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园本教研 搭建教师专业成长之桥
作者:邢捐 来源:中国幼儿教育网 上传时间:2007-07-06
各位领导、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很高兴能有今天这么好的和大家交流学习的机会,下面由我代表海南省海口市机关幼儿园向大家汇报,汇报的内容是:立足园本教研搭建教师专业成长之桥。
园本教研是目前最切合幼儿园教师实际,能行之有效地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很好的教研形式。我园也开展这样的教研活动,我们的第一个做法是:
一、培养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意识――旨在改善实践
教研活动要基于幼儿园的园情、教情、生(幼儿)情,依托幼儿在学习、家庭、社会生活中发生的真实问题进行研究。
在以往的教研活动当中,我们也意识到教研活动的重要性,但更多的是立足于对教师行为的具体指导,使他们缺乏思维和行为的空间。而新《纲要》背景下教师的专业成长更需要他们自我体验,自我内化、自我架构,形成自我发展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求教师要学会积极思考,反思教育情景下教育对象的个体变化,也就是鼓励教师的问题意识,并把他们积极思考发现的问题形成园本教研内容,达到改善实践,促进教师观念的变革。
案例:“提问题”会
图示:个人、小组→各岗、各班组→园教研组
每个学期初或期末,我们都召开“提问题”会,开展的形式是多样的,有会议、问卷、访谈等,在问题会上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从这个流程图上大家可看出,“提问题”会是由个人、小组将他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的疑难或困惑“问题”提交到各岗、各年级,由年级将这些反映的问题进行分类归纳,并提交到相关岗位,如:有关保育方面的问题就提交到后勤和第二副班组;有关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就提交到主班、第一副班组;有关管理方面的问题就提交到行政组,各岗、各班组针对“问题”进行研讨、解疑,并将一些未能解决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提交到园里,最后,园教研组再将各年级组提交的“问题”进行筛选分析。通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的反复循环筛选,不仅使教师敏锐地发现问题,还能将他们达成共识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列为本学期园本教研研究的专题。
下面是我园上学期“问题会”呈现的问题清单
大家可以看到个人、小组都提了很多问题,从这些问题不难看出,教师在实践中还是很敏锐地发现了很多问题,因此,我们觉得,提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问题会”不仅仅是收集问题的过程,也是教师积极思考的过程,更是集体互动分享的过程。由于教师能力水平的差异,会产生不同层次的问题,比如说,在个人、小组的问题中,有些问题由于教师能力差异略显稚嫩,但通过了层层筛选,许多问题已经逐步的消化和解决,每一层的讨论都是一次很好的教研活动,老师在每次的研讨中都在思考,都不同程度在成长。因为一个老师有时候看到的只是一个问题,可是在这样的教研活动当中,却看到平时自已不易发现的或者忽略的问题,而且在层层的筛选中,问题不断地归整、缩减和解决,形成共识。
因此,我们认为,这样的“提问题”会,其价值体现在:
1、每一层“提问题会”都是一个反思、引领的教研平台。
2、每一位教师可面对更多的教育对象,启迪思路,扩展视野。
通过“问题会”,园教研组最后确定了两个教研专题。
“图书角的有效使用”专题作为本学期园本教研专题之一。
之前:原来图书角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一个昏暗的小角落,空间、位置、采光和舒适度不适宜;图书摆放太高,分类凌乱、投放随意性大,与主题活动割裂、忽视阅读兴趣的培养等。
之后:通过研讨,教师对图书角做了进一步的调整,如:
1、重置图书角,突出“以人为本”,注重实用。
2、图书角的设置目的要有两个适应:
(1)要适应主题活动的开展
(2)要适应幼儿阅读的需要
各班在日常活动中定时或不定时地安排一些阅读时间。如,晨间来园、离园,用餐及活动前后都可以让幼儿自由地与同伴相互阅读各自从家里带来的或是幼儿园的各种图书,有些班级还开展了“故事会”“小小播音员”、读书比赛、“亲子阅读”、“借阅日”等活动;有些班还开展了主题活动,有些班还针对图书破损问题,设立了“图书回收站”、“给图书穿衣服”、“我是印刷工”、“我们的大书”等活动,在丰富多样的活动中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也培养保护爱惜图书的良好习惯以及阅读常规的培养。
二、教育实践中的行为反思――提高教师自觉意识
实践的智慧――需要――案例情景、讨论、反思
教师这个职业需要一种实践的智慧,需要现场观察、临场决断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但是这种智慧、这些能力的获得仅靠阅读一般的教育规则、原理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以往的教研活动存在着单纯的理论学习,没有办法引起教师共鸣,所以教师还需要结合典型的案例情景,深入其中去体味、展开开放式的讨论、设身处地进行感悟或反思,这种感悟实际就是一种自觉意识。
也就是说,教师实践智慧修养,需要将教师放置在真实案例当中,进行讨论、反思,这样才能提高自觉意识,运用新的教育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教育行为。我园以个案为切入点,在全省率先开展个案研究工作。
案例交流会载体:文字、照片、录像
形式:会议、文稿、展板
每个学期我们都鼓励教师利用文字、照片和录像记录个案,以会议、文稿、展板等多种形式让大家交流与分享。通过这样的交流研讨,能对自己和他人的个案做出反思,提高分析、解读幼儿行为的技能,从而有效地改进教育行为。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园兰老师在案例交流会上描述了这样的事件,她预设了一个户外观察杨桃花的活动,当孩子们看到杨桃树上有蝴蝶时,都忙着追捕起来,根本不管观察一事,兰老师只能中断了活动,让孩子自由玩耍。因此,她在案例交流会中就自已的困惑问题向大家求助:
1、当孩子的兴趣和正在开展的主题活动有冲突时,如何平衡?
