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

作者:刘畅 马叶秋  来源: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传时间:2010-03-01
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是开展幼儿合作学习活动的前提条件。要合理地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作学习小组的规模要适宜
合作学习小组并不是人越多越好,也不是人越少越好。一般来说,在幼儿合作学习中,4人组的合作学习优于6人组。但是,合作学习小组的规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教师根据幼儿对任务的熟悉程度和任务的难易程度适时进行调整。
(一)根据幼儿对任务的熟悉程度作出调整
对于幼儿陌生的任务,其解决的方法、流程等都需要幼儿探索,所以我们建议小组人数稍少一些,以2~3人为宜。因为在完成这类任务的过程中,幼儿首先要对任务进行讨论和分工,小组人数过多会影响幼儿的讨论,加大分工的难度,从而影响完成任务的效果。对于幼儿熟悉的任务,则可以适当增加小组人数。人数的增加一方面可以加大幼儿分工的难度,锻炼幼儿分工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也给幼儿自主解决纠纷、提高合作意识和能力提供了机会。但是,由于幼儿的能力有限,人数不宜过多,应以4~6人为宜。例如,在中班体育活动“抓辫子”中,由于幼儿没有玩这个游戏的经验,所以教师将活动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2个人一组,在幼儿对任务稍熟悉一些之后,便改成4个人一组,活动最后是6个人一组。2个人一组时,一个人跑,另一个人追,目的是踩住跑的幼儿身后的“辫子”;4个人一组时,幼儿已经不满足于追跑游戏了,教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玩得跟其他小组不一样;最后,随着幼儿对任务熟悉程度的增加,教师把幼儿分为6个人一组,让幼儿对合作时出现的问题进行自主调节。
()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作出调整
材料的性质会影响任务的难易程度,从而影响合作学习小组的规模。合作学习小组在完成任务时离不开各种各样的材料,因此,衡量任务难易程度的一个重要量化指标就是材料。如果材料是轻小、单一的,小组规模可以小一些,2~3人即可。如果材料较大、较复杂,则可以适当扩大小组的规模。但要注意的是,为了尽量增加每个人的学习机会和减少不必要的学习障碍,人数不宜过多,最好不要超过6个人。
材料使用的便利性会间接地影响合作学习小组的规模。有的材料由于体积过大或者价格过高,一个小组甚至几个小组只能共用一个。这时就要控制小组的规模,以确保每个人都有使用材料的可能性,这也有利于良好秩序的形成。有些活动材料可能离活动区域有一段距离,此时,适当扩大小组的规模,让组内一些幼儿起到传递员的作用,不仅可以培养幼儿合作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完成任务的效率。
在合作学习活动中,难度大的任务往往比较复杂,环节比较多,小组规模就要大一些;而难度小的任务比较简单,小组规模就可以小一些。在组建小组时还要考虑到任务对于单个幼儿的难易程度。如果为了培养幼儿个体的能力,那么任务难度对于单个幼儿来说必然是较大的,这时,小组规模不宜过大,最好不要超过4人。例如,在小班合作学习活动“拔萝卜”中,教师的意图是让幼儿到萝卜地里拔10个萝卜,可以看出这个活动比较简单,且教师想要锻炼的是幼儿的数数能力,所以,教师就可以将幼儿分为2人一组,这样既有了合作又锻炼了幼儿的数数能力。而在科学活动“灯泡亮了”中,幼儿不仅要在合作前共同弄明白让灯泡发亮的原理,还要在活动时进行明确分工,才能顺利完成任务,这时教师就可以将幼儿分为4~6人一组,以确保活动的有序展开。
二、建立小组的方式要多样化
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时一般应遵从异质分组的原则,即按能力、性别、个性特点等将幼儿混合编组,使小组成员间形成最大限度的差异。
()基础合作学习小组与活动合作学习小组
基础合作学习小组是指贯穿幼儿生活、游戏、学习的持续时间较长且小组成员比较固定的小组。这种小组为幼儿提供了一种长期的、承诺的合作关系。在基础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及组员确定后,教师应注意增强小组成员的小组意识。如,让基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为自己的小组取一个名称、设计一个吉祥物,让每一个基础合作学习小组选一名小组长并定期更换,共同制定小组规则,在日常生活、教学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各种分工活动等。另外,基础合作学习小组也应定期更换小组成员,避免限定幼儿合作的范围和小团体现象的发生。
