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自由与规矩

作者:裘指挥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上传时间:2014-07-22

      小王子出生后,妈妈和爸爸希望培养出一个主动、大胆的男子汉。所以平时对他约束较少,希望通过他自己的探索来认识世界和社会。小王子2岁多时已经会踊跃地帮妈妈插插座;曾经拿着扫帚试图把挂在高处的一幅画捅下来;也曾经把缸里的金鱼抓出来扔在地上,然后站在那里观察。小王子在小区里跟小朋友玩时,看见小朋友拿的玩具会抢过来;他自己的玩具,也会跟小朋友一起玩,但是玩后却不知道带回家。妈妈觉得他是小孩子,小孩子之间可以自己学会怎么处理这些问题,所以没怎么说他。
      上了幼儿园之后,妈妈觉得孩子性格似乎在变,妈妈第一学期特别忙,有时跟老师发短信想约时间谈谈孩子的情况,老师没有回信息。就这样一年过去了。后来换了老师,孩子在幼儿园也还算愉快。
      小王子上小学了,老师跟妈妈反映,小王子在学校,尤其上课时特别蔫,不管是老师提问或者同学间讨论,他都不太参与,好像跟自己没关系似的。只是安安静静坐在那里。但是一出校门,小王子就撒开腿跑,尽兴地玩。
      家长很疑惑: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他以后会不会很弱?是给孩子太多自由害了他吗?我们该怎样培养一个守规矩而又勇敢有主见的孩子?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话题。
      读懂孩子的自由与规矩
      追求自由是孩子的天性。幼儿具有身心发展的不成熟性和社会经验的不充分性,这种特性必然会催生出幼儿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所以大多数幼儿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现出好奇、好问、好动等特点。追求自由是孩子的权利。研究发现,生活在刺激丰富且可以自由探索的环境中的小白鼠的脑细胞更为发达,这给我们的启示是:在合理规矩的支配下,要给予幼儿丰富多彩的游戏材料和尽可能多的自由探索的机会,这已超出自由权本身的意义,同时也是幼儿的一种发展权。
      规矩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规”指的是圆规,“矩”指的是尺子。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后来比喻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规矩、规则、做法,否则无法成功。规矩对孩子来说具有安全、健康的功能,规矩代表一定的秩序和规律,孩子与成人一样,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秩序和规律中,否则会出现无序现象,从而出现不安和烦躁。同时规矩是孩子同伴交往、适应社会的前提和保障。
      案例中小王子出生后,家庭给予的是过大的自由而缺乏必要的规则,如“把画捅下来、把缸里的金鱼抓出来扔在地上、抢别人的玩具”等一些过激的行为,这些行为没有尊重别人的拥有权或动物的生命权,他的探索触犯了这些基本底线。由于长期缺乏合理规矩约束的体验,小王子来到幼儿园和小学必定适应不了集体生活。加上妈妈和过度自由的行为会引起同伴的排斥,引来老师过多的干预,最终导致小王子走向两个极端:在集体生活中沉默寡言、没有成就感、缺乏主动性,一旦走出校园其行为放任的特点就会再现出来。所以在孩子自由成长的过程中应让他体验到规矩存在的重要意义。
      规则是自由的边界
      追求自由是孩子的天性和权利,但给孩子自由,并不意味着完全放任,规则是孩子自由的边界。
      1.孩子需要掌握的4大类规矩
      要让幼儿在规则所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地成长,家长首先要给孩子清晰的界限,在底线范围内给予孩子最大限度的自由。具体来说要引导孩子掌握如下几类规矩。
      交往类规矩。主要是让幼儿学习轮流、协商、合作、倾听、分享、表达等规矩与技能。如能有礼貌地与人交往;知道别人的想法有时和自己不一样,能倾听和接受别人的意见,不能接受时会说明理由;不欺负别人,也不允许别人欺负自己;会用礼貌的方式向长辈表达自己的要求和想法等。
      集体生活类规矩。主要在于保障集体生活的有效运转。如能遵守游戏和公共场所的规则;知道不经允许不能拿别人的东西,借别人的东西要归还;爱惜物品,用别人的东西时也知道爱护;做了错事敢于承认,不说谎;能认真负责地完成自己所接受的任务;爱护身边的环境,注意节约资源等。
      道德类规矩。为了防止对自己或别人的伤害。如身体上的伤害(推人、挤人、打人等)、心理上的伤害(取笑别人、骂别人或伤害别人的情感等)、公平和权利(独占玩具、破坏财物、偷窃等)等,同时也涉及一些积极的行为,如帮助有需要的人、关爱、谦让等。
      安全健康类规矩。与幼儿的安全与健康等有关,如在教室里不要跑,小心撞到桌角;走楼梯时要看好脚下,不能推别人;身体不适、跌倒、摔伤要及时告诉大人;能说出自己的姓名、家长姓名电话、住址;小玩具、小饰物等不要衔在嘴里玩,也不要放进自己或小朋友的鼻子、耳朵里等。
