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体育活动组织的科学性

作者:陈芳  来源:山东省淄博市市直机关第三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2-08-15
幼儿体育活动组织的科学性,就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依据科学、全面的体育目标,合理安排适宜的活动内容和适度的运动量,按照循序渐进、动静交替的原则,有针对性地指导幼儿动作发展,从而促进其身体机能和运动能力的提高。多年来,在体育活动组织的科学性方面,我们进行了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适宜、适时、适度地选择体育活动内容
体育活动是实现幼儿身体锻炼目标的载体,活动内容是否具有科学性,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健康发展。以下结合实例说明我们在科学选择活动内容方面的一些做法。
()根据幼儿现有运动水平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
孩子年龄不同,发展的需求也不同,在选择活动内容时,就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幼儿运动水平的差异。
小班幼儿身体发育还不够完善,动作发展也不稳定、不协调,但他们很喜欢探索周围的世界,喜欢跑来跑去。针对小班幼儿的运动特点,在身体基本动作的练习上,走和跑是重点,尤其是在走和跑的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练习幼儿上下肢的协调能力、走和跑的方向、节奏及一个跟着一个走的能力等。我们在选择和编排小班体育活动时,涉及此类内容的就比较多,如“小动物找家”“麻雀和狐狸”“大皮球”“猫捉老鼠”“赶小羊”等。
中大班幼儿身体发育逐渐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各种动作的练习中,可以把提高动作的技能技巧、全面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作为重点。在选择活动内容时,我们就注重了走、跑、跳跃、钻爬、平衡、投掷等多种动作综合运用的练习活动,如“好玩的小椅子”“炸碉堡”“给解放军叔叔送信”等。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活动让幼儿参与。如“长凳游戏”,活动的最后环节是让孩子从多条摞高的凳子上走过并跳下,随着凳子的不断摞高,有的老师提出质疑:“这个高度对孩子来说是不是太高了?”其实这个高度是我们在充分了解孩子的运动能力、水平和心理接受能力的基础上确定的,而且在活动过程中,凳子的高度是逐步增加的,只要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所有的孩子都能顺利通过,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根据幼儿体能状况选择适度的活动内容
1.幼儿体能不同,活动内容要有差异
在组织体育活动中,我们常常会发现有些孩子因惧怕而退出活动,也有的孩子觉得活动“太简单”而失去兴趣。所以,在选择活动内容时,首先要了解每个孩子在运动速度、耐力、运动量等方面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再去设计和投放材料,使其有不同的难度,让幼儿能自主地选择符合自身体能的活动方式,这样就能保证每个幼儿在活动中保持积极参与的热情。
在组织“快乐走走走”活动中,我们为孩子们提供了沙包、皮球、平衡台、轮胎、竹梯、高跷、平衡木、塑料积木、拱形塑料小桥等,让他们根据自己的体能状况,自主选择铺设道路,进行多种走的练习;在“给解放军叔叔送信”活动中,我们在充分考虑孩子体能差异的情况下,精心设计了穿过窄道、翻越断墙、冲过危桥三道难关。在最后一关冲过危桥时,考虑到孩子耐力和协调能力的不同,设置了高低不同的两座“危桥”,供幼儿自主选择,让每个幼儿在活动中都获得了成功,激发并维持了他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2.结合幼儿体能整体状况选择活动内容
在每学期的体育测评中,我们发现班级之间孩子的体能也不相同,如有的班级孩子的灵活性和协调能力较强,而有的班级孩子在平衡能力方面相对较弱。结合班级幼儿整体的运动状况,在选择活动内容时我们也有所侧重,如为了提高孩子的平衡能力,这个班级就会多选择爬轮胎山、走平衡凳等平衡类游戏。在选择体育活动内容时还要考虑到孩子当天的身体状况,如上午孩子去参观了小学或进行了较长距离的远足活动,那么下午的活动就要安排活动量稍小的内容。如果是传染病多发季节,班里生病幼儿较多,在组织体育活动时也要充分考虑孩子的体能状况,避免剧烈活动诱发孩子气喘、咳嗽等。
()根据幼儿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活动内容
1.针对认知特点,选择游戏活动内容
