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月话题:被冷落的格格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6-03-11
自主游戏时间,小班幼儿格格、乐乐和豆豆围坐在一张桌子前一起玩游戏。他们把彩色夹子一个挨着一个有规律地夹到一个大纸盒的边缘,夹完夹子,格格开心地观赏着这个作品,但乐乐和豆豆的兴趣马上转移了。只见乐乐麻利地捧来一筐乒乓球,“哗”地一下把它们全倒进了纸盒里。豆豆见状,立刻兴奋地把双手伸进纸盒里不停地搅动起来,乐乐放下筐子后也开心地伸手拨弄起乒乓球来。格格愣了一下,等他反应过来也想伸手和他们一起玩时,乐乐却一把推开了格格。格格站了起来,再次伸手,又被乐乐再一次挡了回去。格格还想伸手过去,但乐乐顺势把纸盒朝自己这逾挪了挪,根本不让格格碰。碰了几次壁,格格默默地坐回椅子土,情绪低落。这时,豆豆找来一个小纸盒,开始尝试把大纸盒里的乒乓球放进小纸盒。只见他先把乒乓球铺满底层,然后一层一层往上垒。乐乐立刻领会了他的意图,也加入其中一起垒搭起来。格格坐在一旁看着他俩玩,但豆豆和乐乐神情专注,根本没理会一旁的格格。五分钟后,在豆豆和乐乐的合力垒搭下,一座“球塔“终于完成了,他们笑着拍起手来。忽然,乐乐把盛着“球塔”的小纸盒往格格面前一推。说:“送给你的!”然后拍着手唱起了《祝你生日快乐》,豆豆也立刻拍手跟着唱起来。格格似乎还没有从这突如其来的转变中反应过来,只是呐呐地跟着他们一起拍手。唱完歌,他们又一起“吹蜡烛”“分蛋糕”,格格的表情渐渐轻松起来,重新融入到游戏中。
整个过程,c老师都看在眼里。当看到格格因同伴的拒绝而失望、沮丧时,c老师对于自己是否要介入颇有一番挣扎,但地最终还是选择放手让孩子自己处理矛盾。在教研活动中,c老师把这个案例拿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结果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支持c老师的做法,认为游戏时教师就是要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如果教师介入了,说不定就会影响孩子的游戏进程,也可能不会有之后“过生日”带给格格的惊喜了。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在这个游戏中,得到愉快体验的是乐乐和豆豆,而格格大多感受到的是来自同伴的排斥、冷落和支配,这对于格格的心理发展是不利的,教师应该及时介入加以引导,或许后面会出现另外的惊喜。面对这两种意见,c老师困惑了。
您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您遇到过类似情况吗?您是如何处理的?
读者观点
理解先行
之前,格格和乐乐、豆豆一起形成了玩夹子的游戏同盟,他们有共同的游戏目标,而作品完成后,乐乐和豆豆马上有了新的游戏目标,组成了玩球同盟。格格一时没能跟上他们的节奏,自然而然被小伙伴认定为玩球同盟以外的人,因此受到排斥和冷落。这种情况在小班尤其明显。
这里所提到的“同盟关系”其实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孩子们在游戏中出现某个特定的目标而建立,也会随着目标的达成而终止或变换。就像案例中提到的,乐乐和豆豆在完成球塔后,又把球塔想象成了生日蛋糕,推到了格格面前,还一起唱《生日歌》。那样的举动表明,乐乐和豆豆的玩球同盟关系已经随球塔的建成而自然解除,他们很快又玩起了过生日、送蛋糕的游戏,而格格成了受赠对象,被拉入了新的游戏同盟。因此,从案例表述来看,我认为乐乐和豆豆对格格的拒绝并不是排斥格格本人,所以不宜指责他们。
虽然格格后来还是加入了游戏,恢复了轻松的表情,但终归很被动,且中间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在消极等待,心情是沮丧的。如果是我,我会在格格因多番被拒而感到失落时,从侧面给予一些帮助,如,给他一些彩色乒乓球,引导他拿着与同伴正在进行的游戏相关的,但对同伴来说可能更具吸引力的材料去争取为游戏同盟所接受,从而加入游戏。
游戏是属于孩子自己的,教师不宜介入太多、干预太多。因为教师的想法、意图多少带有成人的视角,不仅对游戏的开展有一定的干扰,还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困扰,诸如感到勉强、无所适从,产生依赖心理等。所以,教师在孩子游戏时首先要多听多看多理解,然后在真正有需要的时候为孩子提供帮助,创造参与的契机,使孩子能借助教师的引导,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协调同伴关系,融入游戏群体。
