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记录案例分析:儿子是在回避竞争吗
作者:晏红 来源:清华大学洁华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8-10-08
儿子快6岁,上大班。平时我观察到儿子在和同学及亲朋好友的接触中,交往没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在一个有竞争的环境下,孩子会表现出很明显的抗拒。比如,我们说好一起去打篮球,球场上有其他同龄的小朋友。虽然大家彼此都不认识,但别的孩子过会就玩到一块了。儿子则选择自己拍球,并且最好离其他小朋友远远的。我多次鼓励他去和小朋友一起玩,但他就是不去。儿子是有些胆小软弱、害怕竞争吗?我该怎样引导他才合适呢?
—— 一位年轻的爸爸
拥有较强的竞争能力是现代人立身处世的基本素质之一,所以有的家长会抓住日常生活中的一切机会来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和能力,希望从小培养孩子的主动进取精神,将来有一个好的发展前途,能占据人生的制高点,这与竞争激烈的现实社会是相呼应的。但当孩子的行为和自己预定的目标或者程序不符合的时候,难免会有一些焦虑。案例中的爸爸看到儿子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所以担心孩子胆怯,不敢参与竞争。爸爸的担心有道理吗?我们来分析一下孩子行为背后可能存在的原因。
对竞争的认识不同
竞争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要具备两个前提条件。第一,必须是人们对同一目标的追求,目标不同就不会形成竞争;第二,追求的目标必须是稀有而难得的,数量很多、轻而易举即可得到的目标就不能构成竞争。可见,一个人是否参与竞争,首先取决于他自己的判断,即他认为是否值得一争,以及自己是否能够争取得到,这就是竞争主体对竞争目标的判断和对竞争能力的评估,所以不同的人对竞争的态度是不同的。
竞争是一种挑战,既是挑战他人,也是挑战自我,从这个角度而言,可以把竞争分为“排他性竞争”和“排我性竞争”两大类。前者是把别人当作对手,具有“胜者为王、败者为寇”的比拼结果;后者是把自己当作竞争对手,今天的我要胜过昨天的我,明天的我又胜过今天的我,这次的我比上次的我还棒,具有浓厚的“自我激励”色彩。
一般来说,在分组打篮球的过程中,根据比赛规则的宽严不同,两组之间会有争抢、传球甚至投篮,确实存在着直接的身体对抗和一定的竞争关系。案例中的儿子没有和其他孩子一起玩,表面上看来似乎不愿参与竞争。但他并没有消极地等待或者彻底放弃走开,而是一直在边上练习,其实是在不断提高自己的球技,是一种和“旧我”之间的竞争。或者说,孩子在积极地准备,并等待合适的机会加入游戏。
孩子个性不同,对待竞争的表现也会不一样
面对竞争,不同个性的孩子表现不同。外向的孩子喜欢跟人打交道,有的竞争游戏在他们看来,更多的是享受和其他人一起玩的快乐,所以他们会高高兴兴迫不及待地进入游戏。内向的或者谨慎的孩子,会经过观察、判断之后再决定是否参与竞争,这是孩子观察和思考能力更强的表现。当孩子对竞争活动不感兴趣,或者评估竞争目标高于自己的应对能力,感觉自己不是竞争对手的时候,孩子会选择旁观、等待、另找机会,这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清晰,对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认识清晰。案例中的儿子可能就是比较谨慎的孩子,或许他经过观察,发现自己需要提高拍球技能,所以决定一直在边上练习。
不良体验或者大人的消极评价会让孩子退缩
我们在重复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以前的经验带来的是愉快体验,比如,自己球技不错、传球到位,和同伴之间比较默契,同伴喜欢自己等等,那么当想到或看到这项活动的时候,就会让人跃跃欲试。相反,若是自己技不如人总被同伴埋怨,或者长辈总以事后诸葛亮的口吻说:“今天你那个球没传好,如果......”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做得不好,由此而来的不良情绪体验就会束缚孩子,当孩子认为自己没有把握表现优异的时候,当然不敢贸然加入竞争性游戏了。
了解到可能存在的原因之后,相信家长不会那么焦虑了。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以下建议供参考。
1.建立正确的竞争态度
其实,篮球是一项对身体力量、协调性、灵活性,以及头脑的判断和反应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团体运动,同时要求球员具有严格的规则意识。对于大班的孩子而言,玩篮球更多的是体验和小朋友相互配合、阻挡对方带来的快乐,为今后孩子能够继续打球积累正向情感体验。所以家长要引导孩子分析竞争所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多多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鼓励孩子加强自我锻炼,逐步积累自己的优势,挖掘自己的潜能,让孩子把竞争的成就感建立在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之上,而不是以打败别人、把别人比下去为目标。
2.将竞争的决定权还给孩子
竞争的主体是孩子,而不是家长,家长要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不以自己的意志来代替儿童意志,或者仅从自己的角度认为事情很简单,就急迫地催促孩子参与竞争,否则孩子的心理压力过大,他会更加退缩,如果家长再贴上“胆小鬼”的负面标签,对孩子的消极影响就更大了。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自己曾经用“胆小鬼”激将过孩子,孩子果然参与了竞争。从结果而言,家长的策略似乎“见效”了,但这毕竟不是孩子基于自己的判断,是外在刺激的结果,其实是一种盲目的参与,这种方式是在刺激孩子的冲动行为。
3.悦纳孩子的表现,多方面给予支持
案例中的儿子显然是谨慎型的孩子,那么家长就不要急于催促孩子加入游戏。家长可以拿一个球和孩子一起玩,或者和孩子轮流玩,让孩子自然地观察爸爸是怎么拍球、怎么阻挡的。同时仔细观察孩子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孩子一旦做对了,马上热情地给予肯定:“嗯,就这样做,太好了!”以此来增强孩子的信心。对于需要改进的地方,爸爸最好用对比法:示范正确和错误的动作,请孩子观察后说一说哪个动作合理、为什么,来促使孩子仔细观察、领会动作要领,然后再一起练习。
当孩子基本掌握动作之后,爸爸可以带着孩子走向其他小朋友:“你们打得真不错!我儿子也喜欢打球,你们一起玩三打三好不好?”给儿子做一个加入游戏的示范,减少孩子融入的压力。
童年是人生之始,孩子的一生还很长。作为家长,遇到事情不必焦虑,和孩子一起慢慢来,共同成长。
选自《学前教育》家教版2018年7/8期
- 相关博文: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幼儿园教师如何进行教育案例分...mengmeng阅读人气:1894
- [教师工作]请问在年检中园长都要做哪些具...mengmeng阅读人气:1178
- [园长管理]我是在校大学生,求解答!!我或许懂咯阅读人气:976
- [园长管理]幼儿园植物生长记录怎么写?阅读人气:2935
- [业务管理]如何进行幼儿园会议记录?紫晓阅读人气: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