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 新问题 新探索——关于新教师教研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汪培  来源:浦东新区冰厂田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4-06-19

      对于幼儿园教师而言,新教师阶段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它是起点,夯实专业发展的第一步;它是基点,为全方位专业发展打好基础。我园作为拥有一园4部、44个班级规模的市级示范性幼儿园,每年都有大批新教师进入,如何根据新教师群体的特点以及新教师培训的问题,探索有效的教研活动,培养有思考力、有上进心、有行动力的新教师,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以下通过两个案例,介绍我们关于新教师教研活动的实践探索。
      案例一:教研回访
      新教师在半日活动的生活环节中常常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他们虽有保育意识,但缺乏语言提示与互动,指导方式单一且不灵活。于是,我们安排了“生活活动组织要点”的专题教研活动。利用上午半天的时间,请新教师一起走进“现场”。为了提高新教师观察的有效性,在开展教研活动前,我们罗列了观察要点和观察途径的指引,为新教师提供记录表格,帮助新教师学会观察记录,学会分析、思考。
      由于生活活动零星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中,所以除了现场观摩,我们还安排了教研活动中的录像解析,使新教师通过视频片段的微格分析,全面地了解一日活动中的各生活活动的组织。
      然而,这样的教研活动对新教师来说是否真正起作用?能否对新教师的实际工作有所帮助?新教师原有行为是否有所改变?为了获得反馈,我们决定在专题教研后增加“教研回访”,即在一个月后回到新教师所在班级看现场活动,了解教研活动后的成效,追踪教师行为的变化。
      作为新教师,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熟悉幼儿园工作性质,能独立带好半日活动,同时遵循保教结合的原则。因此,我们依据市、区级见习教师规范化培训的要点,在新教师培训课程中设计了师德建设、技能技巧、班务工作、课程实施和教学研究5个培训模块。其中,课程实施模块主要围绕一日活动的四大领域,即“生活”“运动” “游戏”与“学习”的基本组织要点进行专题教研活动。
      根据新教师“实践能力处于储备期”,即缺少实践性经验的特点,我们在设计培训课程时,更多地采用真实的教育情境,并结合观摩实践开展教研活动,借助观摩现场和视频解析进行互动研讨。教研活动是否具有成效是常常被忽略的问题,为此我们通过以下措施开展“教研回访”。
      措施1:制订计划,明确任务
      以“生活活动组织要点”专题教研活动为例,我们制订了新教师生活活动回访计划,明确了回访的目标和人员安排。
      回访目标有两点:第一,帮助新教师进一步了解半日活动中生活环节的组织要点,掌握基本的保育指导方法,强化日常带班中保教结合的意识;第二,发现新教师在生活活动组织实施中的亮点与不足,为提高新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提供事实依据。
      人员安排上,我们采取带教师傅交换看新教师,教研组成员自然分组的方法。这样的安排有两个优点:第一,对新教师来说,日常以搭班师傅带教为主,回访时改用其他带教师傅,这样能扩大交流互动的内容,接受不同带教师傅和教研组其他成员传授的经验;第二,对带教师傅和有经验的教师而言,能发现其他新教师身上的亮点,提高教研组团队对新教师实践带教的责任感和指导的有效性。
      措施2:行为管理,自然评价
      为了能在教研活动后的回访中全面客观地了解新教师的实践情况,我们设计了统一的回访表。
      每个新教师开放上午的运动和生活活动,带教师傅和教研组成员观察新教师的行为、语言等,及时记录带班过程中的内容,并作简单的分析与评价。观摩后,教研组团队、带教师傅与新教师进行跟进式专题教研,了解他们在其他实际工作中的经验和困惑,根据问题进行研讨、支招、分享,在教研活动中结合新教师带班中的亮点与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使教研活动更能顺应教师的实际情况并给予进一步的帮助。
      反思
      “回访”是一种评价,它能评价教研的效果。我们不再局限于一次教研活动,而是着眼于新教师教育实践的现场,在过程中评价教研活动对新教师发展的成效。
      “回访”是一种手段,它能强化行为的有效性。我们希望通过回访,激励新教师更好地在教学实践中反思教研所得,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回访”是一种机制,它能促进教研的发展。我们需要走入现场,聚焦问题,通过回访机制反思教研质量,使教研促进新教师的专业成长。
