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家园共育老话题遇上新挑战
作者:姜飞 来源:北京市西城区曙光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8-06-15
提起家园共育,好像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老师们在实际工作中每天都在做,幼儿园的相关培训也没有间断过,但通过下班与老师们交谈,以及教育随笔中提及的教育事件来看,老师们关于家园共育的困惑依然普遍存在,这不禁引起了幼儿园管理者的关注,是培训不能学以致用?还是家园工作有了新情况?
教研背景
当70、80后家长与90后教师相遇
从家长的年龄看,目前在园孩子的家长都是70后和80后,他们普遍比较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发展不再只依赖于幼儿园的教育。他们接收有关教育的信息非常迅速和丰富,这一方面使得家长们对教育的认识更加多元,另一方面又使得他们容易盲从或迷茫,遇到教育问题容易走极端,不切合孩子的实际。同时他们的工作又非常忙,常常不能亲自来园,只能通过手机与老师联系,沟通时间又有限,难免造成与老师、幼儿园之间的误会。所以老师们普遍认为家长们想法多、要求多,不好沟通的家长越来越多。
从我园教师的年龄看,30岁以下的教师占我园专任教师总数的75%,也就是说,90后教师在我园已是主力。他们虽然对家长很热情,也十分重视家园共育,但社会经验少,有时讲话和做事不够严谨,容易引起家长的不信任和不理解。在遇到沟通问题时,年轻老师容易退缩和不知所措。
70、80后家长与90后教师碰在一起,就给当前的家园共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家园共育工作仅靠培训是难以让知识和意识转化为实践的,以家园共育为主题的教研势在必行。
两次调研
摸清年轻教师的真实想法
教研应当基于教师的实际需求,那么老师们关于家园工作的困惑到底是什么呢?我们通过请老师们用小纸条的方式写下自己的困惑以及用“问卷星”平台向老师们发放问卷的方式,开展了两次调研。调研发现,首先,老师们对家园共育的理解很到位,近90%的老师都认为“家长和教师是平等的伙伴关系,需要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努力”。其次,目前家长对教育的态度更加多元,有个性需求的家长越来越多,需要老师们更多的沟通技巧。例如,有老师提到家长要求其无缘故地对孩子进行特殊照顾;有的家长口头支持老师的想法,却没有实际行动;有的家长谈教育头头是道,却认不清自己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等等。再次,新入职教师与成长期教师的困惑有所不同。成长期教师的困惑更多集中在“如何请家长支持和主动参与班级工作”以及“如何指导家长科学育儿”这样具体的沟通内容上,而新入职教师的困惑点不集中在某一方面。另外,老师们提出困惑的同时,还表达着不满、无奈、抱怨的情绪,甚至,有的老师认为家长是“故意”“成心”这样那样。
经过调研分析,此次教研的目标、形式和内容已经有了明确的思路。首先,此次教研需分层进行,要为O~4年和4年以上教龄的教师设计不同重点的教研内容。其次,要以提高教师在家园工作中的自我反思意识为基础,以家园沟通为重点进行多种形式的教研。同时,如何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是教研的重点。就这样,最终确定了五次有不同侧重点和组织形式的教研。
教研过程 探索适合年轻教师的研讨形式
◆自选必选相结合的自主参与形式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老师们的困惑问题并不是非常聚焦,那么每次针对一个主题的教研并不适合所有老师。于是,我们设计了3次自选活动,给老师们选择的机会,让老师们参加自己更感兴趣的主题,调动他们参与讨论和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除此之外,还有两次必选活动,主要针对不同群体。
