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着急”家长

作者:苏院芳  来源:  上传时间:2016-06-08

    近来,武汉出了个“最着急”家长。武汉市民徐女士近年来累计花费近12万元,先后为5岁半的儿子报了17个培优班,包括英语、数学、识字、声乐、画画、表演、手工等课程。每天从早上8点半到下午4点半,徐女士带着孩子四处“赶场”,直到晚上9点多才能回家。
  徐女士说:“5年间‘培优’累计花了12万元。”她还解释,12万元只是参加培训班的费用,她对孩子的教育投入远远不止12万元。“一个优秀的孩子也不是12万元能买回的。”
  请注意,徐女士说的是“5年间”,而她的儿子现在才5岁半。什么概念?这孩子从半岁开始,就在不停地培训学习。如此看来,徐女士堪称“最着急”的家长,她儿子更是“最辛苦”的孩子。看徐女士这般无怨无悔,誓将“培优”进行到底,那架势,是非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代“全能帝”不可了。
  徐女士的做法,或许有点特别,但相信,在苍茫华夏大地,她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像徐女士这样的“着急”家长,并不是个案;像徐女士的儿子这样“辛苦”的孩子,也不在少数。为什么这么多家长不把孩子累趴不罢休?大概徐女士的想法与他们不谋而合:“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要让孩子快速成长,将来‘有出息’,现在累一点、牺牲一点是值得的。”
  急功近利的早教易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
  确实,许多人在高呼“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以至于各种儿童“兴趣班”、“特长班”生意特别红火。有的文章甚至宣传,人的成功完全取决于成功的早期教育,把早期教育完全等同于天才儿童的培养。事实上“急功近利”“拔苗助长”式的早期教育只能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伤害。
  曾经有人问弗洛伊德:以前维也纳街头到处可见的擦鞋童后来都做什么去了?这些鞋童有着与年龄不符的精明世故,能言善道,因而颇得顾客欢心。弗洛伊德思考了片刻,回答道:“他们后来都变成补鞋匠了。”
  美国心理学家艾尔金德非常赞赏弗洛伊德的回答,并对此阐释说:从某方面来说,这些鞋童成长得太快,以至于不能有进一步的发展。他们的人格特质被过早定型,几乎没有给未来人格的发展预留任何空间。
  目前家庭教育中出现的浮躁、急于求成等问题,其实是成人自己内心焦虑的暴露。
  我们知道,蛹未必就一定会变成蝴蝶,蝴蝶却一定是由蛹变来的。在蝴蝶还处在蛹的形态时,我们就要求蛹长出美丽的翅膀,要求蛹也像蝴蝶那样翩翩飞舞,这种要求是不是有些过分?
  其实,等待是成人对孩子成长的尊重和理解,是教育的耐心与宽容,同时也是对育人规律的遵循。人的成熟和成长是个长期的过程,过程的快慢有其内在规律,而且快慢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尊重这个差异,学会等待,自然会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无视这个规律,急于求成,容易拔苗助长,欲速不达。
  我们从那些很小就接受运动或才艺专业训练的儿童那里常常可看到人格过早定型的失败案例。由于过早专攻某些领域,他们人格的其他部分往往未能获得健康发展。除了专业知识,他们几乎没有办法和人谈别的话题。还有一些自幼就过度精研某些才艺的成人,他们的行为总是与一般成人不同。人为地推动孩子超越其自然发展水平的做法,对儿童的成长并无益处,很可能导致其长期发展受阻。
  提倡适度的教育
  要让教育结出“善果”来,需要尊重自己的成长规律,满足他成长各阶段里的相应需要。这样,到了应当开花结果的年龄,他会自然有所收获的。
  心理学研究表明,孩提时代是一个人的“外界获得”时代。这时的孩子对外界的一切都感兴趣,都想探个究竟。我们不应过分追求成才的速度,让儿童学所谓的知识、学儿童世界以外的东西,而应让儿童有时间去体验情感、探索世界。适度的教育,就是尊重儿童自然成长速度的教育。父母要为儿童提供适合其充分发展的环境,为儿童的自我成长创造条件。
  对孩子的教育要顺应孩子的天性
  有一对夫妇,俩人都从事艺术教育,在孩子刚念小学的时候,他们就为孩子请了钢琴教师。然而不久他们发现,孩子虽然继承了父母感受音乐的“耳朵”,但是他对自然界的现象更感兴趣。他喜欢观察大自然,乐意看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爱好动手做实验,老是缠着大人问一些理科方面的问题,他们夫妇回答不了,孩子自己就去找他们以前读的化学、物理教科书看。这种“主动”的状态与巴望着练琴时间快快结束的他真是判若两人。惊讶之余,这对夫妇重新审视了教育方法,并且请教了教育专家,最后采纳了“顺应孩子的兴趣与天赋,让孩子自己选择课余爱好”的建议。
  现在,他们的儿子由于在计算机和物理上的优异表现已被保送上了清华大学。他不仅可以天天进入他的科学世界,而且还能按照父母的要求用电脑以他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为剪辑或改编舞蹈教学音乐。
  试想,假如父母当初扼杀了孩子天性中对自然科学的兴趣,而强迫他每天耗费一两个小时在练钢琴上,那么就失去了一个快乐的自然科学工作者,却多了一个厌恶音乐的庸人。
  其实,让孩子学习一门艺术的出发点应该是发掘孩子的潜能,完善孩子的天性,以孩子对某种艺术的兴趣为先决条件。学琴也罢,学画也罢,都是为了让孩子更懂得生活,热爱生活。
  对不同天赋的孩子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每个孩子都拥有与生俱来的天赋,家长应尽可能地去诱发这些天赋。如对具有语言优势的孩子,其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多听多阅读,并鼓励他们写作;对善于抽象思维、概念清楚、喜欢探索事物相互关系的逻辑运算型孩子,应多让他们玩逻辑填字游戏,给他们讲推理故事,对其提出的寻根究底的问题给予理性的解答;对喜欢参与各种活动、喜欢动手做事的动作型孩子,应让他们参加各类富有创造性的活动,参加戏剧活动并担任角色,或参加手工活动和体育运动;对有音乐艺术天赋的孩子,美妙的音乐、和谐的旋律对这些孩子最有益处,应让他们上各种音乐课,观摩各种音乐表演,参加各种音乐活动。
  武汉“最着急”家长的做法实不可取。如果路径不对,高投人未必一定会有高效益。世上本无“全能”者,追求所谓的“样样精通”往往只能导致“样样稀松”。把孩子打造成“学习机器”的做法实际是对孩子的摧残。
    在当今社会,孩子已为“尽快”成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现在,我们务必要吸取教训,不做“着急”家长,而要耐心和等待!
摘自:《幼教博览》2016.03
编辑:cicy

关键词:着急家长

上一篇:给孩子打支“礼貌预防针”

下一篇:爱玩“打打杀杀”的男孩子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悄话”——如何预防儿童性侵犯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