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状”的艺术——如何向家长反映孩子的问题

作者:孙姝婷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  上传时间:2010-04-16
当教师发现幼儿有发展上的异常现象或存在不良的个性、行为时,应该如何与家长沟通,以便与家长达成一致,共同寻找合适的策略,进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呢?教师大多有这样的经历,如果是向家长反映孩子积极进步的表现,气氛往往愉快融洽,但如果谈论负面信息就会困难得多。下面介绍一些经验和做法,或许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处理这一类问题。
一、作好准备,胸有成竹
如果孩子存在破坏集体活动秩序、做事拖拉、不能和同伴友好相处等问题,教师在与家长沟通前应该作好充分准备,因为贸然出口有可能会引起家长的抵触。
有这样一个例子。Z老师发现天天最近在集体活动时总有点坐不住,不是摇晃椅子,就是歪坐或反坐在椅子上,半小时的活动中常要教师提醒很多次。一天下午,天天几番“故伎重演”,因而被Z老师“请”出了小组,罚他独自坐在一旁。天天妈妈来接孩子时,Z老师当着很多家长和幼儿的面,冲口说道:“天天这段时间不知怎么搞的,集体活动时间总是不安静,还影响其他孩子活动!”天天妈妈一听,脸就挂不住了。应该说,Z老师没能控制好情绪,这样直接对家长“发泄”一通,尽管本意是希望家长对孩子的缺点引起重视,但结果很可能会适得其反,难以心平气和地与家长沟通。
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冲动地向家长“和盘托出”孩子的问题,可能会影响进一步的家园合作。那么,可以在哪些方面作些事先准备,让沟通尽在把握之中呢?
(一)分析问题的性质
发生在孩子身上的问题大致有行为习惯不良、认知发展迟缓、个性发展存在偏差等。家长对不同性质的问题重视程度可能不同。即使是相同性质的问题,对不同的家长也可能有不一样的意味。比如,有的家长可能认为孩子所谓的“性情孤僻”只不过是比较文静、内向罢了,“情绪不稳定”也只不过是独生子女有些任性而已,算不上大毛病,但他们接受不了自己的孩子算术比别人差、认字比别人少。又如,有的家长可能会认为孩子顽皮、好动、爱抢东西、乱打人没什么大不了,而有的家长则会强调要坚决制止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对其家长的了解来分析孩子身上的问题,可以帮助教师选择合适的方式与家长沟通。
 ()了解家长的个性和喜好
要想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教师需要“知己知彼”,在平时的观察和交往中做个有心人。例如,了解家长的个性,是外向型的还是内向型的,是开朗豁达的,还是容易担忧焦虑的。对于外向型家长,教师可以以包容的心态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与之充分交流;对于内向型家长,教师宜适当放慢讲话节奏,注意营造宽松的交谈氛围,引导和鼓励家长表达看法;对于开朗豁达的家长,教师可以较为直接、坦诚地与之探讨孩子的问题;对于容易担忧焦虑的家长,则要考虑孩子的问题可能会给他们带来的压力,注意用委婉的方式和家长讨论孩子的问题。
如,Z老师发现雨霏的爸爸虽然经常来接孩子,但是话很少,显得有些拘谨,偶尔与教师交流也以听为主,很少有回应。最近雨霏午休情况不太好。Z老师觉得有必要和家长谈一谈。下午雨霏爸爸来接孩子时,Z老师上前和他随意寒暄了几句,随后便问起孩子最近在家里是否午休,晚间睡眠情况如何。结果雨霏爸爸仍然很少应答,只是说“回去以后会好好教育孩子”。事后Z老师仔细想了想,觉得和雨霏爸爸的沟通并没有到位,还需和他进一步沟通。她忽然想到,雨霏爸爸经常登录班级论坛,是不是可以通过网络与他交流,或许可以避免当面交流的尴尬。抱着试试看的想法,Z老师通过论坛给雨霏爸爸单独发了一条消息,没想到很快就收到了回复,接下来的网络交流进行得非常顺利。
了解家长的个性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理解家长的想法。在与家长沟通前,教师可以试着问一问自己:家长的教养观念怎样我了解了吗?对于孩子存在的问题他们的看法会与我一致吗?我能理解和接受家长的不同观点吗?如果他们的想法与我不一致,我该怎样应对?想明白这些问题,相信沟通会变得更容易一些。
 ()选槔适宜的地点和时机
通常来讲,人都爱“面子”,家长也不例外,家长既需要在孩子面前有面子,也需要在其他孩子的家长面前有面子。教育孩子是父母的职责,因此,他人对自己孩子的负面评价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对自己实施的家庭教育的否定。考虑到家长的心情,教师与家长沟通时既应注意时机.也应考虑地点,以尽量让家长感觉轻松、安全为原则。如在家长来接孩子时,对他(她)说:“XX爸爸(妈妈),有点小事想和你交流一下,你看你能否留一下,等孩子们走得差不多了,我们交流好吗?”
