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孩子的“不知道”
作者:杨军 来源:江苏省淮安市新星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4-10-09
只有了解幼儿的想法,教师才能够接住他们抛过来的球,那么同样的道理,幼儿也需要明白教师的想法才能够将球再次抛出去。从幼儿的角度来探析,可能最初是由于不清楚教师提问的目的而不好作答。
这样看,问题似乎出在教师提问的有效性上。当出现“红苹果”这样明确的提示,幼儿理解了教师问题的用意,就能恰当思考故事中“o”(圆圈)的含义,才能够大胆想象和表述。
但为什么话题中的幼儿面对封闭问题反而愿意回应,而面对开放性更强的问题却屡屡消极回应?幼儿为什么会如此轻易地说出“不知道”?
透过现象看本质,我认为,这些幼儿也许缺乏某些学习品质,比如,积极主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或者说幼儿在学习品质方面获得的发展有限,这才是值得重视的根本问题。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在活动过程中表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良好行为倾向是终身学习与发展所必须的宝贵品质。”而教师的作用在于注重潜移默化,把培养良好的学习品质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各环节,包括各领域的教学和区域活动中。在探索过程中,我逐渐总结了三大原则。
原则一:层层推进的提问是有益的“支架”
在活动中,教师的引导很重要,层层推进的提问有益于幼儿思维的发展。案例中,当教师问到:“咦,这些‘0’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小猴糊涂了,我们来帮帮它吧。”此时,如果教师能出示圆形物体的图片,帮助幼儿调动已有经验,相信一定能引起幼儿的共鸣,他们一定会接住老师抛过来的球。
此外,良好的学习品质不会一蹴而就,教师需要明确教育是一个过程,不仅局限于一次活动,而应该渗透在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之中,渗透在每一件不经意的小事之中。
原则二:老师不知道的越多,幼儿知道的越多
案例中,教师在幼儿都回答“我不知道”的时候,只好再次引导话题一一“我觉得这‘0’是红红的苹果”,这样的启发虽然有效,但是思考及回答的主动性偏向于教师,而远离了幼儿。
那么主动性到底应该偏向于哪边?这是显而易见却又值得深思的问题。
刚工作不久时,我曾经在组织“物体的沉浮”这一科学活动中,精心准备了丰富的内容与材料,但活动效果却不理想。记得当有一名孩子的回答与我的问题发生偏离时,我也害怕他们没有按照预设的步骤往下走,没有等待其他幼儿的发现和总结,就代替他们说出了所谓的结果,匆匆结束了活动。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又多次组织这一活动,面对不同的孩子,每一次我都有不同的感受和提升。渐渐地,自己更多了一份从容,再也不会害怕孩子们的回答是这样的、是那样的、还是怎样的。因为我会多问问孩子们这么回答的原因和道理;因为我已经明白,所有的答案不一定都是唯一的、标准的,哪怕是老师的答案,老师不是教室中的权威,而是与幼儿共同建构的一分子。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等待、学会了欣赏,也学会了“糊涂”。我带的幼儿也有了更大的自主性、更好的发展。
教师的“不知道”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幼儿的“知道”。教师不要去扮演“什么都知道”、“什么都会”、“什么都懂”的角色,而要去发现幼儿“不知道”的背后原因,把探索的机会留给幼儿,引导幼儿乐学、会学、能说、会说。支撑我做一名“糊涂”教师的正是理解幼儿、尊重幼儿的儿童观。
原则三:不怕失败,直面真实
教育追求的是“真”。即使是公开教学,我们也应该做真实的自己,为了教育而教育,而不是为了观摩效果而教育。不妨将每一次观摩活动当成研究,用平常心面对活动中的起伏;不妨将每一次日常活动当成观摩,用精心的准备挖掘日常的价值。
知道孩子的“不知道”,不是说教师要成为百科全书,而是说我们要了解孩子为什么说出“不知道”,什么地方真的“不知道”,这样才能有效应对他们的“不知道”。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如何让孩子较快地知道同班孩子...未名草阅读人气:999
- 您知道孩子在想些什么吗?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1342
- “我不知道该哪门祝福她”逐花而居阅读人气:1170
- 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的20个小故事灵妖阅读人气:1256
- 然然现在没有他不知道的了然然妈妈阅读人气:678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园长管理]家长怎么在家知道孩子学得怎么...爱神的飞刀阅读人气:399
- [教师工作]圣诞节要到了,给小朋友送礼物...别傻了姑凉阅读人气:809
- [教师工作]幼儿不知道爱惜玩具怎么办?莲阅读人气:923
- [园长管理]想在幼儿园开设国学课程,但是...花语阅读人气:793
- [园长管理]我想知道家访时应该注意哪些...紫晓阅读人气:7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