      案例二:分层教研
      除了两周一次的部门教研和年级教研,我们每月还开展一次“分层教研”,即将教龄相同、专业能力相近的教师组成5个不同专业发展阶梯的分层教研组。以下是我们一次“个别化学习”分层教研活动的三个环节。
      环节1:鱼刺图谱,抛接问题
      当教研组长呈现鱼刺图谱时,我们鼓励新教师独立思考,将自己在个别化学习环节中最想解决的问题通过贴纸进行统计。结果我们发现80%以上的新教师都聚焦在“环境材料”的创设与提供上。我们将新教师的问题一一罗列在鱼刺图谱上,包括:如何设计学习性区角材料的内容?材料如何体现层次性和适宜性?怎样的材料能使幼儿玩得开心,玩得持久?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先请新教师展开“头脑风暴”,相互解答,将各种方法和思考贴在问题的旁边,充分鼓励每位新教师积极思考,大胆表达。然后,请每个新教师结合一份或一个区域的个别化学习活动材料谈谈自己对某个问题的思考。然而,“怎样的个别化学习材料能让幼儿玩中有乐,玩中有学”,有的新教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环节2:骨干引领,经验交流
      于是,教研组安排新教师走进骨干教师的教室,观摩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的现场,带着问题去观察。如“幼儿在个别化学习区角中的状态是怎样的”“幼儿喜欢玩哪些材料”“材料隐含了哪些领域的发展目标”“材料来源和投放种类有哪些刀。请新教师有所侧重地选择一个区角统计记录幼儿活动情况,并请骨干教师作专题讲座分享自己的心得。“环境材料凸显核心经验,快乐成为可能”“环境材料关注年龄特点,快乐隐含其中刀“环境材料考虑孩子差异,快乐传递成功”,骨干教师生动的案例介绍和新教师自身的观察记录促进了大家之间的启发、互动。
      环节3:研修实践,分享心得
      教研活动的时间是有限的,教研外的学习更需要指引。分层教研组长向新教师推荐《教师成长手册》《冰幼园本各领域发展目标和关键经验表》等资料,供新教师自我学习与参考,布置研修作业,在网络上分享本班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的材料照片,搭建新教师相互学习沟通的平台。
      我园原有的教研模式是部门教研和年级教研相结合,围绕共同性课程实施和选择性课程实践开展教研活动。但对于新教师来说,他们很难融入真正的教研,其主要原因有两点:第一,虽然新教师在校学习期间已经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等文本非常熟悉,但有理念、缺实践,尤其对幼儿领域发展目标和经验序列知之甚少。第二,现有的教研活动与他们的已有经验和学习需要并不完全契合,在大教研活动中他们常常会感觉“吃太多”“咽不下”,容易成为“听众”。
      如何了解新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最近发展区”?如何选择适宜的话题和方式,使新教师成为教研的主人?于是,我们在两周一次的部门教研和年级教研的基础上,增加了每月一次的分层教研,即教龄相同、专业能力相近的教师组成5个不同专业发展阶梯的分层教研组,通过同质教研和异质教研的互补,促进新教师群体的发展。
      反思
      “分层教研”是一个平台,形成平等的沟通。新教师因相近的背景和相似的专业需求,拥有更多的默契与交流,教师间相互学习、支持鼓励,搭建分享互助的沟通平台。
      “分层教研”是一种方式,体现人本理念。尊重新教师的需求,在平等宽松的教研氛围中,共同解决“最近发展区”的瓶颈问题,凸显“以教师为本”的教研理念。
      回顾我们对新教师教研活动的实践探索,我们觉得要把握三个关键点:第一,“眼中有人”。教研组中有一定比例的新教师,他们有着不同的个性、不同的背景、不同的问题、不同的需求。首先要做到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给予自主交流、沟通、表现的空间,创建自主发展的教研文化。第二,“关注有效”。教研内容要小而实,关注新教师梯队的现状与实际问题,通过教研活动前后的追踪,科学合理的安排,多样多元的方式,以真实情境体验与教研组团队互助为主,有效地提高新教师的教育实践能力。第三,“逐步推进”。以往新教师培养时我们总是急于要“给”,现在我们要适时而“退”,以同伴互助研讨与教研团队互动为主,使新教师有自己的思考力和行动力。
编辑:cicy

上一篇:一样的平台不一样的精彩

下一篇:个别化学习活动助推教师专业成长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DIY“神器”,户外玩教具让体育游戏更有趣!
DIY“神器”,户外玩...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幼儿园“虐童”事件负效应之幼师应对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