(江苏苏州张娴)
经历也是财富
在学习如何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幼儿不仅会体验到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快乐,也会体验到偶尔被同伴冷落的滋味,这都是幼儿在生活中必须经历的,成人不能剥夺幼儿体验的权利。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例子:有的孩子在成人的过度保护下一帆风顺,却在长大融入社会后不堪一击。要相信,让孩子多经历一些事情,多给孩子思考、体验的机会,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在自主游戏中,经常出现幼儿因为玩具或角色分配问题吵吵嚷嚷找教师解决问题的情况,有时冲突会因为有的幼儿选择妥协而烟消云散。在案例中,格格在和同伴玩时受到冷落,他没有去告状,而是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同伴玩。其实,在这个过程中,他会主动反思:为什么他们不让我动那个球?他们想用球搭什么?我该怎么办?或许我应该和他们商量一下再动手?幼儿经历这样的思考过程很重要,适当体验受挫的感觉也是必要的。有了这样的体验,幼儿会增长一些面对类似问题的经验。如果教师加以干涉,不仅会打断乐乐和豆豆的游戏,也让格格失去了一次良好的体验和思考的机会。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找机会和格格交流怎样才能更好地参与到同伴的活动中。自主游戏中充满了让幼儿学习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冲突发生之后的协调过程是发展幼儿社会性的重要契机。幼儿学习解决冲突、协调矛盾的过程,就是不断去自我中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学会了尊重、欣赏、宽容,学会了与同伴分享快乐,也获得了领导同伴和服从同伴的经验,发展了社会交往能力。
(河北承德刘立敏)
给孩子成长的时间和空间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成人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所以,我支持c老师的做法,给孩子空间,让孩子去体验这种情形,去体会这种成长。孩子们将来也需要具备应对类似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近年来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培养AQ(逆境商数)的问题。对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而言,在社会中学习是最有效的方式。因为在社会中孩子们会遇到各种与自己有不同想法的人。幼儿园就是一个小社会,孩子在幼儿园要学习交往,学习处理同伴间的矛盾,也要面对别人的质疑和反对,只有经历了这些,孩子的心智才能成长,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如果孩子每每遇到类似事件,成人就给予所谓的“合理干预”,就会导致孩子过分依赖成人,久而久之即使在他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也不会主动寻求解决方法了。就好比一个3岁的孩子分明已经具备了独立进餐的能力,家长怕孩子吃不干净、吃不饱就喂他,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变得过分依赖,即使会吃也不自己吃了。其实情感上的独立比生活上的独立更重要,情绪调节能力更是这个年龄段孩子需要慢慢习得的。
但不介入不代表不作为,我建议教师在事后问问格格对这件事的看法,给他必要的引导。因为每个孩子的个性不同,对问题的反应和看法也不一样,所以了解孩子的想法并给予正确的引导很有必要。我相信下次再有类似事件发生,格格会处理得更好。
