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良好交往能力的实践研究
作者:张永俊 连玉华 来源:北京市东城区教育委员会 上传时间:2012-09-19
交往在人一生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本研究中“幼儿良好交往行为”指的是幼儿以比较恰当的方式与周围人(包括同伴、家长、教师)沟通交流,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得到别人的认可或赞同。对于幼儿,具有良好的交往能力对其智力发展、以后的学业水平及未来走入社会均有重要作用。
当前,幼儿交往发展水平并不容乐观:任性、自我中心、不能理解他人、缺乏交往技巧等现象在幼儿园经常可见。如何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幼儿交往行为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有什么切实可行的教育途径?对这些问题,教师心存诸多困惑。因此,厘清交往行为的内容,使教师能对幼儿的具体交往行为进行观察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进行指导,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幼儿交往行为的四种类型
我们经过四年的实践研究,对幼儿园最常见的交往行为进行分析和梳理,同时考虑教育指导的便利性和操作性,将幼儿交往行为分为四类,并对其发展水平进行描述,形成了《幼儿交律行为发展指南》。
1.礼貌交往行为
交往中的礼貌、礼仪非常重要,对于幼儿来说,学习一些简单的交往规则,养成举止文明、礼貌待人的习惯,有利于其一生的成长和发展。
我们将礼貌交往行为分为五项具体内容:称呼、敬语、问候、感谢、道歉。其中,称呼主要是幼儿在面对成人或同伴时能以适宜的称谓称呼他人,以恰当的方式发起交往或引起别人的注意;敬语主要是指“请”和“您”两种称谓方式,它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非常高;问候也是一日生活中最常用到的礼貌用语,它经常与“称呼”合用,如“奶奶,早上好”;感谢和道歉同样在幼儿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要让幼儿从小学会感恩,养成敢于承担责任、勇于承认错误等良好品行。可以看出,礼貌交往行为不仅是一种外在的行为表现,也是一个人综合修养和素质的体现。
2.一般交往行为
一般交往行为是指那些经常发生、反映一定交往技巧但不属于亲社会行为的交往行为,它主要是一些基本的交往技巧。这些行为对扩展幼儿的交往范围、交到新朋友以及维护自己的利益或人格等有着重要作用。
一般交往行为主要包括发起交往、介入交往、拒绝交往。发起交往是指幼儿主动向别人提出交往要求,如发出邀请、请求帮助、互换物品、赞美别人等。介入交往与发起交往有一定相似性,主要区别是介入交往的对象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正在共同游戏的幼儿,而发起交往的对象一般是对方仅一个人或者虽然有几个幼儿但还没有共同的游戏主题。良好的介入能得到对方的许可,并能真正加入到别人的游戏中。拒绝交往是指幼儿在不愿与别人交往时,能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尽可能地不伤害别人。幼儿作为一个独立个体,享有各种权利,包括拒绝别人的权利。我们的传统文化对这一内容关注不够,因此,我们将此项内容单独列出,以培养幼儿独立、大胆的交往行为及人格特点。
3.友好交往行为
友好交往行为主要包括交往中的一些亲社会行为,即社会期许人能达到的、有利于人际关系和谐稳定的行为。
友好交往行为主要包括:分享、轮流、助人、合作。分享主要指幼儿能将自己的物品与其他幼儿一起玩耍或使用,或者将自己的想法、玩法、探索发现或情绪情感等告诉别人;轮流主要是指“一个接着一个”的行为,需要幼儿具备一定的自我行为控制能力;助人是指在发现别人有困难时能主动向其提供帮助的行为,这一行为的基础是同情心的发展;合作在幼儿园中也是很常见的教育内容,主要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幼儿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自愿结合在一起,通过相互之间的配合和协调而完成共同目标的行为。
4.冲突解决行为
冲突一般是指幼儿之间相互反对或一方阻止、阻碍、伤害了另一方的行为。频繁发生冲突是幼儿交往的一个特点,它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冲突中,幼儿通过诉说、申辩、反驳等各种交往技巧来维护自己,需要学会沟通、妥协、辨别是非以及面对挫折等,交往能力逐渐得到提高。
