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大上”的音乐启蒙,家长也能做

作者:江宗旭  来源:北京市朝阳区朝花幼儿园  上传时间:2020-09-29

 

音乐给人以浪漫、高雅、艺术的气息,很多家长都带着无限期望让孩子学习音乐。也有家长觉得自己缺乏音乐素养,常会不自信或带有疑虑地向老师请教:“我不懂音乐,不会指导孩子,孩子能学好吗?”

为帮助家长解决疑虑,经过在幼儿园的实践研究,我们总结出一些比较实用的方法,帮助家长在轻松、便利的情况下,快乐伴随孩子开启音乐启蒙之旅。有了这份指南,就算您是零基础的父母,也能培养出音乐娃。

 

音乐素养是“浸”出来的

想要孩子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就要让孩子浸润在音乐氛围之中。首先要为孩子提供适宜的环境,包括物质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包括为孩子准备音响设备、不同类型的音乐,适当准备一些小乐器、服装、道具等,支持孩子在需要时进行音乐表现。

精神环境方面指的是,在欣赏音乐时为孩子创造轻松愉悦的氛围,爸爸妈妈以参与者的身份同孩子一起感受音乐、玩音乐,切勿以达到某种目的为前提而影响了孩子的兴致。比如,有的家长想让孩子学会某首歌,孩子听了几遍后还没学会,就批评说:“怎么唱了这么多遍了还不会?”孩子边听音乐边兴奋地拍桌子,家长却说:“哎哎,别淘气,桌子敲坏了。”这样会影响孩子的情绪,破坏氛围,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在幼儿园里,为幼儿创设音乐环境一般分为浸入式和集中式两种方式。浸入式是指为幼儿提供多种机会充分感知和体验,主要是在不同的生活环节中为幼儿播放适宜的音乐,使幼儿沉浸在音乐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感受音乐。

以下列一张我园各环节音乐播放清单,家长可以结合家庭生活进行个性化选择。

晨间:播放《茉莉花园》《雨的印记》《清晨》等舒缓的音乐唤醒幼儿;

进餐环节:播放《Beatrix》《爱的钢琴曲二》《爱的钢琴曲六》等抒情的音乐;

游戏环节:播放《自然狂想曲》《苏格兰方阵舞》《撒盐音乐》;

睡前环节:播放《仙境》《夜色钢琴曲——瞬间的永恒》《Snowdreams》伴随幼儿入睡;

如厕、盥洗:《洗手歌》《幼儿芭蕾舞音乐》《幼儿教育歌谣》;

看书环节:可随机播放晨间、进餐、睡前环节中的任意音乐。

 

集中式主要是利用相对固定的时间,引导幼儿有目的地进行音乐欣赏。比如,引导幼儿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表达对音乐的理解,进行艺术表现等。怎样给孩子选择合适的音乐呢?请把握一个总体原则:雅俗共赏,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丰富性与多样性。给孩子提供的音乐作品要丰富多样,包括优秀的中外少年儿童歌曲、由歌曲改编的器乐曲、儿童音乐童话片段、中外著名的音乐作品等。内容上能够反映社会生活、大自然、儿童生活、儿童内心世界等,比如,《劳动最光荣》《春雨沙沙》《洗手歌》《好孩子要诚实》等;形式上包括不同形式的歌曲、器乐曲,比如,二胡《赛马》等;风格上包括进行曲、圆舞曲,比如,《玩具兵进行曲》《杜鹃圆舞曲》。

贴近孩子生活。贴近生活场景的音乐更能激发孩子兴趣,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孩子有了切身体验,才能对音乐产生表现欲望。比如,《勤快人和懒惰人》就是表达日常生活中厨房里的场景,孩子非常熟悉,从而能产生兴趣和表达欲望。

满足孩子兴趣。为孩子选择作品时,还要考虑他的兴趣爱好。很多孩子会对一些流行音乐感兴趣,但家长认为流行歌曲旋律比较浮躁,不让孩子听,更愿意让孩子听一些高雅的音乐。其实很多流行歌曲的旋律、歌词也很适合孩子听,但需要家长结合孩子的认知水平进行

筛选。比如,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这样的流行歌曲旋律比较时尚,歌词又很健康,还能促进亲子关系。但有一些音乐的旋律会让孩子情绪浮躁,注意力容易分散,还有一些歌曲歌词不健康,比如《爱情买卖》,就不适合孩子听。

