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分享 享受快乐
作者:端木秀梅 来源: 上传时间:2015-01-13
分享是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之一,是促进幼儿与他人良好交往的有效途径,是幼儿社会发展的基础性行为,是适应群体生活的一种重要方式,同时也是幼儿个体亲近群体、克服自我中心的有力手段。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有关社会领域的论述中也指出:教育孩子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禾吩享,有同情心等。分享为其一生品德素质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案例1
在生活里常常能目睹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为了同一件玩具发生争吵,抢着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放在自己的面前;有的孩子宁愿自己拿着玩具不玩,也要用双手遮挡着不让别人玩。在玩的过程中如果有幼儿要拿他的玩具时,他也会毫不犹豫地阻止,并大声喊,“这是我的玩具,是我先拿到的……”
案例2
甜甜是位活泼的小女孩,老师们也特别喜欢她。在一次绘画活动时,老师请小朋友涂颜色。洋洋没有带油画棒,就向身边的甜甜借。不管洋洋怎么说,甜甜说什么也不肯将油画棒借给洋洋。一旁的老师看不过去了,为洋洋说情,甜甜很不情愿地把油画棒借给了洋洋。但当老师转身离开后,她马上一把抢过油画棒,重新放回自己的盒子里。当老师再次让甜甜和洋洋合用油画棒时,甜甜竟然大哭了起来。
教育对策:家园配合让幼儿学会分享
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处于家庭中的中心位置,家长的过分溺爱和过度保护,限制了他们活动的独立性、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容易使幼儿形成感情上的自我中心,不懂得体会与同伴分享的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种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新《纲要》中也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会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条件。”幼儿期是人生社会化的起始阶段,丰富幼儿的社会经验,培养他们了解他人情感和需要的能力,发展幼儿良好的合作、分享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要教育好子女,使他们具有良好的品行,父母就要注意让孩子习惯从小与他人平等生活。
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幼儿获得“乐于分享”的个性品质,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体验与同伴分享带来的快乐。
1.利用文学作品对幼儿进行分享认知的培养
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行为进行学习的。因此,文学作品中适当的正面形象最有利于幼儿分享认知的培养。例如,故事《小红帽》中的小姑娘因为自私失去了朋友而变得孤独,当她与小朋友们共享她漂亮的小红帽时,她又得到了朋友。为了让幼儿能充分理解小姑娘的内心变化,体会到小姑娘自私行为导致的孤独感并对与人分享时的满足、快乐感产生共鸣,在讲述完故事后,家长可以引导幼儿分析故事中小姑娘前后的行为变化,并且提出问题,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产生变化的原因:a、小姑娘为什么高兴?(小朋友都夸她的小红帽漂亮。)b、小姑娘为什么不高兴? (她不同意将小红帽借给小朋友戴。)c、小姑娘为什么又高兴了?(她同意将小红帽借给好朋友戴。)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充分体验到了自我意识的膨胀(拒绝好朋友)——自我意识的克服(失去朋友后的孤独)——与人分享时的快乐(和好朋友一起游戏)这一心理变化的过程,同时也明白了分享是快乐的,只有懂得与人分享,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2.为幼儿提供机会,体验分享的快乐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幼儿创造、提供与同伴合作学习和游戏的机会,引发分享行为的产生。让幼儿通过参与活动,体验分享的情绪、情感,从而逐渐形成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比如,当孩子有办“生日会”的需求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把“生日会”办成一个“分享会”,让孩子将自己的好朋友请到家里。在“生日会”上,将蛋糕、水果、糖果等作为小朋友共同分享的物品。家长还可以利用“生日会”的过程有意识地为幼儿创造分享的机会,让大家唱唱生日歌,说一说祝福词之后,请“小寿星”简要谈谈成长中值得分享的故事,然后请“小寿星”为大家分生日蛋糕。这是小朋友共同期待的时刻,在这一时刻大家分享食物,体会着过生日时快乐的心情以及由分享带来的乐趣。
