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猜想止步

作者:武玉玲  来源:江苏省东台市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4-10-09

    我们经常运用猜想的策略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想象能力。可是如果教师考虑不周,猜想的时机、设问不当,就难以取得期待的效果。反思自己的工作,我有三点思考。
    思考一:猜想不是凭空想象
    猜想并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根据以往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从这一点来看,教师提出的问题——“百货商店的售货员小猴遇到了什么难题”,让幼儿猜想就有些不妥当。以幼儿的经验,幼儿能猜想些什么呢?恐怕教师在不知道故事内容的情况下,也很难猜想小猴遇到了什么难题。彤彤回答“我不知道”,这不是调皮,的确如此。
    幼儿没有卖的生活经验,只有买的经验。如果教师提问:“小猴是一家儿童百货商店的售货员,小猴在卖些什么东西呢?你们猜猜看。”幼儿一定会感兴趣,不仅能猜想出许多不同的结果,而且所做的猜想又能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得到验证,使整个教学过程连贯真实。
    “我不知道”说明了一个关键问题,当幼儿的经验不能支持他们猜想时,就会出现不着边际的瞎想或无法猜想的状况,幼儿表现出的学习态度就是被动轻漫的。因此,教师要明确一点:猜想不是凭空想象,经验直接影响猜想,只有在幼儿有经验支持猜想时,教师的教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思考二:猜想不是越多越好
    由于猜想能让幼儿的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于是有的教师就喜欢时不时地让幼儿猜想一下。但是,如果我们滥用猜想,猜想就失去了原有的魅力。
    比如,在一次“早期阅读”的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在组织绘本阅读活动《鼠小弟的小背心》时,不停地让幼儿猜想,如猜想鼠小弟遇到了谁、他们会说什么、鼠小弟会不会借背心给他穿、穿上小背心的“他”感觉怎样。每个小动物出场都要经历几次猜想。一个好的绘本故事就被一次次的猜想弄得零乱,失去趣味。
    其实,教师在运用猜想的策略时,要选择最佳时机让幼儿猜想,而不是从头到尾不停地猜想,就像评书每到关键处就戛然而止,说书人丢下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让听众欲罢不能,只能靠猜想来自我满足。无意义的猜想不仅会降低幼儿的学习热情,而且会浪费教学时间。
    思考三:引发猜想不是随便问问
    幼儿的猜想始于教师的有效提问。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精心设计提问,而且要预设幼儿可能出现的回应方式,深入思考当幼儿出现了超乎寻常的回应时教师又该怎么做。因此,教师设计的问题就不能只是一个,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来提问,特别是追问。当幼儿瞎想或想不出时,教师应该换个角度启发幼儿重新思考,促进幼儿将猜想进行到底。教师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后就不会害怕幼儿回答“我不知道”,也不会因为幼儿的“我不知道”而随意改变教学思路。
    当然,话题中的情况一旦发生,教师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还是可以通过调节设问方式,引导幼儿。不如,先提供几个答案让幼儿选择,降低问题的开放程度,这样就避免了幼儿回答“我不知道”。等幼儿懂得了怎样猜想、获得成功后,再提高猜想的难度,幼儿一定会越来越有兴趣与教师互动。
    总之,我们不仅要创设机会让幼儿猜想,而且要引导幼儿学会猜想,在有效的学习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编辑:cicy

上一篇:知道孩子的“不知道”

下一篇:电子白极与幼儿歌唱活动的有效整合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