活动合作学习小组则是指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根据合作任务等临时划分的合作学习小组。活动合作学习小组为幼儿提供了与基础合作学习小组成员之外的幼儿合作的机会。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合作学习任务灵活地变换小组人数及人员构成,这有利于幼儿更好地完成合作任务。
()教师协助分组与幼儿自主分组
教师在活动准备阶段可以根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以及每个幼儿的条件(能力、性别、个性特点、家庭社会背景)对幼儿进行分类,再在每类幼儿中抽取一名或者几名幼儿进行匹配,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教师在分组时可以借助生动的标志,如把一些事先准备好的胸牌发放给幼儿,让拥有相同胸牌的幼儿成为合作伙伴,这样既能激发幼儿的兴趣,还能节省时间,保证合作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小班数学活动“找个伙伴碰一碰”中,教师将不同颜色、图形的胸牌随机发放给幼儿,然后下达指令:请胸牌图形相同的小朋友互相碰一碰,请胸牌颜色相同的小朋友互相碰一碰。
对小班幼儿或没有合作经验的中、大班幼儿,采用自愿结伴的分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合作的难度。幼儿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和自己关系好或者有相同兴趣、行动模式的幼儿组成小组。在分组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当人数不能整除时,教师可以把决定权留给幼儿,让多出来的幼儿选择一个小组参与进去,也可以让多出来的幼儿与教师组成合作学习小组。
无论是教师协助分组还是幼儿自主分组,都可能会发生幼儿互相不接纳的情况。幼儿互相不接纳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个性不合、暂时性的小别扭、问题解决意见不一致等,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要妥善解决纠纷与矛盾。首先要了解产生纠纷与矛盾的原因,然后跟幼儿协商是否可以与教师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引导幼儿互相接纳对方。如果问题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那么就维持原来的分组方式;如果问题不能解决,也没有必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让不被接纳的幼儿自主选择到其他组去,也可以让其与教师一组进行活动。教师需要注意的是,要帮助不被接纳的幼儿改变其不良的情绪反应,对其进行一定的安慰。在“小猫钓鱼”活动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四个幼儿都愿意钓鱼,没有人愿意做运输员和整理员,幼儿由此引发争执,导致活动无法进行。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及时介入,引导幼儿相互协商,四个幼儿轮流交换工作,这样每个人都能在同一个活动中做钓鱼者、运输员、整理员,四个幼儿只要彼此商量好轮流的顺序就可以了。
三、小组长的选拔要合理
在复杂的活动中,小组长是每个合作学习小组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小组长是组内的领导者和协调员,负责一些具体事项。教师可以根据活动的性质,指派能力较强的幼儿为小组长,也可以实行小组长轮换制,让小组内的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当小组长,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每个幼儿得到锻炼,也可以让幼儿向别人学习如何当小组长,这样的轮换方式比较适合小组成员暂且不变的主题活动。教师应该注意的是,不能让小组长的选拔成为一种形式,即不能为了选小组长而选小组长,完全不考虑幼儿的能力。在相对公平的前提下,教师不妨让协调能力好的幼儿较长时间地担任小组长,这样不仅可以让合作更有序地完成,也可以让每个幼儿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还可以让幼儿从小组长身上学到一些协调的技巧。例如,在大班合作学习活动“大鞋子”中,四个人要左右脚同时踩着两块木板齐步走,这个活动对幼儿的协调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就应当引导幼儿选出一个小组长。小组长可以把能力强的幼儿安排在最前和最后的位置,同时组织组员喊统一的口号,以确保四人步调一致。另外,对一些合作经验比较丰富的中、大班幼儿,教师不妨让他们在小组内自主选拔小组长。
编辑:cicy 
 

上一篇:幼儿合作意识与技能的培养

下一篇:如何面对小“外号”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