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幼儿参与班级规则制定的策略
作者:裘指挥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上传时间:2010-04-23
幼儿参与班级规则的制定,是幼儿参与公共事务的一次重要尝试,有利于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能培养幼儿对班级的归属感,养成幼儿自我规范和协作的精神。因此,探讨幼儿参与常规制定中的教师指导策略十分必要。
引导幼儿学会交流性讨论
幼儿参与规则制定的核心是班级主体间(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的协商,这就要求幼儿学会交流性的讨论。通过讨论,幼儿学会换位思考,明白自己和别人的观点是否合理或正确。交流性讨论强调主体间的平等对话,为了保证对话的进行,幼儿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如专注、倾听、友好等。交流性讨论强调结果的多样性,它的运用利于形成班级主体间的尊重和合作,形成协商式的、公平与关爱式的氛围。为此,我们要把班级看成是一个“探究群体”,在其中,个体可以自由地、充满智慧地交往和对话。
对于幼儿来说,学会“倾听和表达”是进行交流性讨论的主要技能,如果幼儿没有掌握这一技能,他们会在别人发言时不顾别人的感受而大声地喧哗、走动,甚至会吵闹。下面的“打电话游戏”是培养幼儿“倾听和表达”的较好方法。
将幼儿分为若干小组,每组由三个幼儿组成。第一个幼儿简要地告诉第二个幼儿关于自己的一些事情,第二个幼儿尽可能准确地复述给第三个幼儿,由第一个幼儿判断这个复述是否准确。接着游戏从第二个幼儿开始,由他告诉第三个幼儿一些事情,第三个幼儿复述给第一个幼儿,由第二个幼儿充当“判决者”。如此类推,直到每一个幼儿都充当了一次“判决者”。
结合问题契机引导幼儿参与规则制定
让幼儿参与规则制定的一个前提是“幼儿的需要原则”,即当幼儿面临需要解决的问题时,才是引导幼儿参与规则制定的好时机,而这一点却是许多老师所忽视的。观察发现,当老师提问“你们(幼儿)想想看,我们班里需要哪些常规”时,通常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大多数孩子对老师的提问无语以答,二是孩子们提出了一些跟班级关系不大的建议。这是因为老师的问题太泛,幼儿不感兴趣,对“什么是常规”不理解或者只是被动地反应老师的要求。班级生活中充满着各种契机,下面是我们观察到的案例。
当班上有几个孩子经常到老师处告发K和J老是用脚踩玩具娃娃时,老师用以下的方式加以启发:“我们班上有一个需要大家一起来解决的问题,这就是如何爱护我们的玩具娃娃。我们一起来想想看,我们该怎样爱护我们的玩具娃娃?”这样的讨论模式,可以将孩子们的注意焦点集中在某一个问题上,以便大家共同讨论。该班的孩子们自己制定出来以下的规定:要小心点一一不能弄坏我们的娃娃;不能乱扔我们的娃娃;要轻轻地抱着它;请不要拉小娃娃的头发;不能坐在娃娃的身体上面;要给娃娃穿衣服,不能让它生病;要做娃娃的妈妈;要经常给娃娃洗脸。
我们发现,孩子们的意见有时是具有独创性的,有些提议甚至是成人从来没有想过的。在幼儿看来,爱护娃娃已不仅是不摔它、不打它,更主要的是一种心灵上的关爱。
引导幼儿参与规则的修改
强调规则的弹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幼儿摆脱“实在论”的观点。规则是幼儿与教师、幼儿与幼儿间协作的结果,当新问题出现时,主体间可以进行新的协作,以修改原有的规则。
某大班有一项规定:孩子们的积木作品,最多可以保留一天的时间,然后就拆除且收拾干净。可一天上午,幼儿C告诉老师,她觉得非常难过,因为她搭好的作品按规定下午必须拆除。C想要保留她的作品,希望她爸爸下午来接她时可以看到。为此,老师把这一问题向孩子们提出来,讨论是否有必要改变有关积木作品保留时间的规定。
这里,老师抓住是否要修改规则的机会,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充分的讨论,将解决问题看成是孩子们的一个开放的空间。这种做法,可以让孩子们学到,常规并非是神圣不可冒犯且不可改变的;相反地,常规是为了某些选定的目的而存在的,当常规不再符合原先构想的目的,或者当情况改变时,常规也应该适时地改变。
引导幼儿理解制定常规的缘由
老师向幼儿解析制定某项规则的理由是教师与幼儿“协作式”关系的体现。老师应该向孩子们说明,制定常规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的教室成为一个安全而且快乐的园地,而不是为了纯粹约束孩子的言行。老师可以和班上的孩子们共同讨论,使幼儿意识到维护班级事务和大家的安全与健康是他们共同的责任。当幼儿对规则存在的原因有所理解时,他们就不会以一种教条的方式对待他们所“尊敬”的规则。为了尽快地帮助幼儿走出实在论的状态,成人必须把自己置于儿童的地位,并强调自己与幼儿一样,必须履行规则所约定的责任与义务。
需要强调的是,幼儿参与解释制定某项规则的原因非常必要。每当老师或孩子们建议制定某项常规时,老师可以问,“为什么我们需要这项常规呢”或者“为什么说这项常规是好的”。假如没有人回答的话,老师则可以从反面加以引导,“假如我们违反这项规定,做了任何这项常规所禁止的事,那可能会有什么后果,该如何处理呢”,这样更易于幼儿的回答。
