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合理的不适当行为的分析及引导方法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9-02-24
一、问题的提出
幼儿因为特定的年龄、特定的心理需求会选择特定的行为方式,不论这个行为表面上看是对是错,是适当或不适当,它都有特有的意义,都是在帮助幼儿实现自己某一方面的愿望。不适当行为可界定为与年龄的适切性有所偏异的行为,它显著地妨碍儿童的成长与发展,以及他人的生活。如幼儿将好好的玩具拆得支离破碎;无身体疾病的感到全身痒痒等。但幼儿的不适当行为中,往往有着特殊的意义,或是代表幼儿与成人之间的关系,或是幼儿对成人发出一种要求信息,都有着一定的合理性,如幼儿拆开玩具是想知道玩具里的小鼓为什么会发出响声;幼儿感到浑身痒痒是希望引起父母注意,得到关心等。幼儿的后天行为基本是“成人”(包括家长与教师)培养的结果。
合理的不适当行为是幼儿成长过程中发展局限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不仅仅是幼儿自身的“过错”。因此,作为成人,在发现这些不适当行为时,应及时分析不适当行为中的合理性,同时做些什么来帮助幼儿。目前,面对幼儿的不适当行为,家长经常陷入帮助的误区:1、责问。责问的结果往往令成人更加气愤,因为幼儿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2、动武。家长在劝告无效后就会采用“动武”的暴力手段,这样仅仅让幼儿记住了“以后不能做”,却无法让幼儿了解处理事情正确方法。3、监控。在一旁监视幼儿的一切行为,往往限制了幼儿的主动性。教师对此常用的方法、惯用的态度通常是正面说服教育,或是严厉的批评,也有的不闻不问。教师和家长的忽视,以及方法上的简单,经验缺乏科学的验证,没有控制的具体要点,处理的很模糊。长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幼儿的合理的不适当行为得不到成人的正确引导,这??不利于幼儿的心理健康,也不利于父母教师进一步对幼儿的沟通和教育。我们认为,应该理解幼儿合理的不适当行为,分析了解幼儿不适当行为的原因,进行适当方式的引导,以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尝试分析幼儿合理的不适当行为的原因,将其分类,为幼儿提供各种引导方式,使幼儿在生活中的好奇或不满等思想得以理解。
实践意义在于探索在允许范围下的对幼儿合理的不适当行为进行引导的途径和方法,以途径的创设为突破口来研究幼儿合理的不适当行为,并寻求有效的引导途径和方式。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一)研究对象
选取本园中班幼儿30名。
(二)研究过程
1、调查问卷:了解幼儿在家(或幼儿园)中发生不适当行为的表现、原因及家长(教师)的教育方法。
2、对引起幼儿合理的不适当行为的原因、表现进行分类。
3、进行各种引导方式的探索
三、研究结果
(一)合理的不适当行为的分类
l好奇有限的知识——“不适当”行为
孩子渴望了解世界,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希望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希望用某些方式进行探索,但因为有限的知识和能力,而只可能做出简单的、模仿的、“荒唐的”、顾此失彼的尝试。探索的过程激励着孩子,他们对于成人世界的行为准则(诸如:科学、理性、经济等)知之甚少,又怎能像成人一样行为呢?(案例见“姗姗改裙子”)
2“心结”误导——“不适当”行为
孩子有着特定的成长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又不知道应该如何表达,就会成为“心结”,既而影响孩子的行为和情绪。如果成人不了解孩子内在的需要,只简单地评判他们的外在行为而采用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如:训斥、责骂、棒打、限制等),就可能反而强化了“不适当”行为。(案例见“小伟变懒了”)
3“难言之隐“合理化——“不适当”行为
当孩子有了“难言之隐”的时候,也会想办法去解决,不同的年龄会有不同的对策。如果他们能为此找到一个合理的理由,他们就会给“难言之隐”改头换面,使之合理化的蒙蔽成人。这种“不适当???”行为表面上看是毫无不适当的,而且是非常合理的。最常见的就是“体化症”,用身体上的不适来达到满足!当然,“合理化”的过程。有的是孩子能够意识到的,而有的则是无意识的。(案例见“瑶瑶的瘙痒症”)
(二)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殊性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1、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幼儿在家中发生不适当行为的原因,家长的教育方法、行为及处理方式。
2、个别访谈、观察等形式了解幼儿不适当行为的表现,进行分类。
3、对实验幼儿进行实验措施:
家园同步:通过家园联系、家长讲座等方式帮助家长分析幼儿不适当行为的合理性,同时配以合理行为的指导。
设立聊天室:幼儿的好奇能与同伴或成人进行沟通,共同寻找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不适当行为后的谈话:及时缓解幼儿不适当情绪,使幼儿得到宣泄与理解。
(三)、引导方式
作为成人,在正视孩子这些不适当行为的同时,必须做些什么来帮助幼儿,应避免陷入帮助的误区(责问、动武,监控等)。理解幼儿会做出成人难以理解的事情,主要是因为他们“无知”。首先,不知道“不能这样做”——这条裙子是不能剪的;其次,不知道“为什么”——小鸡怎样孵出来的呢?最后,不知道“怎样做”——怎样才能引起爸爸妈妈的注意呢?因为“无知”,所以难免犯错。如果成人站在自己思维高度来理解幼儿的行为,当然“不可思议”的“不适当”了。因此,我运用以下方式:
1、告知与防范
将你认为应该让幼儿知道的事情用幼儿能够理解的方式告诉他,如果将不同,当然就先防患于未然!比如:“姗姗,你用剪刀的时候,可要注意什么东西可以剪,如:纸;什么东西不能剪,如:桌布、衣服等。”
2、询问与原谅
成人不可能预想到幼儿可能做的所有事情,所以也就不可能什么都让幼儿明白,即使某个道理幼儿知道,也因为缺乏直接体验而还是可能去做。这个时候,成人要学会“询问”:“你为什么这样做?”“我知道你这样做,肯定是有原因的,能告诉我吗?”“我很想知道这样做,有什么好玩吗?”