(江苏南京韩晓明)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关于介不介入的问题,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假设一:如果格格由于性格内向、孤僻、不合群等原因,长期以来很少有同伴愿意与之合作游戏,那么教师的确应适当介入。一则因为游戏是孩子最主要的学习方式,若孩子长期不能从游戏中获得快乐和成功的体验,的确会给身心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二则对于少数不受同伴待见、备受冷落的孩子,的确需要教师给予更多关注和引导,以帮助他们重拾自信。
假设二:如果格格是由于性格向来强势、霸道而遭受其他孩子排挤,教师不妨“视而不见”,让他体验一下“被拒绝”的滋味,并借此引导其学习换位思考,从而帮助其树立与同伴友好相处的意识。
假设三:如果格格是个合群的孩子,基于游戏的主体是孩子本身,教师不要凭主观判断随意介入,不妨顺势而为,在孩子真正需要时给予“恰到好处”的帮助。
综上所述,我认为关于教师是否需要介入的讨论没有孰对孰错之分,教师是否关注到孩子的个体差异和游戏中的具体表现才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教师能做到“无论介入与否,始终关注着孩子”,就一定可以给予孩子最需要的支持和帮助。
(云南个旧邓红梅)
三言两语
介人与否应取决于教师对幼儿的了解。一个性格开朗、善于沟通、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孩子完全有能力自行调节情绪和化解这样的局面。他可能会选择其他感兴趣的游戏;可能会通过言语沟通等方式加入到游戏群体中;可能会想出更有吸引力的游戏引发同伴的关注,使自己成为游戏的中心。因此,教师可以不介入。然而,当一个性格内向敏感、不善于表达的孩子遇到这种问题时,教师的介入就有了一定的必要。当然,这种介入必须建立在保护幼儿自尊心的基础上,教师要在了解孩子真实想法的前提下予以协调。如果孩子非常想加入当前的游戏,教师可以鼓励他通过恰当的言语沟通让同伴接纳,或引导他以新的游戏角色加入其中,寻求同伴的接纳;也有敏感的孩子遭到排斥后不愿再加入这个游戏,但又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教师此时可以适当引导他去参与其他感兴趣的游戏,从而化解负面情绪。
(河北张家口李海霞)
如果选择介入,我会采用这样的方式:在格格情绪低落时,对他说:“小朋友不和你玩,你一定很难过吧?想一想,你说些什么或做点什么,他们就有可能允许你加入一起玩呢?”我的介入可能会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格格在我的鼓励和引导下想出了办法并尝试实施,最终被同伴接纳;一种是格格无视我的引导。如果是后者,我会立即退出,不强求格格设法让乐乐和豆豆接受自己,也不会强迫乐乐和豆豆接受格格,因为尊重孩子的意愿才是最重要的。我会继续观察孩子的活动进程,在活动结束后的分享交流环节把格格的遭遇编成一个小故事,引导全体幼儿讨论:“当你非常想加入同伴的游戏时,你有什么妙招让同伴接受你共同游戏?”以引导孩子分享交往经验,提高交往水平。
(山东青岛张德举)
格格虽然因同伴的拒绝而暂时感到失望、沮丧,但游戏自始至终没有中断,三个孩子也没有主动寻求教师的帮助,更没有因游戏中的纠纷而发生严重的冲突事件。这时,教师最好是选择观察、等待。如果教师武断介入了,后面格格就会体验不到“峰回路转”的惊喜,乐乐和豆豆也不会有那么愉快的游戏体验了,或许格格还会因教师的过分关注而将不愉快的情绪扩大化,表现得更加委屈,乐乐和豆豆也会茫然不知所措,三个孩子的游戏就会因此不欢而散。
(新疆独山子岳义娟)
摘自:《学前教育》2016.01-02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杨老师的格言海豚201阅读人气:978
- 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孩子海湛蓝阅读人气:1815
- 陨落的花季生命逐花而居阅读人气:1040
- 育儿话题,说说你的感慨平行线阅读人气:924
- 研讨活动:每月课例树叶沙沙阅读人气:578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生活]胆小的孩子会不会被冷落?普罗旺斯阅读人气:394
- [业务管理]通过和幼儿进行有主题的话题,...chengxine阅读人气: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