引导幼儿生成正向性规则
正向性规则是指用正面的、积极的语言对规则进行表述。如“爱护玩具”与“不能乱扔玩具”不同,前者即具有正向性。引导幼儿生成正向性规则是协助幼儿“去中心化”的需要。依皮亚杰的观点,由于早期儿童身心发展的有限性,他们对外界权威具有盲目服从的倾向,往往会把规则看成是“神圣的、权威式的”存在物。当孩子们有机会为自己的班级制定常规时,他们往往也会提出一些“律令式”的约定,它们往往被表述成“不能这样,也不能那样”。老师不应该拒绝这种“负面式”的常规,同时,尽量引导他们生成正面的常规。正面的常规给人一种协商式的感受,是幼儿个人合法权利的表达,如“不能独占秋千”与“大家轮流荡秋千”给幼儿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前者强调的是一种约束,后者注重的是大家的分享和权利。
为了避免孩子们仅从教师方面听到一些负面的想法,老师可以将制定常规的词句说成“让我们班上能够安全又快乐的方法”、“我们要记得的事”、“但愿别人对我”……假如孩子们愿意使用“常规”或“规定”这样的字眼,老师也应该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可以把词句改成“使我们的教室成为快乐园地的必备常规。”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有机会亲自思考制定和遵守这些常规的必要性,体会到制定班级规则不仅是教师的要求,也是幼儿自身需要得到满足的方式,是幼儿参与班级事务的表现。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规则
对幼儿来说,规则不是冷冰冰的,规则是与他们的情感世界联系在一起的。幼儿通过规则表达他们认为应如何关爱人和物的观点,表达他们对自己和别人的期望。语言表达不仅能帮助幼儿增强对自己情感的某些节制,也帮助他们在将情感付诸行动时有所控制。借着使用词句来表达自己对规则的理解,幼儿也在不断地理清白己的感受,并且依此来判断别人的感受。例如,“我们要爱护小娃娃,这样它会很高兴”、“和大家一起轮流荡秋千,别的小朋友会喜欢我的”、“K看起来很友善,和她一起玩一定快乐”、“如果我经常打架,大家就不喜欢我”……这种用来确认自己与他人情绪表露的能力,帮助幼儿学会友善,爱护他身边的一切。
当然,孩子们制定规则时所用的词句可能不很精美,但我们应接受它。常规的精神比其表达形式更为重要。另外,欣赏孩子们的表达方式,老师就必须尊重幼儿对常规条文的组织能力,不要强迫孩子们接受他们的逻辑推理能力无法理解的条文。
引导幼儿以契约的方式公布规则
班规是一种重要的班级文化,以契约的方式对班规进行记录和公布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即使是孩子们自己提出了那些规定,过了一两天也就不记得了。因此,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契约的方式公布规则是有必要的。老师可以引导幼儿记录下自己所制定的规则,并要求幼儿以自己的方式签上名字,贴在孩子们容易注意的地方。我们曾在某大班发现一个有几十页的《幼儿常规记事本》,老师介绍,他们班经常会组织班级常规的讨论,每次讨论时,老师和小朋友会把他们提出的规定记在《幼儿常规记事本》里。“我们要求每一页记一条常规,且协助提出该条款的幼儿对其进行解释。尔后,我们要求全班的幼儿在上面签名,当然,是用孩子们喜欢的方式。当这些程序完成以后,我们会以活页的形式进行装订,现在已有30多页了。”
幼儿参与记录和公布常规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幼儿在这个过程中会深深地感受到,他们是班级的主人,他们自己是班级的“立法者”,是班级事务决策程序公正的执行者和监督者。同时,孩子们自己制定、记录和公布常规也等同于向孩子们强调:班级的规则并非来自外人的要求,而是幼儿自己的需求。正如上面班级中的老师所言,当有人违规或发生冲突需要裁决时,孩子们常常会利用《幼儿常规记事本》,他们会翻开它,并指出某一规定,向别的幼儿说:“看看,这里有规定的,你们应该知道谁错了,我们必须遵守我们的规定。”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幼儿参与班中自然科学环境种植...丰台三幼潘红艳阅读人气:1212
- 幼儿教师胜任班级管理工作的策...小煦煦阅读人气:1303
-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秋水依叶阅读人气:2494
- 幼儿园班级管理新策略wanghui0327阅读人气:1384
- [转]幼儿园班级管理新策略小矮人阅读人气:1341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培养幼儿独立自主能力的策略?蔷薇阅读人气:939
- [业务管理]幼儿一日生活的组织策略有哪些...城北太阳花阅读人气:985
- [园长管理]集体活动中,如何提高幼儿的规...城北太阳花阅读人气:1009
- [园长管理]幼儿园音乐学科韵律活动教学的...chengxine阅读人气:3139
- [教师工作]如何与班级中刁蛮的家长沟通?蔷薇阅读人气:1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