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记录更有效

作者:吴采红  来源: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学前教育研修室  上传时间:2015-01-12

    如何让孩子的科学记录记得清楚.和如何让孩子在分享时说得明白,实际上是“如何让记录更有效”这个问题的两个表现。而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要在观念上理顺科学活动中为什么要进行记录、是不是所有的科学活动必须要进行记录、什么时候做记录是适合的、怎样的记录方式是适宜的、记录和分享是怎样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
    明白科学记录的目的
    科学记录的本质是将幼儿探索过程中的发展轨迹留存下来,帮助幼儿养成用事实说话的科学思维习惯。有效的记录不仅为幼儿的预测和猜想提供依据,还可以支持幼儿与他人进行沟通,更能培养幼儿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精神。这才是记录的最大价值,而非单纯学会记录的形式和方法。
    筛选适合记录的科学活动
    单就话题中的集体科学活动而言,也可分为观察认识、实验操作、科学讨论及技术操作等活动。虽然科学记录对幼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所有的科学活动都必须设计科学记录环节。一般来说,科学记录主要用于实验操作等具有较高结构的探究式科学活动中,如沉浮实验、溶解实验、纸花开花、磁铁找朋友等活动,首先记录猜想,然后记录实验操作结果,便于分享时梳理和总结操作经验。而观察认知型科学活动重在引导幼儿掌握基本的观察方法并乐于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获得对观察对象的科学认识。幼儿只要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地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观察,并能用语言流畅表达自己的观察和发现即可。观察完之后再记录,显然没有必要。科学讨论型活动中,教师则主要引导幼儿在收集整理资料的基础上,通过集体讨论等手段获取科学知识,与观察认知型科学活动一样,一般都不需要做记录。而技术操作型科学活动则视具体情况来定是否需要记录。
    引导幼儿有效记录
    首先,要了解幼儿有关记录的原有经验,有目的地引导其采用不同方式记录。教师一定要先了解幼儿的相关原有经验,和幼儿共同讨论、设计记录的内容和方式,引导幼儿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记录。否则,不考虑孩子原有经验完全开放式记录,最后的分享要么表达不全面,要么混淆不清。
    但如果教师一味请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却在记录方法上不作任何引导,那么幼儿的记录看似丰富,但分享环节容易无意义。大班幼儿的思维表现出一定的抽象性、概括性,因此可更客观、准确地记录,比如常用的数字统计、完成表格等记录方法。另外,教师还可经常指导大班幼儿结合图表与文字说明,使记录趋于准确。
    其次,记录要与探索同步,考虑记录的真实性。记录是幼儿思考和观察的产物,应在幼儿充分探究的过程中进行,这源于幼儿思维形象直观的特点,即使是刚刚看到或进行的活动,如果没有及时记录,过后补记,或是回忆记录,都会与具体的活动情境有很大偏差,不能事后追忆,否则就容易失掉其真实性。
    再次,可根据具体活动选择适宜的记录内容和组织形式。科学探究和发现的过程中,猜想、实验两个环节最适合做记录,因此,科学记录主要包括猜想记录和实验方法记录、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结果记录。在一次科学活动中,不可能事事都记,也不能想记什么就记什么,否则分享必然会无效,一定要可根据具体活动恰当记录,这样才会在分享中容易达成共识。
    从组织形式看,集体记录、小组记录和个人记录从易到难。一般来说,大班幼儿已有了一定的记录能力和经验,更多地采用小组和个别记录。如果个别幼儿做个人记录还比较困难,可灵活采用小组记录形式,先在小组内部达成一致意见,为后面的分享做一定铺垫。使分享更有意义
    首先,分享交流一定要在充分探索和发现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就会出现案例中一些幼儿在听同伴分享时,依然沉浸在自己的探究中。其次,认可每个幼儿都有表达和质疑的权利,这样幼儿才会投入地听。如果没办法让每个孩子都在集体面前表达,可以采取小组内交流或同伴交流等形式。再次,对表达不清的幼儿,给予必要的支持。如果幼儿表达模糊的看法和观点,可启发鼓励幼儿再探索,或给予其情景再现的支持;如果幼儿的语言不清晰,可给予正确的语言指导,引导其学会用简单明了的语言来描述结果和表达观点。
编辑:cicy

上一篇:科学实验:把盐变回来

下一篇:科学活动中的记录与分享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