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培养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策略
作者:王馨桐 许浙川 来源: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上传时间:2015-06-14
自200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以来,社会领域课程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领域,备受关注。《指南》在《纲要》的基础上进一步的细化,更好的帮助幼儿教师及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指南》的社会领域部分,从“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维度进行分析,根据幼儿社会领域学习特点,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为家长如何去引导幼儿社会性发展,提供了针对性的建议。要求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应共同努力,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使幼儿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模仿等途径促进自身社会性的发展。
一、人际交往对幼儿的特殊意义
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认为:成功等于30%的才能加上70%的人际关系。显然,人际交往能力是通往成功的法宝。人际交往是促进幼儿社会化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幼儿社会化不可缺少的途径。幼儿在与成人和同伴交往的过程中,不仅学习如何与人友好相处,也在学习如何看待自己、对待他人,不断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人际关系具有交流信息;组织共同活动;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增进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等职能。人际交往的职能,对幼儿具有更特殊的意义。”
幼儿社会领域知识的获得,主要是以直接经验为主,另一方面是通过交流信息获得的间接经验,在交往过程中,幼儿通过他人的言语、表情等外显行为,形成对他人的评价和态度,有助于幼儿读懂他人传递的信息,也会形成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而在共同活动的过程中,人际交往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组织共同活动中,幼儿有了共同的目标意识、合作意识,不断提高自身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以及自我调控等相关能力的发展。目前独生子女政策的全面实施,使幼儿减少了与外界接触和交往的环境,使更多的幼儿形成了自我封闭、不合群的孤僻性格和事事以我为中心的不良习惯。为幼儿提供更多与人交往的条件,对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和人格的完善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人际交往对幼儿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功能。但目前,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缺失现象普遍,导致此现象的主要因素有:“功利社会背景下幼儿正常交往生活的剥夺,竞争状态下幼儿的孤立化,城市化生活中幼儿交往活动的丧失,以及独生子女教育策略的失调,使幼儿间的交往范围缩小”,同时,成人对幼儿的过高期望和对幼儿生活的高度控制,大大减少了幼儿交往的机会。其中,最主要因素是家庭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二、家庭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
“家庭是幼儿社会化最初的环境,它不仅是幼儿生活的基地,也是幼儿接受最初教育的场所。家庭为儿童提供了第一次人际交往、第一种人际关系、第一次社会规范,第一个社会角色。”因此,家庭因素成为幼儿社会性发展最重要和最具影Ⅱ向力的因素,家庭生活环境、家庭结构和父母的教养方式将直接影响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主要表现在:
(一)家庭生活环境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在生活中,精神环境对幼儿的影响尤为重要,儿童的社会性发展与他所处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幼儿通过模仿、环境的同化、鼓励与惩罚、自身体验四种途径进行社会学习。家庭教育中幼儿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模仿成人的言谈举止、价值观、人生观、待人接物的方式进行社会学习。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因此,家长应为孩子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健康的精神环境,让幼儿感受到轻松愉悦,乐意与人交往,能与人友好相处,具有自尊、自信、自主的表现,有爱心、关心和尊重他人。家长要为幼儿提供良好的人际交往的条件。同时,根据幼儿发展的年龄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期望,不要让幼儿有压力,为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