在询问的时候,最好先假设自己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这样去询问幼儿时,会减轻幼儿的紧张与担心,而且会让???幼儿觉得你很亲切。千万不能用“定罪“的方式问幼儿:“你说,到底是怎么回事?”“你知道错了吗?”“你怎么可以这样做。”这样的问法,只会让幼儿害怕、拒绝与叛逆,因为这分明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在幼儿身上,而且不容解释。这又怎能了解幼儿内心的想法和需要呢?
“询问”不过是想得到一个合理的解释,想了解幼儿的思维轨迹和内心需要,并不是要再次证明“孩子,你错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询问都能得到答案的,因为幼儿根本还不会解释。所以,即使儿童不能给你一个“合理”的解释,成人也必须应该学会“原谅”。
听孩子的解释,多给孩子一点时间,等待“为什么”。为孩子的行为找一个合理的理由。如果不能看到孩子不适当行为中的合理性,就说明还不够了解孩子。既然任何事物都有其正反两面性,那么孩子的行为当然也有合理、有利的一面,找不出来,就不能简单地批评或惩罚孩子。
3、弥补与共同改变
所谓“知错能改”,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后,帮助他们找到弥补的办法,比打一顿骂一顿有效得多。当成人与孩子站在一起,支持、帮助他去弥补时,孩子能从中学到很多。比如:孩子与同伴发生了冲突,把对方的头打破了。这时,即使你再把孩子的头打破了也是无济于事的。重要的是怎样帮助孩子去弥补过失,从中学习生活中的规则!
最后,不要忘记,孩子的成长,始终与环境相关联;孩子的问题,必然也反映了环境中的不足,所以承认不要忘记:与孩子一起学着去改变!
四、结论
1、幼儿的变化
幼儿的变化直接反映出教师与家长对幼儿关注和关爱程度,反映教师和家长合作的效果,是检测研究是否达到的最好手段,该课题研究的最终收益人是具有不适当行为的幼儿,其问题行为的纠正和进步的稳定趋向标志着研究的有效性、真实性和科学性。幼儿只有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与同伴、父母、教师建立平等的关系,才能获得愉悦的体验,才能满足幼儿成长中心理需要并获得发展。
2、家长的认识和转化
家长从行为上不接受教师的指导变为主动与教师切磋;从心理上不理解变为主动与教师沟通;从关注幼儿的行为到关注幼儿身心和谐全面发展。家长的观念、行为发生了质的飞跃,进一步加深了幼儿园与家庭、幼儿与家长、幼儿与教师的关系,提高了亲子互动、师生互动的效益。
3、教师的变化
教师整体育人意识增强,既注重教育活动对幼儿全面发展的影响,更注重日常生活中通过多种教育内容、方式和形式,对幼儿进行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不过随着课题的进行我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同一个外在的行为表现,有着不同的内涵,什么影响着行为、行为到底是怎样产生的等,都是我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浅谈幼儿园合理的营养膳食快乐之星阅读人气:1527
- 幼儿个案分析及教育欢惜儿阅读人气:1906
- 浅谈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幽雅的糖果阅读人气:1098
- 幼儿教师言语行为的重要性爱、仰望阅读人气:1103
- 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不良行为婷婷玉立阅读人气:1386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孩子刚上幼儿园哭闹,不适应怎...撒撒娇阅读人气:379
- [教师工作]现在幼儿家长太难沟通了,有什...琼子阅读人气:808
- [教师工作]现在幼儿太自我了,有什么好方...霞娃阅读人气:752
- [业务管理]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方法有哪些...yangjili阅读人气:3738
- [教师工作]孩子到幼儿园尿裤子,老师怎么...约定的呢阅读人气: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