我们根据幼儿发生冲突的原因,选取了四种常见类型:争夺、误解、观点不一、维护规则。争夺是幼儿冲突的常见原因,如争夺玩具、图书及操作材料等。争夺的发生一方面是因为幼儿要维护自己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因为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或没有好办法解决问题。误解和观点不一也是由于幼儿双方不能互相理解及达成一致意见所引起的矛盾,它们之间的主要区别是:误解是有客观存在的事实的,而观点不一则是幼儿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不一定是“谁对谁错”,需要经过协商来达成双方都认可的解决办法。维护原则主要是指幼儿发现别人不遵守规则时制止别人而发生的冲突。
提高幼儿交往能力的具体教育策略
根据幼儿交往发展中的各项交往内容,我们在幼儿一日生活各个环节中抓住契机,主要采取以下教育策略。
1.在一日生活中充分利用和挖掘幼儿交往的时间与空间
幼儿在不断与他人的互动中,亲身体验与理解如何进行友好的交往。因此,我们在保证幼儿一日生活常规正常进行的基础上,要为幼儿创设尽可能多的交往机会,增加他们之间的交往频率。
(1)保证幼儿有足够的自由活动时间
在组织良好的自由活动中,幼儿的情绪非常放松,幼儿之间的交往表现也最真实自然,因此最利于发展其交往能力。自由活动时间主要包括餐前准备时间、餐后时间、户外活动前准备时间、睡前准备时间、睡后整理时间、离园前的等待时间以及其他环节的过渡时间。如东城区东棉花胡同幼儿园在午饭后组织幼儿进行自由愉快的散步活动,幼儿交往对象从本班逐渐扩展到其他班,散步范围由一个院落扩展到两个院落,有效地促进了幼儿交往能力的提高。
(2)采用适宜的方法打破班与班、区与区之间的界限
我们打破班与班、区与区之间的界限,提高幼儿的交往机会和频率,使幼儿的交往范围不断扩大,交往对象不断扩展。区角活动、户外活动、晨间接待等集体性不强的活动比较适宜运用该方法。如北京市第二幼儿园利用宽大的楼道创设“角色游戏共享区域”,先打破两个平行班的界限,两个班的孩子可以互相到设在楼道的对方班级的角色游戏区里,然后扩展到本楼层的所有班级(4个班),最后打破全园所有班级(8个班)的界限,幼儿可以到任意班级的共享区域进行游戏。另外,开展幼儿间大带小活动、全园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都是打破班级界限的好方法。
(3)创设利于交往沟通的空间
幼儿天生具有与别人交流的兴趣,尤其中大班幼儿,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交往交流技巧。因此,为他们创设一个舒适、安全的空间,幼儿可以进行愉快的交流与沟通,其游戏性、操作性功能相对较弱,这也是与其他活动区的最大差别。如民航幼儿园专门创设了一个区域“交友吧”,幼儿在这里可以敞开心扉,自由沟通,逐渐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根据某些区域的特点挖掘其交往的价值,如北京市第二幼儿园创设了温馨舒适的“书吧”,将阅读与交往进行有机整合,让幼儿在快乐的阅读中自然地提高交往能力。
(4)引导家长有目的地为幼儿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
我们鼓励家长利用和挖掘各种机会为孩子创造跟同伴交往的机会。教师组织家长带孩子参加亲子活动,如周末组织家长带幼儿参加各种踏青、做客等活动;鼓励家长自发地组织幼儿交往,如鼓励同一小区的家庭能经常串门、组织角色游戏等;支持家长为幼儿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创造机会,如带孩子到亲戚家做客、邀请邻居小朋友到家里来玩,以及请孩子做类似在超市付钱、购买图书等力所能及的事情。
2.提高影响幼儿交往的关键能力我们认为,理解他人能力和交往语言表达能力是影响幼儿交往的关键能力。
(1)引导幼儿更好地理解他人
幼儿交往中出现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不能理解对方,或者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幼儿思维虽然处于“自我中心”阶段,但我们可以培养幼儿“站在他人角度想问题”的思维方式。
理解他人的情感。幼儿是“情绪的俘虏”,其自身的很多行为直接受情绪的影响。如果幼儿能较好地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其同情心则会得到引发,幼儿就能做出更多适宜的交往行为。具体包括以下两种方式。
引导幼儿回忆自己的相同经验来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幼儿若经历过类似情感体验后,对别人在经历同样事情时会比较容易理解,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时的引导。如有的幼儿把别人撞倒后,说完“对不起”就玩自己的了,老师就问他“摔倒时的感受,摔倒后是否疼,摔倒后希望别人怎么对待自己”三个问题,层层递进地使他理解别人的痛苦感受,并引导其学习基本的道歉方法。
引导幼儿观察情绪情感线索来理解别人的感受。教师经常性地引导幼儿观察他人的情绪情感,不仅能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也能培养幼儿理解他人的能力,并能增加友好交往行为。教师可以用语言来提示幼儿,如“她的脸怎么了?”也可以用描述性的语言直接告诉幼儿:“她脸上有泪水,心里一定很难过。”促使幼儿理解别人的情绪情感。