(二)家庭结构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影响。家庭结构的不同,家庭人际关系的复杂程度就不同,家庭结构直接影响家庭的氛围,影响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目前,我国关于家庭结构的划分主要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类是杂居家庭和非杂居家庭,我国传统的家庭结构是杂居家庭,即三代同堂。相对于非杂居家庭,“家庭人际关系随着家庭人口的增多而变得复杂多样,对幼儿交往范围的扩大、交往能力的提高和社会化进程的加速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但由于,传统的祖辈对孙子孙女有着特殊的溺爱。因此,在杂居家庭中,教育子女应该坚持父母为主、祖辈为辅的原则。第二类是核心家庭和非核心家庭,核心家庭中独生子女家庭在城市中占主导地位。由于受父母关注过高,核心家庭的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弱,“具体表现在:胆小、孤僻、自我中心意识强、不善于与人交往等。所以父母应多为孩子提供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引导孩子理智地解决与同伴之间的冲突,培养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第三类是单亲家庭和非单亲家庭,罗清旭等研究结果表明,单亲家庭的儿童具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比率远比正常家庭儿童高。“单亲家庭子女的同伴关系明显不如完全家庭子女,他们自控能力差,对家庭、父母的满意程度也明显不如完全家庭儿童,甚至对父母乃至社会产生敌意。”
(三)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最重要因素,通过父母的教养行为,把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态度体系及社会道德规范传授给幼儿。”家庭教养方式的种类很多,我国常见的教养方式有溺爱、专制、民主和放任四类。在这四种教养方式下的幼儿表现出不同的人际交往能力。现代家庭独生子女比例很大,同时也容易产生“独生子女综合症",这部分幼儿多是在溺爱、放任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幼儿, “主要表现为不合群、任性、孤僻、自我封闭,加之家庭成员间交往的容易性导致幼儿交往的局限性。”专制型的教养方式表现为把幼儿当做附属品。在这种冷漠、压抑、不平等的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意识和自我限制能力发展不足,专制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幼儿往往情绪不稳定,缺乏同情心,不利于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与溺爱、专制、放任相比,民主型家庭中的幼儿性格外向,情绪稳定,具有强烈的同情心、事业心、责任感和成就感,有助于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三、家长对幼儿人际交往的指导策略
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不仅局限于幼儿园,更应该重视家庭教育。在幼儿时期幼儿树立正确、积极、健康的交往观念,有助于幼儿的健康成长并将受益终身。《指南》将人际交往列为社会领域的重要子领域,并根据幼儿社会学习的特点以及幼儿身心年发展的年龄特点,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将有效的帮助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本特点,建立对幼儿合理的期望,以培养幼儿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树立正确儿童观,给予幼儿民主的家庭环境。现代大众形态下的儿童观表现为,将幼儿视为父母的附属品,常将幼儿视为父母的私有财产,家长有权利决定孩子的一切,容易忽视儿童的特点与需要,忽视儿童期自身的价值。这样家庭教育环境主要是以溺爱、放纵和严厉、冷漠为主,不利于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在溺爱的家庭环境中的幼儿不懂得平等交往,习惯于接受,不愿意付出;“冷漠的家庭环境下的幼儿,缺乏交流的家庭,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没有爱的体验,与父母之间缺乏交往的同时,与周围环境的情感也会随之出现偏移,变成缺乏感情的孩子,这类孩子有可能成为有攻击性行为或有敌意的儿童。”在管教严厉的家庭环境下成长的幼儿情绪会相对的压抑,甚至出现与父母的交流困难,进而自我封闭、喜怒无常、过度焦虑。以上错误的儿童观下的家庭环境不利于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甚至不利于幼儿心理的正常发展。
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将幼儿看成一个发展着的独立个体,一个有自身独特价值的个体,给予幼儿平等民主的家庭环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幼儿,使幼儿切实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家长应时刻关注幼儿的感受,保护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幼儿有好的表现时,家长要给予有针对性的肯定和表扬,当有错误作法时应该指出。家长应愿意倾听幼儿的心声,使孩子敢于在父母面前说出自己的意见和要求,同时又让孩子懂得克制自己、谦让和尊重长辈。
