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队伍建设:启迪群体实践智慧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作者:陈定儿  来源:上海虹口区东余杭路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0-09-25
 
近年来,我园以“教师为本,共同发展”为主旨,以“发挥群体实践智慧,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使教师获得‘应该如何做’的实践智能”为目标,围绕本园研究的主课题——主题背景下的幼儿文学整合教育活动的研究,积极开展园本教研,试图通过园本教研使教师的教育实践智慧——独特的活动设计能力、课堂的调控艺术、适时的评价和反馈艺术等成为共享的资源,并在群体的“设计→实践→反思→调整→再实践→创新”循环往复的教研活动中,形成主动参与、合作互动、可持续发展的动态教研模式,进而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
我们的研究以大组系列教研活动和小组单个教研活动为主要形式。大组系列教研活动主要解决一些共性问题,为课题的研究和发展把好方向。小组单个教研活动主要是对大组活动中形成的共识加以验证和发展,并解决一些个性问题。我们的研究以文学作品为载体,聚焦集体教学活动,在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与经验能力的基础上,运用一系列相应原则与策略引导教师开展研讨,在内容选择、作品解读、价值定位、活动设计与实施等方面进行分析,理清思路,使教师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对作品内涵有比较深入全面的认识,对活动价值有比较清晰的思考,对活动过程有比较合理的构想。
例如:我们围绕如何在课程背景下使文学作品的虚拟性与幼儿生活的真实性相融合,使教学更具实际意义这一问题,聚焦课例“老鸭的店丢了吗”开展了一次系列教研活动。
第一次教研活动——关注教材,着眼于对作品的解读与处理
故事《老鸭的店丢了吗》是主题活动“马路边”中的一个素材点,说的是老鸭关了店在湖里漂流,无意中漂过了银杏树、小山坡和树林,越漂越远,找不到店的老鸭以为店丢了,最后小狗和小兔帮助老鸭找到了回去的路。
在研讨中,大家觉得该作品内容简单,线索单一,角色憨态可掬,虚拟的情节充满童趣,幼儿能在帮助老鸭寻找回店路的过程中产生关注周边环境的愿望与行为,并萌发关心朋友的惰感,适合中班幼儿欣赏、学习。但同时大家也提出了质疑:主题活动“马路边”的目标为:关注周围生活,有兴趣地识别周边环境与设施、标志等,初步了解它们与人们的关系。从内容来看,老鸭关店去漂流不太合乎情理,而且作品中的环境与幼儿生活有一定距离,不利于主题目标的达成。
经过充分讨论,教研组长整合大家的意见,梳理出几点建议:将老鸭的迷路原因调整为老鸭为了和小兔一起送蛋糕到医院而迷路,使之更合乎情理,且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将老鸭路过的场景改为与幼儿生活相贴近的医院、超市、肯德基店等,并渗透常见标志的识别。
第二次教研活动——关注幼儿,着眼于对现场活动价值的质疑与分析
大家认为,开展主题活动“马路边”的目的在于回归幼儿生活,引导幼儿关注周边环境,使他们初步了解自家周围环境的关键特征。但从现场幼儿的反应来看,虽说老鸭形象给幼儿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作品包含的教育因素单一,活动过程也以单纬度发展——顺着老鸭经过的路返回。因而,活动显然不能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那么,该如何解读幼儿的生活经验,从整体性出发寻找有利支架,以体现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呢?又该如何使文学的虚拟性与生活的真实性相融合,让作品对幼儿生活具有更为实际的意义呢?教研组长提出了根据需要另辟蹊径,创编教材进行延续教学的建议。
于是,一个新的故事《老鸭过生日》诞生了。老鸭为感谢小动物的帮助,在生日那天用各种方式(电话、手机短信、电子邮件、信件等)发出邀请,但只对朋友说了自家周边环境的一个特征,导致朋友找不到老鸭的家。小动物一起动脑筋,终于找到了老鸭的家,总结出了清楚表达家庭住址的基本要素。
依据新的故事,大家设计了活动的主要环节:
1.讲述故事,引发认知冲突——小动物按照老鸭说的地点为什么找不到老鸭的家?
2.理清线索,寻找答案——怎样才能找到老鸭的家呢?
3.迁移经验,回归生活——如果你想邀请朋友到家中做客,那么怎么向朋友介绍才能让朋友更方便地找到你的家呢?以引导孩子们根据故事提供的信息迁移经验,回归生活,并通过对幼儿绘制的自家地图的比较、修正,归纳清楚表达住址的要素,获得对生活有切实意义的经验,从而将“文学的虚拟性”有效地转化为“生活的真实性”。
第三次研活动——关注联系,着眼于对研究问题的归纳与提升
大家认为,第二次教研现场活动体现了以下几方面的价值:
1.经验的提升与拓展——活动中引导幼儿从关注单个现象到关注整体现象,凸显由作品经验向生活经验的转换,对于帮助幼儿在作品与生活中建立有机联系具有实际意义。
2.情感的体验与深化——活动蕴含多种情感的融合与渗透。例如,由前次活动引出老鸭想感谢好朋友的帮助,呈现出老鸭的感恩之情;由好朋友找不到老鸭家的沮丧,激发幼儿关心帮助小动物的友爱之情;找到老鸭家,共享与老鸭一起过生日的欢快之情等,使幼儿跟随情节的变化与发展不断加深体验。