2、如何去衡量两者间蕴含的教育价值?
在案例交流会上,大家也就兰老师的案例提出了几点思考意见:
思考:1、注意区别孩子的兴奋点和兴趣点。
2、一个主题活动最终要发展孩子什么?
3、教师应如何判断孩子的兴趣?如何取舍?
在案例交流会上,通过讨论、分析问题,不仅是兰老师,大家都得到以下的启示:当兴趣与预设活动产生矛盾时,教师应
1、要关注幼儿产生行为的原因,而不是行为本身。
2、幼儿的兴趣必须和幼儿发展需要相结合,而不是一味追随幼儿的兴趣。
3、有效的判断,进行取舍。
案例交流活动后,兰老师做了非常好的调整。
我园的许多年青教师就是在这样的教研活动中成长起来的,如俞孝源、兰旋律、陈流芳、孙惠等老师,她们都分别在省、市进行了个案展示。
三、教育实践中的行动研究――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
行动研究就是教师对教育行为实践、分析、再实践、反思的一个反复过程。在开展这样的行动研究中,可行的一种方法是:
案例:连环跟进式教研
连环跟进式是同一位教师或多位教师连接组织同一内容的活动,每次活动中都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改进意见的教研形式。
下面介绍我园连环跟进式的一个教研案例,也就是欧老师组织的大班生活活动《今天我下厨》。
第一次教研:
在第一次教研活动中老师们通过观摩发现了两大问题:
1、教师交代任务不具体,造成幼儿操作任务意识不强。负责煮饭的欧哲晨,把米和水放进锅后无事可做也到处走;陈建豪刚把肉放进锅,拿锅铲推过来推过去,就想把肉倒出来,观摩活动的老师及时制止了他,他索性把肉交给该老师来炒,自己去玩了。
2、幼儿操作经验不足。负责炒菜的陈建豪小朋友没等锅里的水烧干,就把油倒入锅,油马上溅起来,烫到他的手;戴誉宣负责刨土豆丝,但她没有经验,不知如何使用刨子,怎么都刨不出丝来。
针对存在的问题,在园本教研中大家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些老师提出:
1、课前教师是否考虑到幼儿的生活体验对幼儿操作的影响?
2、怎样使幼儿的探索行为变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3、当周围的环境出现不安全因素的时候,老师应如何介入?
最后,大家达成了共同点:
1、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
2、强化幼儿的任务意识。
在第二次教研活动中,大家再一次观摩欧老师调整后的活动,发现欧老师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做了相应的调整,较好的解决了上次活动存在的问题,能利用家长资源,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安全意识有所提高,在班上开展分组活动,强化幼儿的任务意识,使他们能坚持完成自己的工作等。
同时老师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新问题:
1、谈话环节占的时间较长,气氛沉闷。
2、幼儿的下厨操作不够熟练。
针对这些存在的新问题,老师们再次提出以下的思考问题:
1、老师在指导幼儿下厨时,应充当什么角色?
