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园共育:做好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作者:周雪丽  来源:  上传时间:2011-12-09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可以说自孩子出生之日就开始了(甚至可上溯到胎儿期),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以后,首先接触的是父母,许多名人的成长,也说明了这个问题;郭沫若在他的自传中说过,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幼年时代,影响最深的要算是他的母亲了。因为在他未发蒙前,他的母亲就教他背诵了很多诗,这对他以后弃医从文,从事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要做好这第一任老师,概括起来,大约有这么几条:
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
要学点幼儿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如:一个朋友的孩子2岁半不到,正巧我两次去他家做客,朋友想让孩子和我打个招呼。可孩子不理他,还是玩着玩具。朋友索性强制抱孩子过来,孩子连看都不看一眼客人就跑掉。朋友认为礼貌要从小教育,看到孩子这样,很着急,就会走过去拿开孩子手里的东西,严肃地告诉他,客人来了必须要打招呼。孩子对他的话不在意,当下哭闹一番,事后总是“故伎重演”;朋友就一次次地把儿子从玩耍中拉出来,对儿子进行批评教育。还坚定地说,我必须把孩子的坏毛病纠正过来。
其实,朋友不知道,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还没建立起人际交往的互动概念。对这么小的孩子谈礼貌,他不仅听不懂,还会被吓着。他正处于开始认识世界的关键期,对一切都充满好奇,儿童的智力发展、注意力培养、兴趣发展都离不开这种“沉迷”。这看似无聊的玩耍,正是孩子对未来真正的学习研究进行“前期准备工作”。无端地经常性打扰孩子,会破坏他的注意力,使他以后很难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情,同时也失去了对事物的探究兴趣。此外,“礼貌教育”频频引发的家长和孩子的冲突,还会导致孩子在认识上不知所措,打乱孩子正常的心理成长秩序,使他情绪烦躁,并且对环境产生敌意,影响品行发展。
身教重于言传
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为幼儿不仅容易从父母的言论中接受教育和影响,而且更容易从父母的行为中直接受到熏陶和感染。孩子就像白纸一张,具有很好的可塑性,所以家长的“以身立教”绝不能轻易丢掉。值得注意的是,“灰色家庭”足以导致一个“灰色世纪”,父母缺乏责任心和自觉性,最终导致了儿童的不良生活习惯产生。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没有教材,没有课堂,其教育力量不仅取决于家长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方法,而且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家长自身的榜样作用。家庭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之中由父母言传身教实施的。父母的言谈举止,时刻在影响着孩子,而其就像父母的影子,不仅会“上行下效”,很可能还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多和孩子接触
如今的年轻家长工作压力大,竞争激烈,这是可以理解的。但你一旦有了孩子,身为父母,就得挤出时间,多陪孩子玩、讲故事等,走进孩子的心间。如果现在放松教育,幼儿将来在人生道路上遇到了本来可以避免的挫折,犯了本可以不犯的错误,那时你就后悔莫及。遇到过这样的母亲,工作也很忙,下班后还要自己买菜、做饭,可她一定会挤出时间,带着孩子一起去菜场,边买菜,边认识菜名,还告诉孩子菜的营养价值和有关菜的知识。这样的教学活动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
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教育孩子时,家庭中各成员的意见不一致,那么,对孩子的教育作用就会抵消,甚至会使孩子迷失方向,不知所措。有位父亲一天下班刚进门,就听到母亲正在教育孩子。孩子一看父亲回来了,连忙哭着投向父亲的怀中,似乎让父亲帮他,而这位父亲却轻轻把孩子推开向她母亲那去,说“宝宝,爸爸和你一起听妈妈把话讲完。”于是,爸爸就和孩子一起听妈妈的教育。等妈妈讲完,爸爸也已了解了情况,这时,爸爸顺着妈妈的话,一起教育了孩子,配合得多么默契。就这样,这个孩子在成长中发展得很好,品学兼优。另外,对孩子的要求应当是始终一致,昨天和今天要一样,要求应该具有系统性和连贯性,要求逐步加以提高,不要时高时低,对孩子也不要忽冷忽热,有时放松不管,有时急于求成。
不要包办代替
现在的孩子差不多都是独生子女,差不多是几代人、几家人照看一个孩子,普遍比较溺爱。不要溺爱孩子,相信孩子,经常告诉孩子:“你行的。”多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穿衣、穿鞋、洗脸、用餐、收玩具等,培养幼儿自己的事自己做。并及时多给予孩子表扬、鼓励;培养一个孩子,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民族发展负责。
编辑:cicy
 

上一篇:如何处理孩子的“顶嘴”

下一篇:利用网络开展家长工作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悄话”——如何预防儿童性侵犯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