出来――她把同班孩子受到批评的次数和原因一次不漏地记在心里。由于害怕批评,她开始拒绝上幼儿园,在长达半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早上入园前都表现出痛苦的样子。


家庭影响


通过观察老师发现,倩倩的父母对孩子的情感过分关注,行动上过度保护。孩子对父母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在家里几乎寸步不离地跟着母亲,晚上要求与父母同睡,平时缺少独自面对外界环境的机会,缺乏应付外界环境变化的心理承受力,所以孩子在离开父母时非常痛苦。为了保护自己,孩子在面对新环境的时候小心谨慎,沉默寡言,惟恐做错事情。


干预措施


1)安全认知


大力鼓励孩子,抓住任何时机表扬她,树立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知道老师喜欢她。


2)行为强化


为了强化孩子的正行为,老师经常找机会与孩子谈天交流。当孩子说话时,老师就及时地告诉她你的声音很好听,鼓励孩子多发言,和孩子聊她喜欢的话题。10

上一篇:变废为宝游戏忙,天天锻炼身体棒

下一篇:加强幼儿情感培养的六举措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悄话”——如何预防儿童性侵犯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