2、如何提高幼儿的下厨技巧。
相应的,老师们也提出一些建议性的尝试活动,
1、平时多丰富幼儿的语言,鼓励孩子与同伴、老师交流自己学习的情况。
2、在班上多开展有关下厨的学习活动,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技能,增加孩子的生活体验。
3、教师多与孩子交流,并注意自己的指导语言,反思自己在活动观察、指导幼儿存在哪些不足,应如何解决。
4、培养孩子相互合作的精神,让孩子学习自己进行分工。
第三次教研:
第三次教研中,大家又再一次观摩了欧老师调整后的活动,发现了与前二次活动不同的是1、幼儿的下厨操作技能又提高了许多,菜式的搭配考虑到了营养和色彩。2、幼儿懂得了如何分工合作。
通过三次教研活动,欧老师无论在教育理论水平、教育实践方面都得到提高。这个活动,欧老师在海南省第四届优质课评比活动中获得一等奖。
老师的收获:
1、随时调整教学活动。
2、理性的认识。
在这样的教研活动当中,不仅幼儿得到发展,老师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那就是:只有这样的教研活动,才能促进教师随时调整预定的教学目标和活动设计,随时调节教学并且对之有一个理性的认识。通过教师对幼儿活动中的“学”和自己组织活动的“教”的反思,教师对幼儿的兴趣、需要、思维方式、学习状态、个性特点、交往方法等能更为清晰的了解,对教师研究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教师对即将采取的下一步的教育行为也就更加有把握,由各教师共同参与的教研活动也愈加有效。
四、教育实践中的合作伙伴关系――用集体智慧充实个体专业素养
教师的个人发展有赖于教师集体。一个友爱的教师集体给予教师个体的是合作、互动与分享机会,在这样的教师集体中,每个教师才能激发活力,愉快发展,充分发展。
生活背景 教学理念
学习背景 教学风格
专业知识 教学方式
教学经验 教学行为
教学案例
差异就是资源。我们认为,教师水平差异,就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智慧库,为什么呢?因为由于教师个体的生活背景、学习背景、专业知识、教学经验、积累的教学案例不同,在教学中会形成其各自的教育理念、教学风格、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教师教学活动设计中,形成了教师之间的差异(个人优势)并影响着活动的成效。在合作的集体当中,这种差异资源就会影响、吸收、提升,进而转化为个人的智慧。
这样巨大的资源库是如何共享呢?我们以多层面的见面研讨会来共享这样的资源。
案例:多层面的见面研讨会
第一个层面:1、教师个体之间
鼓励教师经常与自己、与伙伴“对话”。教研活动是教师集体做“功课”,是从教师个体出发,经过与同伴的合作、经过自身实践,再回归到教师个体的学习。个体学习的提高必须提倡教师从心理闭锁、拒绝、抵抗到自觉解剖自己。这是教师相互交流的活动掠影。
第二个层面:2、教师群体之间
(1)以老促新,新老教师共同发展
新老教师的差异主要是由经验造成的,实地经历和在经验中学习对新教师的成长十分重要。因此,我们鼓励新老教师紧密合作,共同设计教学活动,互相观摩、讨论、协商和评价。在这些活动中,新教师可以分享老教师的知识和经验,而老教师也可以从新教师的新知识和新观念中获得启发。
(2)不同岗位的教师互相探讨
教师们将随时出现的教学问题随时摆出来,自由组合不同岗位的同事,畅所欲言,寻找理念,建构知识,思考教学行为如何跟进;当教师们有困惑需要研讨时,她们不会顾虑彼此间的关系如何,而去客观地选择适宜的帮助对象,有更多的人会主动向他人请教,也有更多的人愿意主动帮助别人。
第三个层面:3、教研群组与教师之间
我园的园长、教研组长等教研管理者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养,起到专业引领的作用,形成一个具有理性思考和实践经验、一个不同的年龄结构和不同实践智慧的、优势互补的教研群体。
教师乐于向她们请教、求助,摆脱了同水平反复的研讨困境。
第四个层面:4、专家与教师之间
我们园在开展教研活动中,抓住一切机会经常邀请幼教专家、省市教研员、师范院校教师参与到我们的教研活动中,通过专家的引领,促进教师专业化更快地成长。
以上是我园园本教研的一些做法。与在座的姐妹园相比它们可能会显得稚嫩,但却凝聚了我们幼儿园园长以及全体教师的心血,反映的是我们在园本教研活动中探索的历程。最后,我想说:“教师的心有多大,幼儿教育的舞台就有多大,只要搭建一个合适的平台,教师们必然会迸发出最大的激情。”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幼儿园教师专业成长中团队管理...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1655
- 在学习中成长(青年教师专业成...SUXIN阅读人气:914
- 教学反思促进幼师专业成长 海豚201阅读人气:1470
- 幼儿教师专业发展新路径:“博...彩色和弦阅读人气:1764
- "传帮带"促进新教师专业化成长欢惜儿阅读人气:1413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园长管理]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需要关...花语阅读人气:1219
- [教师工作]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果果香阅读人气:1406
- [教师工作]你对自己的专业成长是怎么看的...gege阅读人气:1821
- [园长管理]园本教研晕阅读人气:775
- [园长管理]如何发挥业务园长在教师专业发...花语阅读人气: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