(二)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和条件,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家长应主动亲近关心幼儿,经常和幼儿一起进行游戏活动,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让幼儿感受与成人交往的快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如:利用走亲戚、到朋友家做客或有客人来访的时机,鼓励幼儿与他人接触和交谈, “幼儿会有更多接触人和学习一些社交礼仪和规矩的机会”。在交往的过程中,家长应尽量尊重幼儿的意愿和愿望,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支持幼儿按自己的想法做事,提供必要的条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想法,即使做得不够好,也应鼓励并给予一定的指导,让他在做事中树立自尊和自信。家长也可以利用节假日期间,带幼儿去公园或游戏场所,让幼儿感受大自然,并和不同层次年龄段的小朋友交往,感受与人交往的美好。也可以邀请小朋友到自己家里游戏,弥补核心家庭的不足,感受有朋友一起玩耍的乐趣。由于幼儿之间的经验与能力相似,兴趣与感情相通,彼此完全处于平等、独立的地位,同伴群体交往可以使幼儿不断进行思想的沟通和行为的协调,使幼儿的知觉、思维、情感与行为都得到更新。在交往的过程中,家长应尽量不干涉幼儿,让幼儿自由选择,自由结伴进行活动,引导幼儿了解每个人有不一样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家长可以利用生活机会帮助幼儿了解与自己关系密切的社会服务机构及其工作,如商场、邮局、医院等,通过社会实践,了解不同职业的服务人员的辛苦,引导幼儿学习用平等、接纳、尊重的态度对待工作人员的劳动成果。
(三)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家长应抓住有益的教育机会,充分利用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帮助和指导, “例如:在幼儿接电话时,告诉幼儿接电话的礼貌用语、顺序。当幼儿不知怎样加入同伴游戏,或提出请求不被接受时,建议他拿出玩具邀请大家一起玩;或者扮成某个角色加入同伴的游戏”,教幼儿学会做客及待客的基本规则、基本礼貌等。当幼儿与同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指导他尝试用协商、’交换、轮流玩、合作等方式解决冲突。家长可以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幼儿换位思考,学习理解别人。如:幼儿有争抢玩具时,引导他们想想“假如你是那个小朋友,你有什么感受?”让幼儿学习理解别人的想法和感受。家长在进行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时,应该讲求技巧,避免生硬说教,可以采用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移情训练法等方法让幼儿接受,例如通过谈话和讨论“好朋友”让幼儿注意朋友的优点,也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移情训练,让幼儿真正去接受到而不是利用家长式权威逼迫幼儿接受。
(四)成人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交往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父母正向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相反,会阻碍幼儿交往的能力。因此,成人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成人应以身作则,在工作中与同事友善相处,与邻里和睦相处,在家中应保持良好的夫妻、亲子关系,经常问候、看望父母,主动为父母做家务;利用闲暇时间,借助故事、图书等给幼儿讲讲父母抚育孩子成长的经历,让幼儿理解和体会父爱与母爱,让幼儿初步懂得感恩;同时,成人应该尊重、关心长辈和其他人,在公交车站主动给老人让座,看到别人有困难能主动关心并给予一定的帮助等行为,使幼儿懂得对待年长者要有礼貌和帮助。幼儿作为发展的个体,通过观看、模仿成人交往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学习社会性知识和社会行为。
总之,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尤其是幼儿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不光在幼儿园就能完成的,更需要家庭教育的配合和支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家长应树立正确的儿童观,给予幼儿民主的家庭环境;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和条件,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在幼儿交往过程中,结合具体情境去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并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榜样,从而更好的培养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
摘自:《学前教育新视野》2015.02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浅谈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小珍阅读人气:1129
- 幼儿交往能力的具体性指导策略...树叶沙沙阅读人气:1196
- 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的10个小游戏紫玫瑰阅读人气:969
-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zhangbo320320阅读人气:1860
- 培养幼儿自我控制能力(蒙台梭...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1626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培养幼儿独立自主能力的策略?蔷薇阅读人气:939
- [教师工作]请问如何培养幼儿教师的语文水...花语阅读人气:995
- [教师工作]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呢?花语阅读人气:1038
- [教师工作]如何培养幼儿当好值日生?城北荷叶阅读人气:807
- [教师工作]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应从哪...橙子阅读人气: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