幼儿具有好奇、好动、好玩的特点。在各项活动中,他们常常因为好玩而乐此不疲,在体育活动中更是如此,但他们还不能意识到体育锻炼中最本质的东西.对练习的动作要领和方法也不太关注,他们感兴趣的往往是浓浓的运动气氛和充满趣味的情境。根据幼儿的这种心理需求和对运动形式的特殊要求,我们在选择体育活动时,注重内容的游戏化和情境性,让幼儿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进行动作练习,在游戏的乐趣中进行体育锻炼。
如小班孩子在玩羊角球时,为了锻炼幼儿听指令练习滚、跳、背、拍和抛接等动作,我们设计了“赶小羊”的活动,赋予羊角球“小羊”的角色,让孩子担当小羊倌儿。在饶有趣味的角色扮演中,孩子们快乐地玩着,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动作练习的目的。孩子和“小羊”玩累了时,我们设计了“大灰狼”出现的情境,让孩子躲到羊圈,“静下来,不发出声音,以免被狼听到”。这既是故事情节的需要,也使幼儿得到了及时的休息和调整,体现了内容设计上的科学性。
2.游戏内容应符合孩子的认知水平
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认知水平有较大差异,在选择体育活动内容时,应优先考虑孩子易于理解和接受的内容。
如结合大班“爬”的动作练习,我们选择了“蚕宝宝采桑叶”的活动,让孩子在游戏中探索各种各样爬的方法,发展身体的协调能力。动作练习是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完成的:蚕宝宝采吃桑叶、蜕皮、长大、吐丝、结茧,最后变成蚕蛾。这样的演变过程,包含了昆虫一生的形态变化,非常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但对于小班孩子来说,就超越了他们的理解能力,所以小班就不适合选择这样的内容。
()根据器材特点和场地条件选择相应的活动内容
我园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器械,根据器械的不同特点,我们进行了分类,并结合其特点选择相应的活动内容。如四轮滑板,不仅能练习平衡,还能拖拉运物,根据其特点,我们会选择“运送小伤员”“大家来运货”等游戏。根据轮胎不但可以推滚,还可以拖拉、搬运、垒高的特点,我们选择了“勇敢的小士兵”的游戏。根据小椅子不同的摆放形式,设计了“闯关夺宝”等游戏。
另外,在选择活动时还要考虑对场地的需求。我园结合实际情况划分了11个活动场地,每个场地都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如涉及奔跑、跳跃、玩大龙球等活动,就到开阔的活动场地,投掷类游戏就在有悬挂物的场地进行等。
()结合季节和气候因素选择适时的活动内容
在选择活动内容时,我们还考虑到季节变化和气候特点。除了活动内容与季节、气候相一致,还要处理好活动量和季节、气候的关系。一般冬春季选择的活动内容活动量大些,如快跑、跳跃、助跑跨跳、钻爬等;而夏季选择的活动内容活动量就小一些,如走、投掷、平衡等;刮风时不安排跑的活动,有雾的天气安排室内体育活动等。
尊重规律、合理调控,科学组织幼儿体育活动
科学组织体育活动是幼儿身体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要做到科学性就必须在充分了解和尊重幼儿认知规律、动作形成规律、生理机能变化规律、个性发展规律等基础上,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和策略,进行合理调控,才能科学、有效地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
()遵循认知规律,科学组织体育活动
人类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呈反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只有尊重以上规律,才谈得上教育的科学性。幼儿由于年龄小,缺乏经验,所以他们认识事物的规律与成人略有不同,他们一般是通过实践活动来获得认识。我们要避免用成人的观点来要求孩子,应让其通过自己的实践,去获得知识和经验,提高认识。
遵循幼儿的认知规律,我们在正规性体育活动中采取的活动流程一般是:问题假设——初步体验——实验性探索——验证性学习——结论评价等几个阶段。
如在正规性体育活动“好玩的小椅子”中,我们没有把小椅子的多种玩法直接告诉幼儿,而是提出问题“小椅子可以怎么玩”,让孩子经过简短思考后进行初步尝试。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各种玩法,把一些富有创意、有趣且具有代表性的玩法提炼出来,让幼儿进行展示,供大家分享学习,接下来再让大家进行第二次、第三次尝试,这也就是验证性学习。通过多次尝试,最后教师和孩子共同得出结论:小椅子有多种玩法。
()遵循动作形成规律,科学组织体育活动