 ()准备相关材料
子怡是个非常文静、平时不太说话的孩子,直到中班仍很少主动和教师交流,更不用说举手发言了。W老师偶然看到一篇讨论一种社会交往障碍“选择性缄默”的文章,发现其中描述的症状和子怡很像。W老师考虑到如果直接和家长讨论这个情况,家长恐怕会很担心,而且非经诊断不能判定子怡确属这种状况。于是,细心的W老师把文章中有关行为描述和矫治方法的内容摘抄下来,重新做了整理,看起来不再像一篇儿童发展障碍诊断报告,而像一份针对子怡具体情况所作的建议书。当子怡爸爸看了这份材料后,他感动于教师对孩子的重视和谈话前的精心准备,很自然地认同教师的分析,并且和教师一起讨论帮助子怡的方案。W老师通过事先准备的材料,让子怡的家长较全面地了解了孩子的问题,同时也有效减轻了家长的焦虑情绪。
与家长交流孩子的问题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孩子的作品、活动时教师拍摄的照片或做的文字记录以及孩子的成长档案等。以帮助家长更直观、更客观地看待孩子的问题。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关的书籍、文章,以引导家长的情绪,改变家长的教育观念。总之,教师在沟通前做好“功课”,一方面可为谈话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能赢得家长的尊重和认同,从而为和谐的家园关系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掌握技巧,事半功倍
 ()善用语言
1.普通话还是方言
尽管我们提倡在幼儿园使用普通话,不过和家长沟通时还是可以有选择地考虑使用普通话还是家长习惯与熟悉的方言。对于一些生活在本地的习惯说方言的祖辈家长,用他们熟悉的语言交流可能会让他们觉得更亲切,从而可以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如果教师不会说方言,不妨请懂方言的教师一起交流。对于外地家长,教师则要格外注意尽量避免使用本地方言,以免让家长产生排外感。
2.肢体语言也很重要
合适的肢体语言能够为交流加分。双手自然下垂、不摆弄东西,比起双手抱胸可能会让家长感觉更亲切;与家长保持适当距离,比靠得过近或是“隔江喊话”来得更自然;面带微笑、神情专注,比起皱紧眉头、东张西望更能让家长感受到教师的诚意。对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家长,肢体语言也可以有所区别,笔者曾经看到一个孩子的奶奶握着教师的手在倾诉,这也不失为一种亲切、富有人情味的沟通方式。
3.委婉表达
有经验的教师大多知道,在和家长交流孩子的问题时,不要一开场就说孩子这不好那不好的,可以先从孩子好的方面说起,或先说些无关痛痒的闲话。即使说到孩子的问题了,也要尽量委婉一些,不要一味指责和批评。如,S老师想和佳佳妈妈谈谈佳佳最近“做事情比较慢”的问题,她和佳佳妈妈说:“佳佳这个小姑娘很文静,做事情不急不慢,女孩子这样蛮好的。就是有个小问题,在集体活动中如果什么都比其他小朋友慢一些的话,有很多机会就失去了……”
从“美言”开始是一种委婉表达,将孩子的问题间接地传达给家长,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委婉表达。就像前面提到的,对于内向型和容易焦虑的家长,教师尤其需要考虑合适的表达方式。
 ()学会倾听
在家园沟通中,倾听很重要。倾听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分析孩子产生问题的原因。幼儿园和家庭作为孩子生活的两个主要环境,无疑都会对孩子产生重要影响。如果孩子在幼儿园做事动作慢.许多事情常常要等着教师来帮着做,那么,我们就需要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父母是否包办过多,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太少,或有其他什么原因。在没有充分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之前,我们往往无从作出准确的判断。所以倾听家长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对孩子的问题作简单评判,从而为更有针对性地制订孩子的教育方案提供依据。
良好的倾听习惯还可以促使家长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要切记,与家长沟通并不是教育家长,教师要避免对家长说教,要给予家长更多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从中了解家长的教养态度、教养方式,为合作共育打好基础。
学会倾听首先要学会暂时放下自己的想法,努力去体会和理解家长。其次要给予家长适当的回应,让家长感觉到你的用心。专注的神情和适当的点头示意是表示自己在认真倾听的外在行为,这对家长来讲既是尊重,又是一种鼓励。
