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害怕皆非错

作者:李蓓蕾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上传时间:2011-08-03
孩子的小脑瓜里常常装着各种千奇百怪的事情——有时,挥着仙女棒的魔法公主、骑扫帚的巫婆还有爱捣乱的小精灵,都是他们的好朋友;有时,晚上不敢一个人睡觉,却是因为担心床底下藏着大怪兽。大人常常会担心,孩子因为迷恋现实中不存在的虚幻世界,长大了也分不清现实和幻想。其实,孩子正是在想像中享受快乐,体验压力,学会成长。
我们先来了解,孩子为什么会特别钟爱神仙、鬼怪和巫婆这些虚拟的形象呢?
首先,幼儿期是想像力发展最迅速的阶段,是想像最不受限制、最丰富的时期。孩子的生活经验较少,经常借助想像对相关事物进行推断和扩展。其次,由于孩子的生活圈子较小,活动空间较为有限,会借助想像、创造各种形象来扩展自己的活动空间,以此获得丰富的体验。再次,幼儿期也是好奇心最强的阶段,孩子对于任何事物都充满了探索的欲望,尤其是日常生活中所接触不到的事物,面对越神秘的事物就越想去弄明白。此外,鬼怪、神仙、巫婆之类的虚拟形象通常都具有神奇的超自然力量,能让弱小的幼儿体验到强大的感觉,因此,此类的形象和故事就特别受孩子们的欢迎。
家长是否有必要担心孩子这类迷恋“恐怖”的言行表现呢?是否要把孩子所有的巫婆故事书都收起来,不让孩子看呢?实际上,只有一个判断标准,即只要孩子能够明确地区分现实和想像,没有经常出现非场景性、过分的焦虑和害怕等情绪,甚至严重到影响日常生活,就不用过分担心孩子的这种表现。孩子不是生来就会恐惧鬼怪的。很多年轻家长本身喜欢灵异、鬼怪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在生活中不曾用鬼怪等来吓唬孩子,那孩子也会用积极心态来面对这些虚拟形象。
比如,朋友小Z的女儿米丫现在5岁,可从4岁起就对巫婆、妖怪、怪物这类东西特别喜欢。甚至,假如动画片里没有老巫婆,她就没兴趣。有一段时间,小Z自己看日本动画片《犬夜叉》,米丫跟着妈妈看了几眼,开始天天惦记,问她原因,居然是因为里面有好多妖怪。看的时候,米丫也紧张,会拉着妈妈的手不让离开,蒙着眼睛说害怕,不过表情是笑的。米丫以前看动画片《鬼妈妈》 (又名《卡洛琳>),也是又怕又喜欢,还百看不厌,经常要求妈妈跟自己表演鬼妈妈显形的场景。问她,个白不怕那些妖怪。她会惊讶地反问,妖怪都在电视里,为什么要害怕呀!
小z为此苦恼过一段时间,觉得女儿有点不正常,哪有不怕鬼的孩子呀。其实,苦恼大可不必,喜欢看什么样的故事就好像爱吃什么样的饭菜一样,都是个人喜好问题,没什么大不了的。米丫只是在看到影视节目中的鬼怪等形象时才表现出紧张和害怕的情绪,但是在不看的时候仍是非常活泼快乐,并能够明确指出“妖怪都在电视里,我为什么要害怕呀”,这就说明孩子没有太大的问题。通常而言,喜欢这类故事的孩子,想像力都比较丰富。小Z应该为米丫的丰富想像力感到高兴。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经验的增加,孩子对这些虚拟形象的认识会越来越正确。
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区分现实和想像,认识到这些事物都是人们创造出来的,现实中并不存在。比如,可以给孩子介绍相关故事的作者和写作背景,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孩子去参加这些作者的读者见面会,亲眼看看创造这些故事的人;让孩子参加万圣节的相关活动,自己扮一下“鬼”,看看“鬼”是不是也怕“鬼”。此外,孩子一般都会怕黑怕独处,可能源于深层的情绪情感的原因,也不仅仅是这些鬼怪故事的影响。因此,当孩子害怕的时候,可以让孩子说说他的感觉,了解孩子怕什么,而不是主观地把这个现象归罪于鬼怪故事。
当然,孩子不应该只痴迷于这些鬼怪类的想像故事。为了促进孩子更好地成长,家长应该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引导孩子看更多、更广泛的题材。为此,首先,家长自己应以身作则,不要在孩子在场时看过多此类型的书籍或者影视作品。其次,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比如动物、汽车等),有意识地给孩子选择一些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现实性较强的故事片、知识性较强的纪录片或者一些互动性较强的教学片等,并在看之前给孩子提一些有趣的问题。
如果可能,家长最好能陪孩子一起看,并回答问题,提高孩子的观看兴趣。当然。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呆在室内的时候,也不要光给孩子看动画片,而是应该给孩子提供有趣的多样化活动,如玩拼图、搭积木、折纸、绘画、做手工等,发展其多种能力。
喜欢虚拟人物和故事并非只是孩子的专利,有些大人也喜欢看《哈利波特》、《鬼吹灯》、《魔戒》等极富想像力的小说,喜欢充满魔幻色彩的表演。可以说,享受想像力所带来的快乐是所有年龄段个体的权利!
编辑:cicy
 

上一篇:幼儿道德成长与早期阅读

下一篇:当孩子出现畏难情绪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