理解他人的行为。具体包括以下两种方式。
客观地理解别人的行为。即“事实是什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幼儿由于思维的局限,容易仅从自己的角度看待事件的发生过程,因而有时得到的信息是片面的。教师就要引导幼儿学习控制自己的情绪,用具体、恰当的问题引导幼儿“给别人一点时间”来解释。比如幼儿告状说,别人把自己的积木碰倒了,老师可有针对性地提问:“刚才你是怎么把积木碰倒的?”撞倒积木的幼儿说:“我抱的玩具筐太大了,没看见他搭的积木。”老师再引导告状的幼儿,别人是不小心撞倒的,并引导他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习理解与宽容别人。有时幼儿的说明或解释不清楚,需要教师将幼儿的话进行重新表述,以帮助其描述或解释其行为或意图。
从积极的角度理解别人。对同一件事情,可以从积极、消极两个角度来分析,但是得到的结果完全不同。积极的角度容易使孩子养成友好交往、乐观开朗、不怕困难等良好个性,而消极的角度却容易使孩子陷入悲伤、生气乃至怨天尤人的境况,不利于幼儿健康向上的个性发展。因此,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从积极的角度来理解别人的行为,而不是简单地表扬或批评。比如,幼儿告状说另一个幼儿“老跟我捣乱,我玩什么他就玩什么”,经过老师的耐心引导,要使幼儿认识到“其实他是想跟你一起玩”。
(2)提高幼儿的交往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幼儿形成“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维意识和习惯。幼儿在交往中如果能用明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愿望要求,而不是用哭泣、叫嚷或动作来表达,则更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也更容易与他人进行畅通的交往。比如,幼儿因别人阻碍了自己而打人、推人后,老师不能简单地责备,而是引导他:“想想不用手推,还能怎么告诉他呀?”逐渐引导幼儿说出“你让一下行吗”、“你挡着我的道儿了”等方法,引导幼儿逐步学会以适宜的方式与别人交往。
让幼儿掌握基本的支持性交往语言。基本的支持性交往语言,是指在很多交往情境中一些交往语言是程式化的,可以通过讨论或经验积累而形成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或内容,主要包括文明礼貌用语和某些具体情境下的语言。如问候性的语言“你好”、“谢谢”等;再如在散步活动中老师与幼儿共同讨论后,总结出向同伴发出邀请的语言:“咱们一起散步好吗?”“你能和我一起散步吗?”“我想和你一起散步,你愿意吗?”使幼儿能更顺利地结识新交往的对象。
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导幼儿使用口头语言进行交流。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通过设计具体、鲜活的“情境”,促使幼儿观察、感知、模仿和表达,从而丰富幼儿的交往语言。我们探索出以下三种情境。
游戏情境。即通过多种方式创设幼儿熟悉并喜爱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不知不觉地使用语言进行交流和沟通。如针对小班幼儿不爱问早的现象,老师每天与幼儿玩“开锁”的游戏:“小钥匙拿出来,喀嚓一下门开开,×××早上好!”并用手指轻轻地在幼儿嘴边模仿开门锁的动作旋转一下,使幼儿逐渐由不愿开口到能自然、主动地问好。
对话情境。主要是指为幼儿营造一个适宜交流且内容广泛的情境,幼儿可以进行自由自在的交流沟通。如“打电话”、“我来问你来答”等,提高幼儿表达、沟通的交往技能。
任务情境。主要是指创设一个目标明确的任务,需要幼儿进行交流与沟通、合作与协商,与同伴达成一致意见和行动,共同完成任务。可以是生活中的实际任务,如到别的班借书、规划班级活动区设置等;也可以是一种游戏任务,如小组合作绘画、户外游戏任务等,让幼儿在实验、协商、讨论中逐渐提高交往能力。
引导幼儿在使用口头语言时要尊重别人。尊重别人是友好交往的基础和前提,而是否尊重别人不仅体现在说话内容上,还包括说话的语气、语调以及眼神、态度等文明行为上。因此一方面,要引导幼儿讲礼貌,不说难听话、脏话和侮辱人的话等。如值日生提醒小朋友洗手时生硬地说:“×××,挽袖子!”这种方式让其他幼儿难以接受和认可。老师引导幼儿思考:“提醒别人的时候,怎么说别人就不会生气,让人听着心里舒服?”最后总结孩子们的方法:使用温柔的语气、用文明用语,别人就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另一方面,还要引导幼儿用得体的言行举止、恰当适宜的表情和语音语调来表达自己,如打招呼时眼睛要看着别人、跟别人说话时要大方和气、面带微笑等。
