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袖地位儿童同伴关系初探

作者:吴文静  来源:北京市航天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0-03-06
“小小领袖”强强的故事
强强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孩子:矮矮的个子、自然卷的头发、黑黑的皮肤。唯一引人注意的是他亮闪闪的一双眼睛,藏着挑战和机警。可是,就是这么一个看似弱小的孩子,却有五六个孩子甘受他差遣,这些孩子紧密地围绕在他的周围,张口闭口:强强说……强强说……俨然将他当做权威人士来崇拜。他的确拥有“权威”:决定这个小圈子今天选择什么户外游戏。他要打球,就有人给他拿球拍;他要跨栏,便跨栏,甚至违反了他的规定的人,也甘心受他的惩罚。
笔者很好奇:是什么力量能够令一群聪明伶俐的男孩子“臣服”于强强呢?他到底有怎样的“个人魅力”?带着这个疑问,笔者持续观察并做了记录,观察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片段:
片段一:“你得给我叠被子”
新新是强强的超级“粉丝”,每次起床后,不管强强穿衣服有多慢,他都耐心地等着,直到两人全部把起床要做的事情做完,才一起从午睡室出来。这段时间,强强越发慢了,新新有时会不耐烦地嘟囔几句,自己想先行离开。
“你是我的好朋友吗?”强强一看新新要离开自己,敏感地问。
“当然是!”新新说。
“那你得给我叠被子!”强强小声地说。
新新不再说什么,默默地帮强强叠起了被子。
刚开始,老师以为新新乐于助人,还表扬了他。可事情渐渐不对劲了,强强明明自己会叠被子,而且叠得很好,但每次他都慢腾腾地穿衣服,然后“指使”新新给他叠被子。令人费解的是,新新似乎很乐意为强强做这些事情,一直围着他忙来忙去。
片段二:“你让我站第一个”
每次排队,孩子们都要争抢站在老师跟前的位置,似乎是个风水宝地。简单的一个排队,却让我发现了一个有趣而不简单的事情:只要是强强的“死党”先抢到这个位置,强强总有办法让他把位置让出来,强强不管来得多晚,都能站到第一个!
遇到性格较弱的“死党”,他会毫不犹豫地站到前面;遇到性格较强的同伴,他会用其他方式来实现,如:“你让我站第一个,我让你看我的宇宙书!”如果占到位置的是其他的孩子,强强会让自己的“死党”去说服这个孩子,令其自动让出位置来。只不过,后一种情况并不总能成功。
片段三:“你,解除”
户外活动刚刚开始十分钟,操场中间突然出现了两个肩并肩、站得笔直的孩子,他们像武警战士守卫大门的姿态一样。我起初不在意:“不过是孩子做游戏,一两分钟他们准坚持不住的。”
谁知道,三分钟过去了,五分钟过去了……两个孩子丝毫没有松懈的意思,还是那么笔直地站着。我很纳闷:“什么游戏能让两个好动的孩子站这么久?还能站得那么好?”好奇心促使我上前问个究竟。
然而,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想要保守自己的秘密:“没什么,没什么!”奇怪了!什么事情这么神秘?在我的一再追问下,其中一个孩子脸上闪过一丝犹豫的表情,小声说:“我们在罚站。”这就更奇怪了:“谁罚你们站了?”两个孩子不说话,依然笔直地站着。既然问不出什么来,我退了回来,准备静观其变。过了一会儿,强强过来了,指着其中一个孩子说:“你,解除!”得到“解除令”的孩子如释重负般跟着强强走了,加入了打球的队伍。另一个孩子,更加笔直地站着,似乎在用行动证明什么。这一切都被我看在眼里:“原来,他们是被强强罚站的。”可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我正在猜测着。
过了一会儿,强强和浩浩正用球拍追打着玩,互相攻击。我叫住了他俩,收过了球拍,请他们想想刚才都做了什么。强强愣住了,倔强地看着我,不吭声。正在这时,戏剧化的一幕出现了:被强强“罚站”的孩子一看强强犯了错误,自己的身体明显放松了,自动“解除”,去玩了。言言跑过来,打抱不平地说:“强强太厉害了,别人打球不小心碰到他了,他就罚别人站!”我的疑团一下揭开了:原来强强的小团体中出现了“违规”的人,罚站就是强强制定的“规则”!
分析与讨论
同伴交往为增强幼儿的社会技能、发展亲社会行为、提高自我意识以及进一步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提供了经验。从案例中发现,大班幼儿已经能够形成富有凝聚力的同伴群体,而且这种同伴群体具有一定的组织结构。
强强在群体中自然地成为公认的领头人,并非教师权力介入的结果。该群体有共同的目标、相同的兴趣(喜欢探索宇宙、打球)、经常共同参加某些活动(由强强发起)、共同的行为规则(违反者罚站)、共同进退(互相等待去做某事),等等。由此可见,他们已经形成了富有凝聚力的同伴群体,该幼儿群体已形成“自治”的局面。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班级作为一个微型社会,不仅体现在该群体有公认的制度、规则和目标上,而且更体现在班级成员各自的身份结构。幼儿在同伴群体中的地位是由各自不同的支配能力决定的。那些拥有“领袖”地位的孩子往往是同伴群体中受欢迎的个体,处于支配地位。这样的儿童能在同伴群体中指导和协调他人行为,有效地组织活动。
正如案例中的强强,人际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都非常强,是同伴公认的聪明孩子。在组织活动时表现出较强的社会能力,在学习活动中能够脱颖而出,获得较好的评价。另外,由于他刚从国外回来,具有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知识经验(喜欢探索宇宙),从而使他成为同伴群体中默认的“领袖”。正因地位特殊,他有时可以享受特权,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选择小组任务,使分工更加明确、细致。而那些在体力、能力等方面甘拜下风的幼儿,为了找到群体的归属感和被群体接纳的安全感,则心甘情愿地担当起顺从的追随者的角色,这样,同伴群体中的领导与跟随的结构便形成了。
在观察中发现,幼儿之间的互动在不同场景下呈现出多样化形态。在小组中确立“领袖”,使得同伴群体中有人实施“控制”,群体的决策和共同的任务更容易完成。大班幼儿仍善于模仿,他们把强强等社交能力较强的同伴作为榜样,在言行方面受其影响,这不但巩固了同伴关系,而且也促进了强强与班里其他幼儿的交往。这说明幼儿间的社会互动并不仅是行为的互动,也包括幼儿间心理上的相互影响。但是,这些拥有“领袖”地位的幼儿往往因过度自尊而受不了批评,因此应防止他们养成傲慢无礼、驱使他人、耍小心眼等不良个性的形成,应通过换位思考、移情等有效的教育策略,有针对性地引导这些幼儿个性品质的全面发展,发挥其在同伴中的积极作用。
编辑:cicy
 

上一篇:孩子爱耍小聪明怎么办

下一篇:幼儿合作意识与技能的培养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