3.利用移情对幼儿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可以利用移情的手段,让幼儿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感受他人的情感,从而逐步形成自身积极的、正面的内心体验。有一次,杰杰将一只望远镜带进幼儿园,小朋友们十分羡慕,都想跟他借着玩,而他却害怕被别的小朋友弄坏了,不愿意借给别人。老师将望远镜拿在手上,对他说:“如果你想玩,该怎么办?”“向你借呀!”他毫不犹豫地回答。“可是,我不想借给你玩,你现在心里感觉怎么样呢?”他想了想说:“有点不开心。”“那你们大家呢?”“我也会生气。”“我也是!”周围的孩子们你一句我一句地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杰杰不说话了,从老师手中拿起望远镜塞到小朋友手中,大家高兴地和他一起玩了起来。正如霍夫曼所指出的那样,移情是亲社会行为的推动力。我们应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及时与孩子展开交流,以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同时要支持孩子的分享行为,给孩子提供分享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合作、互助、分享等系列社会行为。
4.树立学习榜样,营造分享氛围
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幼儿常常是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的。优秀榜样具有激励和导向的作用,会在幼儿心中产生很高的威信。幼儿正处于模仿期,家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是幼儿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一定要为幼儿做好行为、语言示范。在平时,家长应有意识地让幼儿与那些善于用语言交流、分享意识较好的伙伴多进行接触,让幼儿在与他们的交流中逐步受到良好的熏陶。
幼儿生活经验少,辨别能力差,帮助幼儿选择学习的榜样,要注意选择符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和生活实际、对幼儿成长具有教育意义的榜样,尤其要关注幼儿读物、动画片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幼儿学榜样有一个由被动到主动、由模仿到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家长的积极引导。
5.通过外部激励来强化幼儿分享行为的形成
孩子喜欢受到表扬。因此,不管是物质还是情感方面,当他一旦有了分享行为时,我们就要及时地用鼓励、赞许、奖励等外部激励的方法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使他获得愉悦和满足,从而加强和维持自己的正面行为,逐步将其内化为自身的意识。
矫正效果
实践证明,我们通过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来培养幼儿自发的分享行为,能使幼儿充分体验到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温暖和爱。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孩子们的表现通常会有明显的改变,他们知道了分享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将好吃、好玩的东西与他人分享才能得到更多的快乐。在玩玩具时,孩子会主动将玩具和同伴一起玩,明白了玩具大家一起玩才有意思;有了好吃的食物时,会拿出来分给周围的好朋友吃。分享,给孩子们带来了友谊,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与人交往的乐趣。
方法分析
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品质、习惯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同步,思路一致,将会使幼儿园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在幼儿园里,我们教育孩子分享合作、团结友爱,可是有的家庭教育却与幼儿园背道而驰,使得孩子无所适从。幼儿的学习和活动都需要强化,斯金纳认为,离开了强化,学习就难以进行,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中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只有家园合作,才能让幼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产生自发分享、自发谦让的行为。
感悟
分享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时间、连续的过程,家长和教师只有一致要求、共同培养,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愿我们能把更多的孩子培养成懂得分享、喜欢与人分享的好孩子,因为这不仅能给许多人的生活增添一份幸福快乐,也为孩子健康成长为有利于社会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后兄弟姐妹时代”序亚军 徐宁
故事1 “我是弟弟,你是妹妹!”
前不久出差,在旅途中遇到两个5、6岁的小朋友。一个男孩,一个女孩,都是跟自己的母亲出来旅游的。两个孩子“见面熟”,又是搭积木、又是画图画,玩得不亦乐乎。
有趣的是,尽管男孩的妈妈告诉男孩:“你大一点是哥哥,她是妹妹。”小男孩却一个劲地叫小女孩“姐姐”,把小女孩急得直跺脚,“我是妹妹,你是哥哥呀!”后来,在小女孩几次强烈抗议下,小男孩不叫姐姐了,但他还是不愿意做哥哥,于是说出了一句极其“悖论”的话:“你是妹妹,我是弟弟。我叫你‘妹妹’,你叫我‘弟弟’,好不好?”小女孩没有多想就答应了,好像在她看来,只要不叫她姐姐就好了……
我忍不住问小男孩,“为什么要做弟弟,不做哥哥呢?”小男孩脱口而出:“我就是喜欢做弟弟!”
两个孩子的母亲自顾自聊着,并没有听到这番话,也不会想到,就这么一会儿两个孩子已经挑战了原有的兄弟姐妹顺序,谁说哥哥就对应妹妹呢?我们就可以弟弟对应妹妹!
故事2 “我也是弟弟啊!”
