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第一个

作者:  来源:《学前教育》(家教版)  上传时间:2021-06-07


/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幼儿园 田华

北京师范大学 孙少康

 

文宝5岁半了,上大班,特别喜欢争第一。一次去户外排队时,文宝衣服拉链还没有拉好,就直接冲到队首,但是已经穿好衣服的明明也想站队首。文宝不答应,两人开始推搡。老师赶过来说:“文宝,你衣服拉链拉好了才能进队。这是我们的班级规则,对不对?现在明明是第一个。”文宝愤怒地大声说:“我就是第一个!我就不要站后面!”然后就开始推明明、推老师,直到保育老师把他抱走。户外游戏选扔沙包的人时,文宝说:“老师,我要第一个扔。”老师说:“上次活动时你已经第一个扔了,这次让别人先扔好不好?”文宝说:“你是骗子,不让我扔。”实际上这次老师事先并没有答应他第一个扔。

晚上离园换鞋时,文宝的好朋友山山已经换好了,文宝还没换好。他指着山山愤怒地说:“你看他都换好了,我都超不过山山了。”老师说:“没关系,站哪儿都一样。”文宝边跺脚边说:“不行,我就要超过山山,我就要站第一。”老师说:“要不你和别的小朋友商量一下?”文宝才开始换鞋。在山山前面的是奥都,他推走奥都说:“我是第一,我在山山前面。”奥都不同意,两人开始打架,老师赶紧上前将他们分开。

 

“争第一”在大班幼儿中时有发生,他们不仅在游戏中关注“第一名”,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在乎“第一”,这是为什么呢?

 

处于竞争敏感期,在乎输赢

竞争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4岁以后,孩子的竞争意识迅速发展,45岁开始出现真正的竞争行为。47岁是幼儿竞争意识发展的敏感期,幼儿会出现争第一、比输赢等竞争行为。案例中5岁半的文宝竞争意识十分明显,爱跟同伴比,常常想什么事都自己第一个来,排队时尤其明显。

 

自我评价依赖外部评价,看重第一

自我评价就是对自己能力、性格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相关研究表明,孩子5岁左右开始出现自我评价。由于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的自我评价常常依赖教师、父母等人对自己的评价(即外部评价)。从案例中可以看到,“第一”主要是教师主导下的规则形成的、外部评价的结果。

通过反思,我们发现教师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说“看谁先上床”“看谁最快站好”“xx小朋友已经吃完饭了”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孩子认为“最先”“第一”才是最好的,做到了老师才最喜欢。此外,文宝父母虽不会鼓励孩子处处争第一,但为了增强孩子的自信,经常会用“你真厉害”“你真棒”来夸赞孩子。这些语言强调孩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很棒、厉害),而不是孩子的品质(如爱动脑筋、细心等)或者某些具体行为(你帮助了我),会促使孩子追求外在肯定,强化其竞争意识。

 

缺乏规则意识和敬畏感,为了第一不管不顾

界限感是指在人际关系中,个体清楚地知道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和权力范围,既保护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受侵犯,也不侵犯他人的个人空间。缺乏界限感的孩子会违背规则,放纵情绪无理取闹,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缺乏同理心。案例中文宝为了争第一就不顾规则,大吵大闹,这在大班孩子中是比较少见的。文宝为什么和同伴有这么大差距呢?经了解可能与父亲角色的缺失有关。

文宝爸爸经常出差,妈妈一个人既要上班又要接送孩子,疲惫紧张可能会让妈妈在教育文宝时受自身情绪影响,出现溺爱或过于严厉的现象,结果导致文宝规则界限不清晰,会让他觉得有机可乘——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只要不依不饶,对方就会让步。

另外,有研究表明幼儿的自身性格、好胜心会影响其竞争性。案例中的文宝就是这样,得第一受阻时不改变主意,直接冲动地动手推人,缺乏变通和灵活性。

 

面对文宝的这种情况,该怎样帮助他呢?

 

教师这样做

1.正确对待敏感期,看见孩子的成长需要

幼儿爱争第一,是他们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表现,而好胜心是孩子前进的动力。所以不要一味否定文宝对第一的看重,但要引导他正确看待竞争。第一,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进行竞争,不能破坏规则;第二,引导幼儿感受竞争过程中的快乐和成长。如在游戏中通过比赛增强活动的乐趣,让孩子感受超越自己的快乐,而不是跟别人相比的挫折。

 

2.弱化“第一”,重过程和习惯培养

首先,引导孩子看重做事过程,让孩子觉得

结果自己可控。教师的言语从强调谁“最先”“第一”,转变为让孩子达到某一标准即可。比如长针指到“6”就收好玩具,音乐结束了站好队就可以,等等。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淡化和别人相比的唯一的外在评价标准。

其次,不强调“第一”,注重孩子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培养。如果某个孩子哪方面做得好,尽量不要说“xx小朋友是第一个”,而是说“你穿好衣服站到了队伍里,真守规矩”。通过正面引导让孩子知道什么行为是对的,从而养成守规则、认真细致等好习惯。

最后,创意排队秀,转移孩子对“第一”的过分关注。由于小朋友在排队时尤其爱争第一,因此可按照一男一女、高矮等规律进行排队,转移幼儿对“第一”的过分关注。

 

3.共同制定规则,懂得规则内涵

第一,共同约定、强化规则。面对幼儿频繁“争第一”的现象,可以引导孩子们一起讨论、制定规则并遵守。对破坏规则的行为,采取终止游戏、一个人在边上安静反思、观察学习他人正确的做事方法等方式。

第二,明确“做好”而不是“做快”,体会规则的内涵。引导小朋友讨论为什么游戏中需要有名次之分,而生活中则不需要有名次之分,比如吃饭、睡觉、排队等不需要争第一,因为吃饭、睡觉是对自己的身体有好处,重要的是吃好、睡好,而不是“吃第一”“睡第一”,弱化他们对“第一”的关注。

 

家长这样做

1.家园携手,关注孩子品质培养

家长及时与教师沟通、交流孩子在家的表现,引导孩子不要过于看重结果,而要关注做事的过程。表扬孩子时关注其具体行为和品质。如进餐时不是简单一句“你做得好”,而是“你把饭都吃完了,桌面还很干净,这样的习惯太好了”等。

 

2.父亲多参与,共同建立孩子的边界意识

父亲要参与到教育中来。即使出差,文宝爸爸也可利用手机视频等方式与孩子聊天互动,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及时引导。爸爸和妈妈一起商量,共同设置行为界限,该严厉的时候严厉,该表扬的时候表扬。家长要学会拒绝,学会说“不”。当孩子提出无理的要求或违反规则时,哪怕孩子哭闹,父母也要温柔而坚定地学会说“不”,这是帮助孩子建立界限意识的关键环节。

 


关键词: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

下一篇:任性又输不起的青青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新手幼师成长记
新手幼师成长记
幼儿园年终,总结什么?
幼儿园年终,总结什么?
微专题:语言,是一门儿艺术——如何妙写幼儿评语
微专题:语言,是一门儿...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