第一次必选活动是所有老师都必须参加的,主题是对家长的解读与反思。目的是让老师们意识到:第一,面对“个性化”的家长,我们应该先像解读孩子一样解读家长,而不是先评价。第二,面对不同情况的家长,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消极评价。第三,改变能改变的,影响能影响的,接纳难以改变的。以往我们的研究对幼儿解读多,对家长却少之又少,这就导致了目前教师与家长的相互不理解,面对比较个性化的家长,教师容易带着情绪消极应对。然而家长都是初次为人父,为人母,需要教育专业人士的引领,而教师与家长的沟通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指导。解读和反思就是为了使我们更好地了解每个家庭的风格,每个家长的性格、教养方式,在理解的基础上,我们更能从教育的角度做出专业的诊断,从而更加积极地付出努力去影响每个家庭,接纳家长暂时难以转变的观念和特别的个性。第一次必选教研为后面所有教研活动奠定了思想基础。第二次必选活动面对的是职初期教师,他们都是工作4年以内的老师,消除他们当前对家园沟通的顾虑和畏惧是重点,通过教研使他们掌握适当的沟通原则,从而更有勇气和智慧面对家园工作。
◆营造知行合一、接纳包容的教研氛围
教研引领教师专业知识的成长,更要促进教师价值观的生长。教师价值观不是靠听和说就能影响的,老师们会敏感地察觉到教研的内容是否对实践有实际帮助。作为教研主持人自己首先应该秉承和践行所宣传的价值观,包括教育观、儿童观等,并贯穿于教研的始终,带头做到知行合一。例如,我们让老师平等地、不存偏见地对待家长,那么作为教研主持人也应该平等地、不存偏见地看待家长和教师。在教研中,我们曾让老师们回顾所经历的两类家长。如果这时候按照“好家长”和“坏家长”来跟老师们定义类别,那无疑强调了个性家长在教师心目中的“坏”形象,教研本身在无形中就给家长贴了标签,违背了教研所秉承的价值观。在实际教研中,主持人在黑板上画了笑脸和苦脸,用老师们遇到不同家长时的心情来代表要讨论的两类家长,既明确了家长不分好坏的理念,又准确地表达出两类家长的不同。
另外,在教研过程中教研主持人应该平等地接纳和包容每一位老师的想法,这同样也是教师应该对家长坚持的态度。教研主持人应该辩证地看待老师们的想法,不用非对即错来否定老师的想法,特别是当有不成熟、片面的想法提出时,应该给老师思考和成长的空间,通过进一步的教研帮助老师转变观念。例如,当老师们吐槽令人苦恼的家长时,有的老师直言不讳地说家长就是故意给老师找麻烦。主持人当时并没有直言这种想法中的偏颇,而是在教研最后让这位老师再次谈了看法。能够看到,通过教研,这位教师已经有了转变,他能够意识到家长与孩子一样需要成长,找麻烦只是家长教育经验不够成熟、焦虑的体现。
◆多种研讨形式激发年轻教师深度参与
教研的效果与教师参与教研的程度密切相关。怎样激发教师的深度参与,引发思考,是每一次教研必须重视解决的问题。本次家园共育系列教研就尝试结合年轻教师的特点,采用多种形式,引发教师深度参与每一次活动。通过老师们的反馈可以看到,多种形式给不同的老师带来了成长。
1.案例分析
在本次教研中所选择的案例包括教师们遇到的共性问题、个别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困惑,以及典型案例。
(1)教师共性问题:孩子迟到,怎么办?
在前期调研时,就有很多老师提出“班上的孩子总迟到”令他们很苦恼。“迟到”看起来是小事,却会产生很多影响。迟到的孩子往往会错过班级晨间自主活动,如班级小值日生、做游戏计划、一些自我服务的活动等等,孩子迟到等于放弃了这个成长的机会。另外,准时到园是幼儿园的生活制度,遵守制度也是幼儿步入社会后必须遵守的社会规则。老师们之所以受迟到问题困扰,也正是因为意识到了准时到园对孩子发展的重要性。然而家长却不重视,致使孩子因为各种原因迟到,甚至经常迟到。
对于共性问题老师们讨论起来非常有共鸣,教研主持人引导老师们一起分析了导致孩子迟到可能的原因,列出了可能的对策。当老师们列举并分析完所有的情况后,大家发现,一些情况是可以被改变的,一些情况是可以通过教师做工作被改善的,还有一些情况是比较难改变的。那么老师们面对每一种情况时应该怎样做呢?教研主持人用一句话总结了老师们的讨论结果:改变能改变的,影响能影响的,接纳不能改变的。该总结成为了老师们的共识,也传递着一种积极的家园共育态度,而不是遇到难沟通的问题就退缩、抱怨,带着负面情绪面对家长。共性问题的研讨,为整个家园共育教研达成了基本共识,为老师们之后的思考和讨论指明了方向。
(2)一位教师的困惑:过生日引发的误会
第二个案例来自一位教师真实的困惑:一个孩子跟老师说“明天我过生日”,老师说“真好,那明天你在家能吃到蛋糕了”。老师的本意是明天家长肯定会给孩子庆祝生日,结果孩子回家却对家长说:“老师说我明天可以在家过生日,不用去幼儿园了。”家长以为老师真的这样说,碍于情面,只得请假陪孩子过了生日。家长在朋友圈里发牢骚,老师才明白原委,与家长沟通解除了误会。老师的困惑是,与孩子正常的交流,却造成了误会,这样的误会如何避免呢?