多多是个4岁的小男孩,像大多数独生子女一样,每天身边都围绕着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这些大人。最近两天,家里来了个小客人——妈妈好朋友孟阿姨的儿子,2岁多的乐乐。
乐乐刚来的时候,多多对他很友好,将自己的玩具、图书等都拿出来与他分享。可所谓“小孩脸,六月天”,两个小家伙在一起没两个小时,就开始了你争我夺:
“我要玩这个!”乐乐说。
“不行,你先玩那个,这个我要玩!”多多当起了领导。
“我就要玩嘛!”乐乐正处在自我中心期,正是自以为是的阶段,怎么可能听多多的?于是两个人开始抢。
“这是我的,我不想给你玩,你就不能玩!”多多拿出了杀手锏。
“我就要玩!”乐乐可不管那么多。
真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多多终于忍不住了,一把将乐乐推了个四脚朝天。乐乐立刻大哭起来。
“多多,你干什么?玩得好好的,干嘛欺负弟弟?”妈妈应声跑来。
“谁欺负他了,他抢我的玩具啊!”
“他是弟弟呀,你就不能让让他?”
“我也是‘弟弟’呀,我为什么要让他?”
这句话可让妈妈大吃一惊,“你也是弟弟?”仔细一想,是啊,平时在家里,大人们总是习惯叫多多“弟弟”的(江浙一带对小男孩的统称),而且在几个亲戚家的孩子中,多多一直是“弟弟”!
对于我们来说,兄弟姐妹关系再自然不过,而且大的就是哥哥、姐姐,小的就是弟弟、妹妹;而对于独生子女而言,这兄弟姐妹的关系可是够新鲜的——不仅有“我是弟弟,你是妹妹”这样的“悖论”关系,而且还有“我也是弟弟”这样混淆概念的错乱关系。他们简直将原有的兄弟姐妹概念整个颠覆了,好像哥哥、姐姐或者弟弟、妹妹根本就是角色扮演游戏,想演什么就可以演什么,根本不是既定的。他们给传统的“兄弟姐妹”以完全自我的解构,这是不是很“后现代”呢?无怪乎有人称现在为“后兄弟姐妹时代”呢!
结合上面的两个小故事,让我们来看一看“后兄弟姐妹时代”的人际关系有哪些特点:
临时性
在多子女家庭中,兄弟姐妹是孩子一生的亲情关系。孩子一出生,就注定是做哥哥、姐姐,还是弟弟、妹妹了,一切因为血缘而理所当然,而且一辈子不变;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尤其是父母也是独生子女的话,那么兄弟姐妹只是同伴交往中非常临时的称谓。犹如火车上的小男孩和小女孩,或者多多和乐乐,等火车到站,或者妈妈接走乐乐,这样的关系就结束了。
概念化
对于有兄弟姐妹的我们而言,哥哥可以帮我们教训挑衅者,姐姐是可以在妈妈不在家的时候照顾我们的人,弟弟是需要我们保护的人,妹妹是喜欢布娃娃的人,一切都是真实存在的。而对于小独生子女们而言,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只是大人一时给予的叫法,缺乏生活的体验与记忆。既然如此,为什么我必须是哥哥呢?为什么我不可以是弟弟呢?哥哥和弟弟在概念上又有多大的区别?犹如苹果和梨一样,叫什么还不都是个概念?
虚拟化
我们知道,小孩子都喜欢在角色游戏中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女孩子会抢着扮演妈妈,男孩子会抢着扮演爸爸。但不管怎样,在一个同伴团体中,绝大多数都是大的扮演游戏中的大角色,而小的仍然扮演小角色。游戏虽然可以虚构,可以变换角色,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角色定势总是会影响游戏角色的分配。对于小独生子女而言,兄弟姐妹本来就是个概念,尤其是年龄差距本来就不大的伙伴们,更没有严格的兄弟姐妹界限,谁规定我一定是哥哥,而你一定是妹妹呢?我们本来就是在一起玩嘛!多多也好,火车上的小男孩也好,或许在不多的兄弟姐妹体验中,都觉出了弟弟的好处——弟弟可以占有更多的大人的关注,弟弟可以博得更多大人的支持,弟弟可以随心所欲。既然这样,干嘛我不做弟弟呢?所以,出现“我是弟弟,你是妹妹”或者“我也是弟弟”这样的怪论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
在这样的“后兄弟姐妹时代”,大人们惯用的“哥哥姐姐要让弟弟妹妹”或者“弟弟妹妹要听哥哥姐姐话”的思维显然失去了现实意义,想让小独生子女们在同伴交往中遵循传统的兄弟姐妹关系,实在是难为他们了。然而,虽然兄弟姐妹是临时的、概念化的或者虚拟的,但同伴关系却是现实的,所以即使没有大小,仍然需要谦让与合作。那么今天的我们,该如何引导这些小家伙呢?