3.有效利用与解决幼儿间的矛盾冲突面对幼儿的各种冲突,教师首先要以平常心对待,而且要把它当作进行教育的良好时机:幼儿或学会适宜的解决方法,或学会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或学会适当妥协及面对失败等,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发展了健全的人格。在实践中,我们对幼儿冲突发生后如何进行处理进行了重点研究,并探索出一套解决思路及方法。
(1)解决幼儿矛盾冲突的一般思路
在遇到幼儿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要先进行初步的判断分析:一是冲突是否会伤害到幼儿身体或影响其他幼儿的活动,如果答案肯定,则需立刻制止,否则需要继续观察和判断,直至问题得到解决;二是幼儿能否自行解决该冲突,如果幼儿之间通过协商、交流、妥协或合作等方式合理解决,则教师仍不必介入。
需要注意的是,即使幼儿之间能够独立解决此问题,教师也应该关注该问题解决得是否合理、公平,即对双方幼儿的性格发展、是非道德观念等方面的发展是否有利。如果教师认为结果不公平,就需要再次介入或事后弥补。
(2)指导幼儿解决矛盾冲突的一些具体方法
教师在现场解决幼儿冲突时,经常用到以下方法。
停止伤害行为及稳定幼儿情绪。这通常是在幼儿双方发生较为激烈的矛盾冲突时,教师要立刻制止幼儿之间的身体伤害行为,如打人、咬人、扭打等。同时,要稳定幼儿的情绪,对“受委屈”的孩子要以亲切的态度与之交流,并采取拥抱、抚摸等方式缓解幼儿的不安情绪。对处于激愤中的幼儿,则要使其逐渐冷静,可采取做深呼吸等方法让其平静一下心情,使幼儿双方均愿意并能够交流。教师一定要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进行处理,切不可凭自己的一时印象直接对幼儿做出判断,尤其对那些发出不友好行为的幼儿,也要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理由。
调动幼儿原有生活经验。发生矛盾冲突时,有时幼儿很难理解别人的想法,这时可以利用幼儿的生活经验来解决。如扮妈妈的幼儿想带“宝宝”去上班,而扮姐姐的幼儿不同意,在教师的引导下,最后让“爸爸”在家看孩子,免除了“妈妈”不放心“姐姐”看孩子的担心,让大家都很满意。
让幼儿承担事件所带来的责任和后果。这主要是在处理一些引发了不良后果的矛盾冲突时使用的方法,是让幼儿在参与处理事件后果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行为带来的不良后果,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心,或者引发幼儿的同情心。如幼儿把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弄坏了,可以让他和老师一起向家长进行解释说明。
利用故事中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这是教师经常使用的方法。幼儿之间发生的一些冲突,能在一些文学作品中找到类似的内容,通过引导幼儿共同学习或回顾文学作品,了解其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启发幼儿将该方法迁移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教师除了进行现场指导外,还需要进行一些后续的教育。主要是根据幼儿经常发生或者某些难以解决的冲突行为,组织幼儿进行“隋景再现”式讨论来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浅谈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小珍阅读人气:1132
- 幼儿交往能力的具体性指导策略...树叶沙沙阅读人气:1196
- 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常规(中班...贝壳内的珍珠阅读人气:1540
- 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小小天使心阅读人气:1133
- 培养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1298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应从哪...橙子阅读人气:690
- [园长管理]培养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方法有...果儿阅读人气:2087
- [教师工作]培养幼儿独立自主能力的策略?蔷薇阅读人气:939
- [教师工作]请问如何培养幼儿教师的语文水...花语阅读人气:996
- [教师工作]如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呢?花语阅读人气:1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