      2.孩子是学习规矩的主人
      日常教育中,我们常常刻意地向孩子们灌输规矩条文,如“必须高高兴兴上幼儿园”、“见到客人要问好”、“不能乱扔玩具”……这些方式基本上是否定、命令式的,孩子的第一个感受就是无形的约束和控制。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可能无法理解大人为何要求他们遵守这些规矩,他们会将所谓的“规矩”与大人禁止他们做的事联想在一起,而没有意识到规矩的真正意义。为此,在规矩教育中一定要把孩子当作主人来对待,让他们带着问题一起来讨论和制定规矩。生活中充满各种教育契机,下面我们来看一个案例。
      当两个小朋友(一个4岁,一个6岁)经常用脚踩玩具娃娃时,家长认为,引导孩子制定“爱护玩具”的常规的好时机到了。
      家长是这样做的:“我发现,我们家有一个需要大家一起来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爱护我们的玩具娃娃。我们一起来想想看,该如何去爱护我们的玩具娃娃?”
      以下的规则是由孩子们自己制定出来的。
      要小心点,不能弄坏娃娃。
      不能乱扔我们的娃娃。
      要轻轻地抱娃娃。
      请不要用力拉娃娃的头发。
      不能踩或坐在娃娃的上面。
      要给娃娃穿衣服,不能让它生病。
      要做娃娃的妈妈。
      要经常给娃娃洗脸。
      这些规定对孩子们而言是有意义的,因为是他们参与制订的,他们会更积极地遵守。同时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们的意见常常是具有独创性的,有些提议甚至是成人从来没有想过的。“要像妈妈一样爱护娃娃”、“要给娃娃穿衣戴帽”,在幼儿看来,爱护娃娃已不仅仅是不摔它,不打它,更主要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关爱,这就是孩子制订规矩的魅力。
      对规矩的传授可以在生活中随时进行。比如在路上讲交通规则,带孩子坐滚梯时讲为什么靠右站等。这个过程不仅能让孩子理解规则本身的价值,而且能提高孩子的理解力和社会化程度。
      在规矩中给孩子最大的自由
      由于受传统文化和各种因素的影响,“听话服从、安静乖巧”往往是“好孩子”的标签,对孩子有过多的约束是一种主流现象,但不符合当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以,我们要在规矩中给孩子最大的自由,从小培养孩子自主、自立、自强、自尊、自信、自律的品质,保护好孩子的天性、主动意识和创造精神是时代的要求,服从、听话已不再是最主要的教育目标。
      给孩子最大的自由就要给孩子最大的自主选择权。我们可以一起来思考如下问题。
      当你要求孩子告诉你关于他在幼儿园所发生的事情时,孩子是否可以选择沉默?
      孩子有权选择和自己喜欢的同伴一起玩吗?
      在户外活动时,谁能决定孩子选择什么活动?
      应该由谁来决定孩子的发型和服饰?
      这是一些涉及孩子自由选择权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你给孩子的自主选择权限。
      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要求我们制定的规矩是有限度的——规矩不能侵犯孩子的个人领域。个人领域指的是主要和个体自主权利有关的,不受社会规则制约的领域。大人有个人领域,孩子也有个人领域。比如同伴选择、游戏活动选择、服饰选择、幼儿的隐私和秘密、私人物品、独处的时间和空间等,都属于个人领域的范畴。我们再来看一个案例。
      小区活动广场上,许多小朋友在一起玩。丰丰和妈妈也来了。
      妈妈:“丰丰,你看,平平来了,你去和他玩吧。”
      丰丰:“我不想和他玩。”
      妈妈:“为什么呀?”
      丰丰:“我喜欢和林林玩。”
      妈妈:“不行,林林没平平厉害,你还是和平平玩吧。”
      丰丰:“我就喜欢林林。”
      妈妈:“丰丰今天不听话的话,我都有点生气了。”
      丰丰:“那好吧,我就和平平玩吧。”
      妈妈:“哦,丰丰真听话。”
      这个案例显示的是妈妈的要求与幼儿个人自主选择间的冲突。最终的结果是妈妈运用自己的权威(你不听我的话,我都生气了)对幼儿进行不合理的控制,这说明妈妈没有清醒地意识到幼儿自主选择的重要性。这不利于幼儿个性的培养和权利意识的发展。
      著名教育家马克斯•范梅南指出:“任何孩子(不管是特别有才能的还是没有才能的)的个人自主选择、秘密都是对孩子自我个性和独特性的见证。这种认知是所有家长应该具备的。”
      总之,自由是规矩的边界,在规矩中要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我们掌握自由与规矩平衡的艺术,培养既有个性、有活力,又有规矩的孩子。
编辑:cicy

上一篇:资源共享:婆婆大人,我该如何与您相处?

下一篇:资源共享:同孩子一起玩玩具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悄话”——如何预防儿童性侵犯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