养育逆向思维
在现代“4—2—1”(4个祖辈+父亲和母亲+1个孩子)的家庭结构中,那个“1”——孩子必定是家庭的中心。大人们可能都已经习惯了这样的想法:“我还能为孩子做什么”,所以才使得孩子越来越中心化,越来越幼稚化,越来越只想做弟弟或者妹妹。因此,建议大家可以尝试逆向思维,“我能少为孩子做什么”或者“孩子能为我做些什么”,尽可能在生活中培育孩子做事及担负责任,让孩子心中有别人,让孩子敢于长大。当然,在您这样思维之前,最好先将您已经为孩子做的一切尽可能写出来,然后逐一考虑哪些可以删减。如果您实在感觉删不下去,那么建议您去看心理医生,因为您很可能有过度的养育焦虑,而这只会让您更加限制孩子长大。
规则导向,而非大小之别
既然小独生子女们难以理解“大的要让着小的”的道理,更缺少“大的让小的”的大度体验,那么不如在他们发生冲突的时候,更多地强调规则,让规则成为行为的导向。比如,在乐乐来之前,多多的家里就有这样的规则:要对客人友好,主人要大度,如果能让客人高兴说明主人非常有能力。那么,多多与乐乐的冲突会不会有另一种解决办法呢?另外,当然还有是非原则,即使是兄弟姐妹,也不是所有的时候哥哥都应该让弟弟的。比如,哥哥打了弟弟,弟弟哭了,你说:“你是哥哥,怎么能打弟弟呢?”如果这样,难道弟弟打哥哥就可以了?
对于现在的小独生子女们而言,规则导向可能更为现实,对未来也更有意义。毕竟现在已经不是论资排辈的时代,更需要以理服人,谁说小的就不能超越大的,就不能扮演大角色呢?但需要注意的是,规则不是简单的规定,而是要在生活中给予身体力行,而后逐渐成为独生子女遵循的行为准则。比如,要想让多多体味到主人对客人的规则,首先多多身边的大人要做好榜样,然后再创造多多待客的情境,其间还要善于引导与激励。
“一起玩”的创意
就是在同伴之间有冲突的时候,给予合作性的解决建议,既不偏袒哪一个,也不将彼此隔离。例如,一个骑着小车的5岁男孩,在公园里碰到了同班的两个小女孩,他很高兴。可是,当两个小姑娘要骑他的车时,他为难了。给她们骑吧,他也想骑,何况只有一辆车,到底给谁骑呢?不给她们骑吧,她们一走,一个人就不好玩了。怎么办呢?在妈妈的启发下,他提议:我们一起玩吧,我来当司机,你俩一个当售票员,一个当乘客,好不好?待会再换一换。当然OK!而且凭借孩子的想象力,可以将这一幕演绎得相当精彩!
三至五个家庭的聚会
如果您能与3至5个家庭建立良好的关系,而他们的孩子与您的孩子之间又年龄相仿或者相差不大(5岁之内),那么定期的家庭式聚会无疑给孩子营造了一个合作的氛围。
混龄教育或混龄活动
混龄教育,就是将年龄不同的孩子放在一个班级或者一个活动中来教育。这种形式犹如以前的复式课堂一年级与三年级同班上课,不同的是以前是因为师资或者教室等设施有限而被动选择的,现在则是看到了不同年龄中的榜样作用、优势互补等而兴起的。有的幼儿园或学校在游戏、绘画、手工等活动课上进行混龄教育,发现这样的课程不仅有助于大年龄的孩子去学着帮助小年龄的孩子,而且对于小年龄孩子的语言、认知、人际交往等都带来了促进。所以,如果有机会,可以带孩子多到有不同年龄玩伴的社区活动中心或游乐园去,鼓励孩子自主活动。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学会分享,享受快乐平凡而不平凡阅读人气:681
- 让孩子学会分享的方法宝贝.真棒!阅读人气:840
- 学会分享兮然阅读人气:919
- 爆笑网文——想快乐请进 ...当差的天使阅读人气:699
- 演讲稿------ 在爱与责...低调含香阅读人气:4647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孩子上小学前要学会什么喵喵的铃铛阅读人气:429
- [园长管理]怎么样让老师体会到幼儿教师的...雪阅读人气:1362
- [教师工作]谁有幼儿园卫生拍手歌?贴出来...小蝶阅读人气:1024
- [教师工作]怎样快速学会简笔画?城北玉琼阅读人气:806
- [教师工作]大家能否分享一些新春文明礼仪...小蝶阅读人气:6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