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问题意识的教育策略

作者:王恩芝   来源: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实验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4-06-25

      [摘 要] 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幼儿园教育应保护并促进幼儿好奇心的发展,培养幼儿乐于探索的问题意识。这要求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行为,不仅要善于建立鼓励儿童发问与探索的物质环境,更要注重宽容、平等的心理环境的创设,能够在日常生活、游戏活动与教育活动中捕捉到幼儿的问题意识,并鼓励他们提问与寻找答案。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与认知品质的过程,需要家长与社区的共同努力。幼儿园应善于激发家长参与的热情,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关键词]  好奇心;问题意识;教育策略
      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疑问是探索的先驱,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儿童是天生的探索者,每个儿童都具有探索世界的潜质,但是在幼儿园实践中我们发现孩子们不会问问题,不敢问问题,只是被动等待着老师的安排。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是幼儿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与发挥,教师仍然自始至终主导着活动;二是教师的问题意识不强,自身就缺乏应有的对问题的敏感性,对教育教学没有深层的思考,因此也很难在活动中让幼儿自由放飞探究的翅膀。[1]适应时代要求,我们应培养好奇、好问、会问、会探究的儿童。为此,需要我们加强对幼儿园教育方法与指导策略的研究。
      一、更新教师观念,创新教育行为
      首先,教师要善于在点滴中捕捉幼儿潜在的问题意识。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弱,还不会把心中不懂的东西用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时老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问题,能够紧紧抓住甚至夸张地渲染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提出的一个个问题。游戏活动更是老师捕捉孩子问题意识的良好时机,因为开心快乐的各种游戏活动在带给孩子们无穷乐趣的同时,也让他们发现了许许多多的疑惑,促使孩子们围着老师问个不停。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也应着重强调“问题意识的渗透”,通过引导、启发,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要经常问孩子:“你有什么问题吗?”“谁能想出一个问题难倒老师?”以此来引发幼儿的问题意识,久而久之,孩子们好问的习惯就会逐步养成。
      其次,教师要善于为幼儿创设能够激发其问题意识、促使其发问的心理环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合理安排_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可见,注重教育环境的创设,已经上升到与日常教学活动平等的地位,成为课程设计与实施的重要因素。[2]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创造、讨论、解决、探索、竞争,可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教师应非常注重创设有利于每一个孩子积极大胆提问的心理环境。在启发幼儿好问、敢问的活动中,教师应以同伴的身份介入幼儿的世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幼儿共同探讨二、由于好奇心是创造思维的萌芽,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儿童的天性,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教师应倍加爱护和引导。笔者所在幼儿园专门制定了《保护儿童心理权益十项承诺》,其中即规定教师要给幼儿提供丰富的玩具与材料,满足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引导幼儿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会积极探究,学会求知,学会思考。
      与此同时,教师要尊重不同孩子在提问方面表现出来的个体差异,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和成功。为此,教师应尊重孩子不一样的疑惑,在每次活动结束后,抽出时间让孩子们各抒已见,提出自己觉得有问题的地方。例如,完成绘画活动“小兔吃青草”后,孩子们一开始不知道如何提问,显得很茫然,于是教师率先作出榜样,并鼓动几位能力强的幼儿提问题。在教师的带动下,孩子们终于知道了怎样提问。当一个个问题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解决时,所有的孩子都得到了鼓舞。时间一长,每次活动后,孩子们就会不由自主地提出自己认为迷惑的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反馈孩子们的学习情况,而且使活动意犹未尽,不断深入。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建立“小问号”等记录本,开设班级“每周一问”栏目,以此激发孩子们持续积极参与的热情。
      再次,教师应善于创设物质环境,激发幼儿问题意识。幼儿园的墙壁、空间都可以成为教师与幼儿发挥想象与创造的场地,从而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3]例如:在主题为“阳光下的花房子”的墙面设计中,我们将厚的吹塑板切割成不同的形状,用颜色鲜艳的布包起来,拼构成形象各异的房子,在墙壁上展现突出与嵌入的不同格局,创意独特,立体感强,形象夸张可爱,激发了幼儿强烈的创造欲望。孩子们跃跃欲试,尝试着用纸盒制作了各种各样的房子。这一活动过程孕育了孩子们大胆的想象与创造。另一方面,笔者所在幼儿园的教室布置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老师和孩子一起创造的结果,真正让“环境布置儿童化”这一教育原则落到了实处。在此过程中,教师鼓励幼儿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例如在“巧娃娃艺吧"的五彩屏上,展现的全是幼儿的创意,虽不是十分精美,但在参与布置的过程中,幼儿充分体验到了参与的乐趣,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总之,把环境设计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模式的建构性要素,就是要高度重视精神环境与物质环境的统一,努力营造一种安全、温馨、轻松、愉快又富有良性刺激的氛围。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们才会想问、好问、敢问,从而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探究意识和充沛的创造能力。