3.认知与思维的整合——活动中能引领幼儿对作品及周边环境的多种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分析、判断等,有利于幼儿各种能力的提升。
结合两次教研现场活动的价值对比,大家对研讨的问题有了以下认识。
1.活动内容应使作品经验与幼儿生活经验有较高相关。
2.活动过程应有利于幼儿从作品到生活的迁移,使幼儿在作品与生活、虚拟与现实之间建立联系。
3.活动策略应关注各教育元素呈现的整体性与多元性,挖掘作品内涵、注重情感渲染、促进有效互动、引导迁移表现,以促使幼儿获得整体发展。
在大组系列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各教研组又依据自身实际,开展各类小组研讨活动,以验证与发展共识。例如,大班教研组选择了绘本《11只猫做苦工》,依据大组教研形成的共识,从对原作的分析、解读到对活动过程的设计、探讨以及对现场活动的演绎等展开研讨。
《11只猫做苦工》是日本童话家马场登的作品。该作品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反映了十一只猫屡屡违反警示牌的规则要求,结果被怪兽抓去做苦工,最后能自觉遵守规则的转变过程。研讨中,大家感到,就教育意义而言,作品存在着以下不足:对违反警示规则的后果渲染不够,警示作用不明显,不利于幼儿在生活中养成遵守规则的行为;篇幅过长,尤其是后半部分与幼儿生活经验关联度不大,等等。
在充分解读、分析作品的基础上,大家依据“将作品经验与生活经验相融,使活动对幼儿的学习更有意义”等指导思想,对原作品进行了改编。首先,将题目《11只猫做苦工》改为《九只小猫旅行记》,适当减少角色,使故事情节与幼儿生活更为接近。其次,将故事中角色遭遇的事件数量从7件改为4件,内容选择了小猫们不顾警示牌的要求,屡屡违反禁令,造成不良后果的典型过程:进花坛摘花——破坏环境;过危桥一险落河流;钻进木桶——在滚落山坡时受伤……意在使幼儿在阅读中加深对不良后果的体验,从而促进遵守规则的行为。
分析改编后的故事《九只小猫旅行记》,大家认为,从幼儿的学习出发,作品首先反映了对警示牌呈现的规则认知、对“禁止”含义的认知等,而其中的规则渗透着自我保护与环境保护的内涵,对幼儿的生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其次,作品中小猫们的行为转变,有利于幼儿加深印象,起到更好的警示作用。再次,作品具有较强的文学性,能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与语言感染幼儿,增强体验,使幼儿的情感受到震撼,思维得以激活,行为有所提升。由此,本活动的价值取向确定为:借助文学作品来投射幼儿生活,从作品生活引向现实生活。引导幼儿在欣赏文学作品中体验违反禁令的后果,理解遵守规则的意义,从而在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规则意识与行为。
在确立目标的基础上。大家又对活动环节与过程进行精心预设与现场实践:
1.以不同方式呈现故事内容,引发幼儿的观察、质疑与猜测。活动中,教师根据故事内容的三个片段以及对幼儿发展的要求,设置了三种不同的呈现方式,蕴含了对幼儿发展的不同要求。如,片段一以一组画面的整体呈现引导幼儿对画面内容的观察,对小猫行为背后心态的揣摩等,在此基础上理解、把握故事情节。片段二先出示重点画面——危桥场景。在充分观察、想象、讨论后再呈现结果,旨在引发幼儿在片段一与片段二之间建立联系,联想角色心理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然后呈现结果加以验证。而片段三则以局部呈现画面为主:仅出现刺激物——木桶,引发幼儿对结果的猜测,以达到进一步渲染后果、增强体验的目的。
2.以故事延续生活,将生活融入故事。从回归生活这一活动的价值定位出发,教师在活动中关注作品与生活、虚拟与现实之间的迁移与联系。利用九只小猫的继续旅行,教师引发幼儿对生活中警示牌的认识与经验,观察故事对幼儿规则意识形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九只小猫还会看到‘禁止’的牌子吗?牌子上会写些什么?他们会怎么做”等问题,引导幼儿整合生活经验与作品经验,并迁移融入故事。在完整讲述故事时,教师把幼儿的想法纳入故事,既让幼儿体验到成功,又突出了小猫们的行为变化,起到了积极、正面的引导作用。
研讨使大家感受到:让文学融人幼儿的生活,让文学引领幼儿生活,是我们开展文学整合教育活动的主旨。而要使文学作品的虚拟性与生活的真实性达到有效融合,教师除了从贴近幼儿的生活、有助于幼儿学习的角度出发,使教学内容更符合教与学的需要以外,还要依据作品内容与幼儿年龄特点,在确立活动目标、欣赏理解故事、拓展和迁移经验方面多下功夫,精心预设,多元展开,使作品与生活相融,形式与内容相符,以达到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目的。
 
编辑:cicy
 

 

上一篇:转变教师教育行为促进幼儿快乐成长

下一篇:生存课程的社会关注与有协同意识的教师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DIY“神器”,户外玩教具让体育游戏更有趣!
DIY“神器”,户外玩...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幼儿园“虐童”事件负效应之幼师应对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