老师们通过讨论,认为在做家园沟通时,一些家长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不常和老师沟通,但越是这样“看起来好像没事”的家长,老师越应该常常沟通,而不是有事才沟通。老师常主动,家长也就不会因为怕麻烦而不和老师联系了。另外,孩子对家长来说是幼儿园工作的一面镜子,家长往往通过孩子的言行来判断老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然而家长却常忽视幼儿的认知和表达水平有限,转述或者描述的内容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所以教师与幼儿沟通时要注意语言逻辑严谨,关注幼儿当时的内心需要。例如,案例中如果老师能够洞察到幼儿想借过生日不来幼儿园的心情,就会在说话时有所顾忌。通过这个发生在身边的案例,老师们真实地感受到家园沟通需要教师以专业的身份,同时站在家长和幼儿的角度思考,综合分析,然后做出最专业的判断。
(3)家园工作典型案例:面对敏感多疑的甜甜妈
与一些比较个性化的家长如何沟通是最困扰老师们的问题,敏感多疑的甜甜妈就是其中之一。与家长本就不好沟通,再遇上孩子在幼儿园意外受伤的情况,对老师的沟通和协调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然而通过讨论,老师们发现只要我们运用适宜的沟通方法,家长也不会不近人情,为难老师。老师们通过小组讨论,想出了很多应对这种情况的方法。通过这样典型的案例,老师们深刻地体会到,越是难沟通的家长越不能畏惧,根据具体情况理性分析,终能用智慧化解难题,将家园工作的“步步惊心”变为“步步精心”。另外,我们还应该感谢这样个性的家长,使得我们在家园共育方面认识得更深刻,做得更专业。
2.角色扮演
以往分组讨论总是采用每组派一位代表表达观点的方式,但往往只有小组内的老师听得最认真,其他组的老师都在准备自己要表达的内容,分享的目的难以达到。这次教研中,教研主持人请老师们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意见。这样的形式既非常适合年轻教师活泼好动的性格,也适合家园共育的主题。
在角色扮演的时候,年轻教师放得开,全情投入,将家长的神态和焦虑急躁的心情模仿得非常到位,惹得现场笑声不断,同时也说明了老师们平时对家长们的言行观察得非常仔细。换位扮演的方式,也让老师们有机会站在家长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而学会换位思考正是顺利沟通的前提。角色扮演使老师们深刻认识到换位思考对家园共育工作的重要性。
3.集体与分组讨论结合
在接纳包容的教研氛围下,老师们在集体讨论中交流自己的观点,不同观点相互碰撞最能引发思考,产生认知冲突,这正是教研所需要的。而分组讨论能聚焦问题,让讨论更深入。我们将老教师有意识地分到不同的小组,与年轻教师分享经验,老教师更多的社会经验和经历让他们想得更全面、更合理,常常让年轻教师心悦诚服;而年轻教师的新想法也会促使老教师去思考新形势下的家园工作特点,最终促进双方的专业发展。因此,教研时集体讨论与分组讨论缺一不可。
4.专业知识补充
经验多不等同于专业强,成为专业的幼儿教师要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要对教育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避免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做家园共育工作更是如此,家长的情况各不相同的,相似问题的背后总有不同的原因,因此我们不能用相同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专业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支持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家园共育工作。
本次教研主要通过三种方式为老师们提供专业知识的学习。首先是关于家庭教育的图书导读。本次图书导读选择的是《对话瑞吉欧·艾米利亚:倾听、研究与学习》第一章有关“家庭”的论述。通过和老师们一起阅读和分析书中的内容,尝试引导老师们理解家长是教育幼儿的新手,家长和孩子一样在成长,需要被解读,需要作为专业教师的我们给予关心与指导,由此再次提醒教师在家园共育工作中的双重责任。其次,关于沟通的扩展阅读。以微信转发链接的形式,请老师们观看和阅读了《同理心与同情心的区别》,使老师们从心理学的角度学习换位思考,学习如何真正站在家长的角度思考问题。最后是关于家园沟通的专家讲座。将专家讲座的视频发给老师们,给老师们提供一些有实效的策略和方法。
新的时代给家园共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教研不能解决所有教师关于家园共育的所有问题,但是引发了教师对家园工作思考、学习和研究的热情,相信,年轻的老师们在思考和学习中会越做越好。
摘自:《学前教育》2018.04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面对面,家园共育wudaifeiyang阅读人气:1164
- 用心灵赢得心灵—家园共育(2...永不放弃阅读人气:687
- 家园共育爱的使者阅读人气:1068
- 不能让孩子怯懦下去(中班家园...mi3180阅读人气:1679
- 家园共育打造懂礼貌的乖宝宝幽幽雅兰阅读人气:913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园长管理]大家的幼儿园给家长发短信,用...逍遥鱼阅读人气:4435
- [教师工作]家园联系册怎么写Alice阅读人气:4638
- [业务管理]通过和幼儿进行有主题的话题,...chengxine阅读人气:756
- [园长管理]幼儿园家园沟通的方式mengmeng阅读人气:1169
- [教师工作]如何发展家园互动朱墨阅读人气: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