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言稚语”看幼儿心理
作者:张瑞平 来源: 上传时间:2013-08-03
学龄前的孩子天真可爱,常常“语出惊人”,让人忍俊不禁。孩子那些给我们带来许多欢愉的“童言稚语”,也反映出了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下面就儿子成长中的几个案例对幼儿心理发展做简要分析。
从“童言雅语”看幼儿的理解水平
案例1
“是不是舅舅的姥爷就叫舅姥爷?”
舅舅和我生活在一个城市,中秋节前夕,我对刚上幼儿园不久的儿子说:“今天咱到舅姥爷家串亲戚去。”儿子一听串亲戚,很高兴。突然儿子来了句:“舅姥爷是谁?是不是舅舅的姥爷就叫舅姥爷?
案例2
“我们不是沙子呀!”
一日下午接儿子从幼儿园回家,途中儿子不解地问:“老师为什么说我们不要像沙子?我们(本来就)不是沙子呀!”第二天经询问我才知道,原来老师上了一节课“粘土和沙子”,结束时,老师说了句:“我们小朋友要像粘土一样团结一致,不要像一盘散沙。”
分析与建议
从上面的两个案例来看,儿子对“舅老爷”、“散沙”的理解具有表面化、简单化的特点,他只是从字面上理解词义,而不能理解词的内在含义。我们知道,幼儿对事物的理解,取决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思维水平。儿子刚上幼儿园小班,他的生活经验不丰富,思维具体形象,理解常与知觉过程混在一起,属于直接理解水平。因此,要促进幼儿(尤其是小班幼儿)理解水平的发展。首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动材料与机会,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同时,要注意加强语言指导,鼓励幼儿积极思考,帮助幼儿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信在正确的引导教育下,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使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不断发展,孩子的理解水平将会不断提高、发展。
从“童言稚语”看幼儿概念的掌握
案例3
“奶奶变成妈妈了”
一日,皓皓的奶奶和姑姑一起从老家来看孩子。招呼她们坐下,我就忙着给她们倒水。这时听姑姑说:“妈,把买的那些好吃的给皓皓拿出来吧。”奇怪的是,儿子这次听到“吃的”没什么反应,而是吃惊地看着姑姑和奶奶,愣了一会儿,儿子突然大笑起来:“哈哈……,姑姑喊奶奶妈妈呢,奶奶变成妈妈了,姑姑变成孩子了。”
案例4
“黑色的小白兔”
一日,回到老家,儿子看到姥爷养的兔子很高兴。他兴奋地一个一个兔窝挨着看,突然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激动地喊:“妈妈,妈妈,快来看,这有好多黑色的小白兔呢。”我一听这“黑色的小白兔”忍不住笑了:“到底是黑色的还是白色的呢?”儿子头也不回,继续看着那些可爱的兔子依然固执地答道:“黑色的小白兔呀!”“黑的就是黑的,白的就是白的,怎么能又是黑的又是白的呢?”听我再次这么一说,孩子似乎有点明白了,用手指了指:“哦,是黑色的小兔子,那边有白色的兔子。”
分析与建议
案例3中,儿子使用了“奶奶、妈妈、孩子”等词,但并不等于他真正掌握了这些词所代表的概念本身。如在孩子脑中,“妈妈”就是和自己的妈妈年龄相仿的女性;“孩子”就是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小朋友。而如今,头发已经花白的奶奶突然变成了妈妈;几乎和妈妈一样大的姑姑突然变成了孩子。这和孩子头脑里已有的概念发生了冲突,因此孩子既吃惊又费解。但这也正说明了孩子掌握的这些概念,只是对“奶奶、妈妈、孩子”等事物形象外部的、非本质特征的概括,所概括的概念内涵很不精确,而且外延也大大缩小了。
案例4中,孩子为什么会脱口说出“黑色的小白兔”呢?难道孩子黑白都分辨不清楚吗?显然不是。因为过去孩子只是在电视上、图画书上见到过兔子,而且见到的多是红眼睛的小白兔形象。另外有首名为“小白兔”的儿歌进一步强化了孩子对小白兔的认识,一说“兔子”,在孩子们的脑海里浮现出来的就是“小白兔”的形象。也正因为如此,孩子脱口而出“黑色的小白兔”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不仅进一步说明幼儿掌握的概念内涵不够精确、外延不够适当,而且说明幼儿对概念的掌握和他们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为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通过变式和比较,引导幼儿对事物有个清晰完整的认识,帮助幼儿逐渐形成较为准确的、科学的概念。
从“童言稚语”看幼儿的自我意识水平
案例5
“妈妈,推推‘你’吧!”
儿子一岁半多时,经常推着他在婴儿时坐的童车玩。有一天,不知是好奇,还是想重新体验坐车的感觉,儿子扶着墙壁、借助小凳子终于自己坐进小车了。然而,此时的儿子并不知道坐在车里的自己是推不了自己的,只见他使劲地用双手推着车的两侧,可是无论他怎么努力,车子依然停在原地不动。儿子急得面红耳赤,最后终于忍不住大哭起来,而且还一边哭一边朝站在不远处静静观望的我喊着:“妈妈,推推‘你’吧!妈妈,推推‘你’吧!”
分析与建议
案例5中,孩子所谓的“妈妈,推推‘你’吧”,其实际想表达是“妈妈,推推‘我’吧”。为什么一岁半的儿子“你、我”不分呢?这和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水平有关。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婴儿期的孩子往往会像玩其他物体一样玩弄自己的手指、脚,甚至啃自己的脚趾、扯自己的头发、咬自己的手指、抓自己的脸等。孩子为什么要“虐待”自己呢?其实,这是因为这一时期的孩子还没有自我意识,他们还不能把自己和周围世界区分开来,因此,常把自己的身体和周围的东西看作是同样的物体来玩弄。到近一岁时,孩子开始把自己身体的各部分和周围的“物”区分开来。
一岁以后,随着孩子动作的发展,孩子的活动空间和交往范围逐渐增大,在和周围人们的交往中,孩子开始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于是开始了自我意识的发展。但刚开始,孩子在提到自己时,往往用自己的名字或父母等成人对他的称呼来谈论自己。如我们经常听到这一时期的孩子说“宝宝要喝水”、“宝宝不哭”等,而这里的“宝宝”正是他自己。案例5中儿子用别人和他交流时的人称“你”来称呼自己,也正说明孩子的自我意识刚刚开始发展。此后,在成人的指导下,孩子才逐渐会使用第一人称“我”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如“我要睡觉”、 “我要喝水”等,明确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心理学上把正确使用第一人称代词“我”,作为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人的自我意识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和发展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满足孩子活动与交往的需要,使孩子在活动和交往中不断认识自己和他人,从而促进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儿子的童言稚语欢惜儿阅读人气:1126
- 在“稚语童言”中培养幼儿的倾...欢惜儿阅读人气:1319
- 幼儿心理教育个案欢惜儿阅读人气:1375
- 尊重幼儿心理溪水无声阅读人气:1024
- 幼小衔接阶段幼儿心理等方面出...蓝天幼儿园阅读人气:1599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有哪...mengmeng阅读人气:3044
- [教师生活]幼儿逆反心理汾河阅读人气:979
- [园长管理]如何提升幼儿园的知名度?雪阅读人气:748
- [教师工作]春季幼儿护理要注意哪些问题花语阅读人气:785
- [教师工作]幼儿教师上岗证的考试内容是什...紫晓阅读人气:2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