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不要发脾气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7-11-01

  外孙女丹丹开始学习走路了,她喜欢走,每当她稳稳地迈出自己的脚步,脸上就会露出自豪和满足的神情。与哥哥安安当年学走路不同的是,小姑娘显得更稳当。说丹丹稳当是跟哥哥比她不那么莽撞,但小姑娘也有让人不省心的时候。  

    晚上,安安坐在地垫上专心致志地用积木搭城堡。爸爸赞赏说:“哇,安安今天搭的城堡太好了!是我看你搭的城堡中最好的一次。”   

    安安不无得意地提醒说:“城堡旁边还有美丽的花园。”   

    的确,今天安安是用了心在搭他的城堡。于是爸爸关照说:“安安,你把城堡修整得更漂亮一点,我等会儿用相机把它记录下来。”   

    话音未落,丹丹跌跌撞撞地凑过脸来看。  

    安安感觉到了危险,赶紧拦住说:“丹丹你别过来!”   

    妈妈不乐意了说:“嗨,哥哥怎么做的,让小妹妹看看不行吗?”   

    安安很有预见地说:“你不知道,妹妹会搞破坏的。  

    正说着,只见丹丹的小手一挥,哗啦一声,城堡倒了一大半。安安愤怒地大叫起来,猛地一推,丹丹顿时倒在地上哇哇大哭。  

    爸爸妈妈都生气了,批评安安,“小妹妹不懂事,怎么可以对小妹妹动手?”安安气得一脚把残存的城堡积木踢得四处飞散,躺在地上号啕大哭。家里刚才欢乐祥和的气氛顿时没了踪影。  

    我让妈妈把丹丹抱开,耐心地等待安安稍稍安静一点,然后轻轻地拍着安安的肩膀问:“告诉我,发生了什么事?”

    “丹丹走过来,突然就把我辛辛苦苦搭起来的城堡推倒了。”安安呜咽着边说边用拳头使劲敲打着地垫,“我气死了!”

    “要是我辛辛苦苦做好的东西被别人破坏了,我也会很生气的。”我对安安此时此刻的心情表示理解。  

    “但是,爸爸反而还要骂我,我更生气了。”安安开始平静地和我交流自己内心的感受。  

    “告诉我,事情已经发生了,你想怎么办?”我想不要急着去批评孩子,或者去讨论对错。作为成年人,我们应该比孩子更冷静,给孩子一个思考和自我认识的机会。这或许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更有帮助。  

    “我以后再也不和妹妹好了,我再也不准妹妹来碰我的东西!”安安愤愤不平地说。  

    “这么说来,你是认为妹妹对你很不友好,存心搞破坏,存心让你生气?”我认为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远比我们给孩子一个现成的意见更有意义。  

    “这……”安安迟疑了一下说“不是的,妹妹太小了,她什么都不懂!”安安已经完全平静下来,做出了很理智的分析。  “分析得很好!我们都会有许多不懂的事情,如果我们因此而做错了事,别人就可以从此都不理我们了吗?”   

    “那不行,因为不懂而做错了事,应该得到原谅的。”安安的回答说出了我想说的话。  

    “那妹妹不懂事推倒了你的城堡,我们可以原谅她吗?”我进一步把话题引入刚才发生的事情。  

    安安脸上露出可爱的笑容,轻轻地回答:“可以原谅。”   

    “这么说来,刚才把妹妹推倒了对不对呢?”我抓住安安的问题不放。  

    “刚才我太生气了,都是丹丹不好!”安安还是想为自己辩解。  

    我笑了,问他:“很多次你都惹我生气了,我有没有把你推倒在地上?”安安认真地看着我,摇摇头。我接着说:“把人推倒在地上不是生气,这样做是发脾气,是气得脑子糊涂了。”我摸摸安安的脑袋又说:“刚才推妹妹的时候,是不是这儿糊涂了呀?”安安没回答,嘿嘿地笑了。  

    我郑重其事地说:“答应我一个要求,遇到事情可以生气,但是请不要把脑子气糊涂了,可以吗?”   

    安安扑到我的身上说“知道了,可以生气,但请不要发脾气!”   

    (作者系浙江省《家庭教育》杂志社原社长)   

    点评:让孩子也成为家庭教育的主体(郝卫江)   

    批评教育子女,在每个家庭司空见惯,无论是循循善诱,还是剑拔弩张。  

    不过,近年来已有越来越多人发现,我们曾经熟悉与习惯了的家庭教育方式值得商榷,一些理念也需要转变。例如,为什么在家庭中子女永远是被教育的对象,父母是施教的主体?孩子为什么不能参与对自己的教育,与家长一起成为家庭教育的主体?试想一下,如果爸妈在教育孩子的同时,把孩子引为家长主张家庭教育的同道,即让他也成为教育的主体,让他与父母共同讨论一个问题的发生以及该如何解决;让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与父母的关系是平等的,对自己的错误也是有发言权的……如此这般的家庭教育氛围一旦形成,子女对父母的感情自然会提升与积累而非对立,这对解决实际问题不是大有裨益吗?   

    且看,当妹妹丹丹把哥哥安安辛辛苦苦搭起来的城堡推倒之后,外公并没有立刻与安安的爸妈结成“统一战线”,而是以另外一种姿态出现在安安面前,“告诉我,事情已经发生了,你想怎么办?”   

    此刻,外公心里盘算的是“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远比我们给孩子一个现成的意见更有意义”。在此,外公再明确不过地指出了目前普遍存在于家庭教育中的一个弊端,即许多父母、家长认为,孩子还小,需要大人的批评指引,但却于无形中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对子女形成了居高临下的态势,教育的结果往往可想而知。  

    在文中,我们看到,外公最先是引导安安参与分析妹妹为什么会来搞破坏,继而引导安安逐渐意识到“妹妹太小了,她什么都不懂”“因为不懂做错了事,应该得到原谅的”。外公的不断提问与安安的自我反省,一场亲子互动而非家长一言堂的家庭教育,终于让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  

    显然,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参与对自己成长高度相关的事宜,不仅可以调动亲子双方解决问题的积极性,还可以形成亲子间平等、和谐、愉快、健康的家庭氛围。其实,强调孩子的参与,就是强调亲子之间的人格平等。如若不是,家长居高临下,子女势必逆反,教育的目的付之东流不说,亲子关系还会越来越疏离。  

摘自《中国妇女报》(京),2017年6月25日A2版

摘自:《家庭教育导读》2017.08

编辑:cicy

关键词:不要发脾气

上一篇:带宝宝一起“露营”,准备好再出发!

下一篇:我不喜欢你这样,妈妈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悄话”——如何预防儿童性侵犯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