()从“配合”走向协商
对于孩子发生的问题,家长和教师的看法或许不同,这时并不意味着家长一定要听从教师,或教师要服从家长,而是要争取双方达成共识。因此,教师不要将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家长,一味地要求家长配合,而要抱着与家长协商的态度开展家园合作。
比如,有的家长可能认为孩子之间发生冲突并不是什么大问题,有时可能还会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如果别人抢了你的东西,你要抢回来。”针对家长的这种观念,教师不宜直截了当地要求家长教育孩子学会分享、学会谦让,而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努力把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的利害关系讲明白。如,教师可以这样对家长说:“幼儿园小朋友比较多,自由活动也比较多,如果孩子一遇到争执就采用直接冲突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很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伤害,这是我们谁也不愿意看到的。我们更希望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帮助下,让孩子学会正确的处事办法,既避免伤害别人,也避免伤害自己。这对于他将来的发展很有好处。”如此这般,家长可能就不会再坚持自己的观点了,因为毕竟每个家长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往好的方向发展的。
此外,教师不必用同一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孩子,因为每个孩子和每个家庭都是不一样的。作为教师,在坚守正确的教育原则的前提下,要努力通过与家长协商沟通,让每一个孩子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获得最大限度的健康发展,这才是家园合作的真意所在。
 ()制订措施不可少
向家长反映孩子的问题不是家园沟通的主要目的,事实上,在这类沟通过程中,家长最关心的是可以通过什么策略帮助孩子。比如,针对孩子“动作慢”的问题,需要幼儿园和家庭双管齐下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帮助孩子获得进步。教师可以和家长协商。要求孩子无论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都要学着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家长和教师不到万不得已不要包办代替。又如,为培养大班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便为孩子上小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要求孩子在每天的集体活动环节学会控制自己,做到集中注意力。针对容易分心的孩子,家长则可以为孩子在家里营造类似的课堂气氛,为孩子安排诸如画画、阅读等安静的活动,以培养孩子专注的品质。
 ()事后追踪很重要
与制定措施紧密相联的就是反馈追踪。教师和家长可就孩子近期的表现通过每日接送时间或电话、电子邮件、家访等形式定期沟通,检验效果,及时肯定孩子取得的进步,或对仍然存在的问题寻找进一步的解决策略。
可能有人会担心,如果在和家长沟通时都要根据上述要求一一加以认真思考,会成为教师的一项沉重负担。其实不然,上述很多要求都是人们在日常沟通时的自然反应,只要教师平时多加留意,善于积累,并始终怀着一颗关爱孩子的心,学着换位思考,就一定能与家长建立起平等合作的良好关系。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是,并不是要等孩子出了问题才想到和家长交流,经常性地与家长坦诚沟通才是建立良好家园关系的关键所在。教师要在平日里注意和每位家长分享孩子的各种正面信息:孩子取得的进步、发生在孩子身上的趣事、孩子的兴趣和喜好等,让家长得以时常感受到教师对孩子浓浓的爱,从而更乐意与教师交流,形成对幼儿园充满信任和理解的良好心理。有了这样的前提,如果需要和家长谈谈孩子的问题,想必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了。
编辑:cicy
 
 

上一篇:网络化家园联系平台带来的新挑战

下一篇:幼儿园利用家长志愿者资源的现状与建议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悄话”——如何预防儿童性侵犯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