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小队”——家园共育中的家庭合作组织

作者:纪红霞  来源: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师范学院  上传时间:2009-09-22

 

幼儿园要做好幼儿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必须获得丰富的家庭教育信息,家长与教师如能形成交叉交往模式,则有助于达到此项目的。要形成交叉交往模式,则要提高幼儿园与家庭的交往质量,还要有意识地促成家长之间联系的网络,提高家长之间的交往密度与交往质量。为此,进行家园共育的家庭合作组织——“家庭小队”的建设,不失为一种有实际价值的选择。
一、“家庭小队”的建设基础
笔者将“家庭小队”定义为:在幼儿园的倡导与帮助下,由幼儿家庭组成的家园合作组织机制,三五个家庭组成一个小队,以小队的形式与幼儿园共同协商幼儿的发展问题,能带动小队成员家庭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家庭与幼儿园双方教育信息的对等与教育力量的平衡,旨在提高家园合作共育的质量。
按群体联系的紧密程度及发展水平的分类,“家庭小队”应该划人联合群体,它的特点是群体成员有着共同目的和利益,群体成员的相互关系是以对个体有实际意义的共同活动为媒介的。小队中的成人与幼儿成员也在该群体中获得诸如安全、感情、权力、沟通、激励、实现共同兴趣等支持因素。“家庭小队”活动的最终利益是每个幼儿的发展。
家庭之间的差异与相似是“家庭小队”运作的基础,相似是聚合的前提,差异形成碰撞,产生方向。家庭之间的相似包括:幼儿年龄的相似、父母年龄的相似(个别家庭父母年龄可能偏大)、父母的社会层次大致相似(幼儿园往往有自己特定的招生方向)等因素。家庭之间的差异性包括:父母职业的差异性(有些父母可能从事教育行业,往往比其他父母拥有更多的教育经验与信息)、父母成长环境与阅历的差异性(这些都会影响教养方式)、父母对幼儿园教育的看法(这会影响家庭与幼儿园的互动),等等。
幼儿家庭之间的相似性与差异性是交织在一起的,在任意两三个家庭中,总能轻而易举地找到他们之间的相似与差异。“家庭小队”的共同活动,使“家庭小队”获得内部力场和情景力场,有助于形成社会助长倾向、社会协同倾向,能在幼儿园的引导中,形成幼儿教育的合力。
二、“家庭小队”的组建及运作策略
()“家庭小队”的组建
“家庭小队”的组建是小队活动的前提,这需要认真、细致的前期工作与开放、包容的组建过程。
1.了解家庭基础情况与结队意向。
第一步是向家长说明组建“家庭小队”的意义,开展活动的方法以及活动的基本程序。结队的各种标准,小队成员的基本分工,要让家长了解在这样的活动中,家长需要做什么,需要投入什么,又能获得什么。
第二步是了解家庭的基础信息。这需要全面收集家庭基本信息,如家长自身情况(如从事的职业、具有的学历等);家庭情况(如家庭结构、居住地点等);家庭教育的情况(如儿童观与学前教育观、教育内容与方法等);家长兴趣与爱好,等等。
第三步是促进家庭之间的互相熟悉与了解。要尽快地让班级里各个幼儿家庭能相互熟悉,对其他家庭有一定的了解,以增加家庭本身的结队主动性,减轻教师梳理信息,进行全班搭配的工作强度,同时降低由教师搭配而可能导致的成员不合适的风险。
另外,还要注意对信息进行整理与保管,保证幼儿家庭信息的完整性,以进行系统持续的工作。因此,最好事先设计好调查表,进行记录。收集信息的方式可以是家长自己填写与教师访谈记录相结合,也可以是教师通过家访、接送时的交流、专门的家长会等方式获得。
2.按多重标准建立“家庭小队”。
虽每个“家庭小队”的组建目的是一致的,但是家长的情况是纷繁复杂的,因此教师一方面要考虑到具体任务导向型人员和关系导向型人员的搭配情况,以保证小队能够启动与基本运行,同时也应考虑到每个小队应该有群体的个性,每个小队的工作过程不应该是刻板划一的。因此,确定哪些家庭组成一个小队,应该有多重的标准,兼顾到家庭的意向、特点、可能的合作性、合作的可能效果,尽量使“家庭小队”成员结构合理,有助于小队整体工作水平的提升。
第一,组建一些长期的小队,可以按居住的地点组建邻里小队,如幼儿园帮助住所较近的几个家庭形成一个小组,晚上或双休日的时候,由家长轮流负责组织幼儿活动。家长可以将孩子根据兴趣爱好组建体育小队或艺术小队,经常在一起开展各种艺术活动。
第二,在一些活动中需要组建临时小队,如幼儿园的“家长沙龙”活动,家长就可以组成临时小队参加活动,运用群体的智慧,进行思维的碰撞与激发,教师可以根据议题与家长的情况进行小队人员的编排,如按不同班级、家长的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进行临时组队。
3.“家庭小队”成员设立基本分工。
为让小队具有稳定的结构,小队成员应处于成员的相互关系之中,以使小队有共同的行为准则,有互相配合的群体意识,小队成员应有一定的具体分工。教师可建议按参号陛原则分工(在怎样的分工中,成员能有更大的参与性),以避免运作中的“踏空”,出现责任与义务悬空的现象。
这一步最需要花时间,在小队中,有的成员能对小队的任务进行明确的理解与分析,并能较快确立行动的策略,这类成员具有任务导向型的群体工作角色特征,而有的成员,具有关系导向型的群体工作角色特征,对人际关系敏感,乐于也善于活跃群体气氛,有助于奠定群体发展的情感基础,但在小队中,也不可避免的有一些只重自我,对群体目标与人际关系不关心的自我导向型的成员。
教师要先确定各小队的队长人选,而后帮助队长对小队成员进行基本分工,并鼓励保持弹性调节,以提高小队对具体活动情境的适应性,在完成组建和分工后,还应建立小队档案,可以使用下面的表格。
“家庭小队”档案
班级:      教师:     记录(填写)人:

队长信息
 
姓名
 
居住地址
 
联系电话
 
其他
 
小队成员基本情况(由哪几户家庭组成,家长基本情况,居住地等)   
 
 
小队活动记录(按内容调整页面大小) 
 
 
备注
 

()“家庭小队”的活动
“家庭小队”的活动类型应是多样的,主要的活动类型包括心理支持活动、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活动,这两类活动指向小队中的家长,是帮助家长提高活动的适应性以及获得活动的基本技能,是家庭小队的基础活动,同时还应包括与幼儿园教育内容相伴生的活动,这类活动的特点是亲子共同参加,是家庭小队的主体活动,另外还包括有益于“家庭小队”健康发展的诊断与调整活动。
1.心理支持活动。
即使在家园共育的大前提下,家长对幼儿园的心理感受是微妙的,并不是所有的家长在自己幼年的时候都对学校与教师有良好心理体验,这与家长自身经历是有关系的,有许多家长在学校环境中,在与教师相处时会有一定的紧张感,因此,心理支持活动对解除家长对学校的紧张度与威胁感,提高参与度与适应性会有实际的价值。
幼儿园可以通过组织一些活动,来提供心理支持。组织“了解幼儿园”活动,由园长或其他管理人员带领家长参观幼儿园,了解幼儿园的教室设置,讲解各种活动设施的使用,熟悉保卫、食堂等职能部门的人员。组织“回忆童年”活动,让家长从解读自己的童年开始,明确幼儿期教育的重要性。组织“教师感想”活动,请教师们对家长讲述自己的从业经历与工作过程,分享保教过程的工作感想,讲解家园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组织“家长评价”活动,幼儿园主动邀请家长评价幼儿园的情况,教师与园长对家长的评价进行记录并采纳可行性建议。
这类活动的目的是帮助家长熟悉幼儿园环境、幼儿园工作人员,包括教师、保育员、管理人员、后勤人员等。让家长知道每一个家长都有责任和义务了解幼儿园的保教活动及其他的工作程序,并积极参与幼儿园的工作,对幼儿园工作进行评估。
2.知识技能的学习活动。
这主要指对家长进行群体合作技能的培养及幼儿的保教知识的学习。这类活动主要是解决开展小队的团体活动时技能的需求问题与认知储备问题。
以“家庭小队”的形式开展活动,不同于单个家庭与幼儿园进行配合,家长还需要顾及其他成员的感受、具体情况,不仅要让自己表达,更要能够倾听他人的想法。幼儿园不能忽略这类活动的组织,要让家长明了群体活动的意义,加强团队意识。这可以通过组织一些需要合作的团队活动,如户外拓展、室内群体合作游戏等活动来解决。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活动内容就是要帮助各个“家庭小队”了解幼儿园保教的基本内容与方法,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保证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应组织学前教育、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活动设计的基本知识,帮助“家庭小队”了解幼儿园教育与幼儿的发展,如幼儿园保教领域的目标、实施要求、游戏的类型与意义、每个年龄段幼儿一般的发展目标、幼儿园保教工作管理的内容与程序,等等。
3.与幼儿园保教活动相伴随的活动。
这类活动的目的是使小队的活动充分体现出与幼儿园保教活动的协同性,使小队活动与幼儿园班级成为一个保教活动系统。如,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以“家庭小队”作为家庭参与的基本单位,小队成员共同了解小队开放内容,共同讨论、评价开放日活动,每个成员在开放日活动中观察重点会有不同,小组讨论可以让成员共享他人的视角与想法。成员在群体中,将自己的想法进行全面的表达,最后也以小组为单位向教师或幼儿园反馈。
4.诊断活动。
这是一个辅助活动,但对于小队活动的持续性来讲又具有重要意义。当小队的活动出现阻滞时,如开展不正常,活动开展的质量低下等情况,就需要做诊断。诊断活动由小队成员、教师共同参与,必要时可邀请幼教专家共同参与,共同寻找问题的症结。是小队成员的搭配问题,还是小队长的组织问题,或者是幼儿园支持与引导的问题,大家都开诚布公地交流不同的想法,“确诊”以后要对小队进行调整或重组,并将其记录以备忘。
编辑:cicy 
 

上一篇:引导家长参与幼儿成长档案制作的几点感悟

下一篇:家园互动:解开心结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悄话”——如何预防儿童性侵犯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