符合孩子年龄特点。34岁孩子可以选择结构单一、形象鲜明、篇幅短小的音乐。比如,《小兔跳》以欢快的跳音和优美的快节奏旋律表现小兔跳跃的画面,《冬日的小熊》通过缓慢的音乐表现手法,展现出小熊憨态可掬的形象,具有一定的人物情节,便于孩子学习与模仿。45岁孩子可以选择风格鲜明的音乐作品,如圆舞曲、进行曲、摇篮曲等,同时也可选择一些乐句、乐段之间有重复(AB结构、ABA结构)的音乐作品。比如,《郊游》这首歌曲可以让孩子分别听第一段和第二段,感知其中的不同,然后再放第三段,请孩子听听这

一段和刚才哪一段音乐一样,感受ABA的音乐结构特点。

56岁孩子可选择中外著名的优秀乐曲,以及专门为幼儿创作的器乐曲、儿童音乐剧等,比如《梦幻曲》《赛马》《彼得与狼》等,感受不同音乐作品的特点。

 

音乐能力是“玩”出来的

要想提高孩子的音乐能力,爸爸妈妈还要和孩子一起有目的地“玩”音乐,在“玩”中重点引导孩子感受、理解、表现、创造音乐。

感受音乐。比如,播放《水族馆》的音乐,家长可以问孩子:“你听到这段音乐后感觉像什么?”鼓励他说说感受,或用动作来表现。

理解音乐。要想引导孩子理解音乐,首先要使孩子明白音乐要表达的内容和意义,从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理解。比如,孩子欣赏《小乌鸦爱妈妈》后,可以问他:“你在歌曲里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鼓励他说说对音乐内容的理解,或用动作来表达,可以和妈妈拥抱,感受相互之间的爱,这是从音乐情感方面引导孩子理解音乐。再比如《大雨小雨》《山谷里的小喇叭手》这样的歌曲,可以请孩子说说在歌曲里听到了什么(强弱、快慢、高低音),这是从音乐特点方面引导孩子理解音乐。

表现音乐。爸爸妈妈可以围绕唱歌、律动、舞蹈、表演、乐器五个方面关注孩子的音乐表现。

歌唱。孩子在歌唱过程中,家长要听辨是否能用自然、音量适中的声音、基本准确的节奏和音调唱歌。有时让孩子声音洪亮地演唱时,会出现喊唱的情况,这就需要制止,否则会损毁嗓子。而到了56岁时就要关注孩子的音准,音准可以通过多听多唱逐步完善。

律动。家长可以鼓励或同孩子一起根据音乐做相应动作,感受与表现音乐中的律动与节奏。比如,《拍手踏脚》。

舞蹈。结合音乐鼓励孩子进行简单的舞蹈动作,表现自己的情绪或自然界的情景。比如,《小草的春天》。

表演。观察孩子能否随音乐内容运用表情、神态进行表演,比如《表情游戏》;如果需要,还可以为孩子搭配简单的服饰、道具等。

乐器。家中可为孩子提供小型乐器,比如,小鼓、沙蛋、响板、打棒、蛙鸣筒、串铃、三角铁等不同乐器,支持孩子根据不同的音乐特点和节奏进行演奏,还可以同孩子合作演奏。如果家里没有乐器,可以找一些能发出声音的物品代替。

音乐创造。孩子在倾听、理解音乐的同时,往往会进行创造,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创造就是身体动作,您可以鼓励孩子根据音乐内容进行动作表现。第二种是用语言进行创造,能够通过即兴演唱、即兴表演或给熟悉的歌曲编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比如,唱《我的好妈

妈》这首歌曲时,可以引导孩子“妈妈”还可以换成谁(爸爸、爷爷、奶奶等)?“喝杯茶”可以改成“捶捶背”等。再比如,《水里的鱼儿》这首歌,孩子唱熟以后可鼓励他进行创造,可以换成《天上的小鸟》《地上的虫儿》等,在音乐的世界中启发孩子的创造能力。如果孩子能随着音乐内容自发进行动作或语言创造,家长一定要及时鼓励,切不可打击或否定。

家长都希望通过音乐促进孩子快乐成长,就让我们共同陪伴孩子开启音乐启蒙之旅吧。

             

 原文发表在《学前教育》家教版2020年78期

 

关键词:

上一篇:孩子,爸爸想跟你们一起玩

下一篇:读绘本,打开“窗”,看见“爱”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悄话”——如何预防儿童性侵犯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