从人体动作技能的形成规律看,每个动作技能的掌握,都要经过粗略掌握→改善提高→巩固与运用自如三个阶段。只有遵循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进行科学施教,才能保证动作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根据此项规律,在体育活动中新授动作时,我们一般会采用整体认识——分解学习——完整串联——熟练巩固这一模式。如侧面钻,首先看教师完整示范,让幼儿有一个整体认识,然后分解动作学习,一步步让孩子把每一个环节都练习好,再进行完整练习,最后达到熟练巩固。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动作不适合分解学习,如“高跳下”,它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教师要先重点讲解动作要领,之后完整示范,最后让幼儿进行完整多次的练习。再比如“走”这个动作,根据幼儿喜欢模仿的特点,让他们学习解放军走,效果会更好些。当然,孩子的动作从学习到熟练不可能在一节课中完成,需要在非正规性体育活动中反复练习才能得以巩固和提高。
另外,在讲解动作要领时,教师要注意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便于幼儿接受。在示范动作时,还要注意科学、规范,让幼儿对某一动作形成正确的认识。我们在教研活动中,曾多次组织教师对基本动作进行学习和演练,通过讲解、示范、分组比赛等形式,让老师们熟知、熟记、熟练每一个动作的基本要求和要领,以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遵循幼儿生理机能变化规律,科学组织体育活动
生理机能是指人体在新陈代谢作用下,各器官系统工作的能力。其常见的衡量指标有脉搏、血压、肺活量等。
人体生理机能运动变化的规律是上升→稳定→下降,呈抛物线状态。只有遵循这一规律,运动才是科学、有效的。要遵循这一规律,关键因素在于运动量的科学把握。运动量过小达不到适当的运动负荷,起不到锻炼身体的作用,而运动量过大,对正处于发育期、内脏器官发育还不够完善的幼儿来说,会造成身体的过度疲劳和伤害。有效地控制运动强度、运动密度、运动时间,是影响运动量大小的三要素,是保证适宜运动量的关键。
依据此项规律,在组织正规性体育活动时,我们一般采用以下流程:热身活动——自主探索——游戏活动——放松活动。
如活动“闯关夺宝”中,伴随欢快的音乐,教师带领孩子做热身活动,为后面的运动做有针对性的适应性准备,接下来是探索小椅子的多种玩法,紧接着是闯关游戏,最后是放松活动。其中游戏部分是活动的高潮,也就是抛物线的顶点。从整个活动流程来说,上升——平稳——下降,遵循了人体生理机能运动变化规律,活动的设计是科学的。其中在游戏部分“三关”的设计上,我们把活动量相对较小的“过天桥”“钻魔洞”放在了第一关和第三关,把活动量最大的“飞跃峡谷”放在中间环节,使游戏部分的活动量也呈现出上升——平稳——下降的抛物线状态。另外每闯过一关后,教师都有小结,让孩子们有一个缓冲和休息的机会。活动密度、活动量的有效调节,使活动更加科学、有效。
在组织非正规性体育活动时,我们也经常采用游戏化的方式,有效地控制运动量。如在“我是小司机”活动中,幼儿在快速开小车后,请他们把“车”开到“加油站”“维修站”,为车加油,给轮胎打气,这样幼儿在游戏情节中自然地获得了休息,使体力尽快得到恢复。
()遵循幼儿个性心理发展规律,科学组织体育活动
所谓个性心理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个性倾向性,一是个性特征。前者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后者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不同年龄段幼儿的个性心理发展是不一样的,只有了解并遵循幼儿个性心理发展规律,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采取符合他们年龄特点的教学方法和形式,活动才是科学、有效的。
小班幼儿喜欢模仿,但动作不稳定,控制力较差,在活动时常常沉浸在自己扮演的角色中,而不关心活动的结果,规则意识较差,需要教师及时提醒,应以有情节、有模仿、中等活动量的集体游戏为主。中班幼儿身体动作比较稳健,协调性、灵活性逐渐增强,应多采用发展各种动作能力的游戏,如“爬轮胎山”等。大班幼儿身体强壮,活动量大,动作更加协调,对活动的目的性逐渐明确,控制力增强,喜欢挑战,应以竞赛、挑战、合作、规则性强的游戏为主,如“逃生演习”“闯关夺宝”等。
另外,由于受先天和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幼儿之间发展不均衡,存在较大个体差异。教师在组织体育活动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对不同的孩子给予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指导,做到因材施教。
编辑:cicy

上一篇: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下一篇:体育活动中情境教学法的运用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