      二、培养幼儿认知品质,促进幼儿个性发展
      通过观察,老师们发现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孩子所关注的问题类型是不一样的,如小班幼儿多对“是什么”的问题感兴趣,中大班孩子则对“为什么”“怎么样”的问题关注较多;男孩对科学现象往往比女孩更感兴趣。教师在掌握儿童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应逐渐引导孩子在各自感兴趣的问题中获得有益的经验,充分激发他们学习与探索的积极性,并使儿童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例如在“我班的客人——小乌龟”活动中,孩子们针对小乌龟吃什么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答案比较集中的是以下三种:鱼虾和肉类、馒头面包类、蔬菜类。老师没有直接肯定或否定,而是引导孩子们分组进行实验并作记录。一周后,孩子们自己得出了结论:小乌龟最喜欢吃鱼虾和肉类食物,其次是馒头面包类,最不喜欢吃蔬菜类。可见,老师在充分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应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而不是让孩子人云亦云或服从权威。
      毋庸置疑,探究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而积极主动的思考必然会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孩子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培养其良好学习品质与个性,促进其思维发展的过程。这对儿童当前和今后的发展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在这一过程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幼儿,而且能促使教师向着研究型、专业化的目标迈进。
      三、重视家园同步,共促幼儿发展
      首先,应努力激发家长参与的热情=为此,我们从召开家长会入手,会前我们做了细致、全面的准备,在会议过程中着重讲述了培养幼儿问题意识的重要价值与意义,在沟通中引起了家长的共鸣。同时,我们还制作了能够体现幼儿活动特点的专题教育展板,家长通过看展板,了解了什么是孩子的“问题意识”,并积极地进行了讨论、沟通,从而从思想观念上与幼儿园教育达成了一致。由于家庭、社会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补充,对于孩子来说,家长完全可以从观察孩子在家的生活获得大量有关孩子问题意识方面的信息,并促进孩子思考。
      其次,幼儿园应为幼儿建立“成长档案”,以便家长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孩子。“成长档案”可以记录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长,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记录孩子的成长历程,捕捉幼儿生活、学习中的闪光点、兴趣点以及孩子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提出来的有价值的问题,同时展示孩子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的过程和结果,包括孩子们开展探究活动的精彩瞬间、与小伙伴激烈争论的热闹场景、探寻到答案后的开心微笑等。幼儿园都一一拍摄、记录下来,不仅具有纪念价值,而且能为家长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孩子提供参考,从而进一步激发家长对孩子的关注,促使家长主动与幼儿园合作。
      再次,应善于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幼儿园可以借助社区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4]如组织大班幼儿参加社区的健身活动,选派节目参加社区组织的消夏晚会等,这同时也是教育幼儿的过程。如参观社会福利院,可以培养幼儿的爱心;参观交通岗亭,可以帮助幼儿了解交通规则;参观消防教育基地,可以让孩子从小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措施;远足活动可以让孩子们尽情享受户外大自然的美丽景色,激发孩子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并在各种参观活动中发现问题,探寻答案。如在参观消防基地活动中,孩子们一直围着消防官兵问个不停:“叔叔,发生火灾时为什么要靠着墙边走?”“为什么消防车这么高?这种汽车会喷水吗?不会喷水的汽车怎样灭火?”“叔叔,你们的消防衣是什么材料的?看起来为什么这么亮?”“叔叔,消防车为什么都是红色的?"等等问题。在远足活动中,孩子们更是有问不完的“为什么”:“老师,为什么很大的风筝飞上天后就变得小了呢?”“为什么春天也有落叶?”“为什么小鸽子不怕冷?”孩子们玩得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缤纷多彩的社区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增长了见识,锻炼了身体,而且获得了无限探索的乐趣,有利于多维度树立幼儿的问题意识,全方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充分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并让他们在初步尝试判断与推理的过程中逐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这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提升与教育特色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丽芳.多元化幼儿自主探究活动的组织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7).
      [2]郭星白.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4).
      [3]袁静:幼儿园提升环境价值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
      [4陈红梅.幼儿园与社区互动行为类型及其推进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3,(5).
编辑:cicy

 

上一篇:如何帮助幼儿解决同伴冲突

下一篇:幼儿园对“困难幼儿”教育干预的实践研究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